1、 修養在于發現生命的意義。

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一篇關于讀書的随筆(節選自《黑塞說書》,楊武能譯,《讀書》1990年第四期、1991年第三期。标題為編者譯)。該文章認為,真正的修養的目的,在于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确認識過去,大無畏地迎接未來。文章還贊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什麼是"真正的教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身任務。
"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對于教養也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狹隘目标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的意識的增強和擴充,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是以,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随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于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确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二、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哈裡斯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主要讨論社會化問題。社會化是讓兒童更加适應自身的文化,使自己的行為與同性别同伴的行為更加相似的過程(社會化指的就是學習文化、适應自己的團體,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
朱迪斯·哈裡斯用衆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換句話說,雙親并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在《教養的迷失》中分享了以下觀點:
1.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小。父母的基本特質,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夫妻關系的好壞等,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小。
研究結果表明,要麼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沒有影響,要麼父母的行為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2.社會化是将野孩子馴服為聽話的孩子,為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做好準備的過程。被社會化的個體使用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語言,他們行為得體、有必要的技能、并且擁有社會共同的信仰。
書中假設認為社會化是由父母幫助孩子完成的。社會化研究者主要研究家長如何使孩子社會化,并從孩子的成長情況來判斷家長在孩子社會化中所起的作用。
紐西蘭中文《先驅報》總結出了"有教養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守時、談吐、态度和藹、語氣中肯、注意交談技巧、不自傲、信守諾言、關懷他人、大度、富有同情心。
《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陸一著)指出,通過文史哲這些教育,可以幫助理科生更加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可以防止理科生畢業後盲目地聽從軍國主義者們的蠱惑而去參戰。
豐一吟先生在《習得·教養》一文中,回憶自己的父親豐子恺先生時深情地指出,生而養之,養而教之。教養,是一個家庭傳承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豐一吟先生指出,父親認為"教養孩子的方法很簡便。教養孩子,隻要教他永遠做孩子,即永遠不使失卻其孩子之心"。這句話真是耐人尋味!
“孩子之心”,不就是“赤子之心”嗎?如果始終保有“赤子之心”,以孩童的眼睛對接世界、以長者的智慧處理問題,差不多就可以達成德國歌德先生小說《親和力》标題所顯示的意義。蘇東坡先生是個這樣的标杆,他的修為,使得年長他16歲的“中國十一世紀中葉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也不由得感歎,像子瞻(指蘇東坡)這樣的有“赤子之心”的人,不知幾百年才出一個!
蘇東坡“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的境界,我們常人難以輕易達到,“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們了解,九層之台起于壘土,點滴之水彙成江河。隻要努力,雖不能至,日益迫近之!
錢穆先生在《讀書與做人》中,推薦讀書以增進修養,首選《論語》、《孟子》。這是抓牛抓住了牛鼻子。錢先生說,"對個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便決不會開出好花來,甚至根本不開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況做人!當然更須加倍修養"。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太好了解了!
冰心先生在《小桔燈》中這樣講到敬愛的重要性:敬人者,人恒敬之。夫妻者,人恒愛之。明白了這個道理,換位思考,身體力行。光雖微小卻暖人心懷的"小橘燈"就會布滿生命路旁,一路荊棘也不覺悲涼。
說得真好啊!走在人生的單行線上,誰人不需要真情地對待啊!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信哉斯言!
教養的真正意義,内在地要求我們,用心地體察到對方的心理,誠意地尊敬對方的立場。有時,我們與人接觸,從談話方式、講話内容到簡單寒暄、深入交流,都能明顯感覺到他們舉止端正、很有教養。
對大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高等知識,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磨煉思想、态度,潛心修造、勇猛精進。成為名副其實的受過相當教育的人。國家高等教育的完整性也展現在這裡。
前蘇聯著名學者德米特裡·利哈喬夫的文章《論教養》,是人教版國中國文九年級上冊(2018年秋季修訂版)第8課的課文,此文透過衆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對衆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探究了"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
利哈喬夫指出,良好的教養,一方面來自家庭和學校,靠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積澱而成,并且标志着人們渴望變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優越、更美好的願望,這是一種世代相傳、持續不懈的追求。
另一方面,可以得之于自身。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可以看他在私底下的表現。因為真正有教養的人,他的行為舉止都保持一緻。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始終如一、穩重随和。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剛剛結束的給藝術學院學生講完的《傳統文學修養》一課中講到的《歧路燈》這部小說,雖是封建社會末期的一部作品,但也凝聚了作者李海觀(綠源)先生車船宦海、筆耕不辍、數十年的心血,書中貫穿的八字方針“用心讀書,親近正人”,樸實無華,卻直抵生活生命的基石。天下用心良苦、寝食難安、苦思育兒方略而不得的父母們,不可不反複咀嚼、用心體察。而那些在人生途路上,奮鬥得昏天黑地、時不時失卻本心、迷失在人生三岔路口,留意于物而不能寄意于物,不妨從“虛空”回到現實,對“人生”做一統盤的“大觀”,觀摩一下先哲的生活,傾聽一下前賢的心聲。庶幾可以發現生命真正的“節奏”,将以有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