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养在于发现生命的意义。

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杨武能译,《读书》1990年第四期、1991年第三期。标题为编者译)。该文章认为,真正的修养的目的,在于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大无畏地迎接未来。文章还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身任务。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二、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主要讨论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是让儿童更加适应自身的文化,使自己的行为与同性别同伴的行为更加相似的过程(社会化指的就是学习文化、适应自己的团体,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
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在《教养的迷失》中分享了以下观点:
1.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小。父母的基本特质,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夫妻关系的好坏等,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小。
研究结果表明,要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影响,要么父母的行为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2.社会化是将野孩子驯服为听话的孩子,为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做好准备的过程。被社会化的个体使用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语言,他们行为得体、有必要的技能、并且拥有社会共同的信仰。
书中假设认为社会化是由父母帮助孩子完成的。社会化研究者主要研究家长如何使孩子社会化,并从孩子的成长情况来判断家长在孩子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总结出了"有教养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守时、谈吐、态度和蔼、语气中肯、注意交谈技巧、不自傲、信守诺言、关怀他人、大度、富有同情心。
《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陆一著)指出,通过文史哲这些教育,可以帮助理科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可以防止理科生毕业后盲目地听从军国主义者们的蛊惑而去参战。
丰一吟先生在《习得·教养》一文中,回忆自己的父亲丰子恺先生时深情地指出,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养,是一个家庭传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丰一吟先生指出,父亲认为"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便。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
“孩子之心”,不就是“赤子之心”吗?如果始终保有“赤子之心”,以孩童的眼睛对接世界、以长者的智慧处理问题,差不多就可以达成德国歌德先生小说《亲和力》标题所显示的意义。苏东坡先生是个这样的标杆,他的修为,使得年长他16岁的“中国十一世纪中叶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也不由得感叹,像子瞻(指苏东坡)这样的有“赤子之心”的人,不知几百年才出一个!
苏东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境界,我们常人难以轻易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理解,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点滴之水汇成江河。只要努力,虽不能至,日益迫近之!
钱穆先生在《读书与做人》中,推荐读书以增进修养,首选《论语》、《孟子》。这是抓牛抓住了牛鼻子。钱先生说,"对个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太好理解了!
冰心先生在《小桔灯》中这样讲到敬爱的重要性: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明白了这个道理,换位思考,身体力行。光虽微小却暖人心怀的"小橘灯"就会布满生命路旁,一路荆棘也不觉悲凉。
说得真好啊!走在人生的单行线上,谁人不需要真情地对待啊!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信哉斯言!
教养的真正意义,内在地要求我们,用心地体察到对方的心理,诚意地尊敬对方的立场。有时,我们与人接触,从谈话方式、讲话内容到简单寒暄、深入交流,都能明显感觉到他们举止端正、很有教养。
对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高等知识,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磨炼思想、态度,潜心修造、勇猛精进。成为名副其实的受过相当教育的人。国家高等教育的完整性也体现在这里。
前苏联著名学者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文章《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此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利哈乔夫指出,良好的教养,一方面来自家庭和学校,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另一方面,可以得之于自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可以看他在私底下的表现。因为真正有教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刚刚结束的给艺术学院学生讲完的《传统文学修养》一课中讲到的《歧路灯》这部小说,虽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部作品,但也凝聚了作者李海观(绿源)先生车船宦海、笔耕不辍、数十年的心血,书中贯穿的八字方针“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朴实无华,却直抵生活生命的基石。天下用心良苦、寝食难安、苦思育儿方略而不得的父母们,不可不反复咀嚼、用心体察。而那些在人生途路上,奋斗得昏天黑地、时不时失却本心、迷失在人生三岔路口,留意于物而不能寄意于物,不妨从“虚空”回到现实,对“人生”做一统盘的“大观”,观摩一下先哲的生活,倾听一下前贤的心声。庶几可以发现生命真正的“节奏”,将以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