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弘時,作為雍正皇帝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雍正朝實錄》中居然對他沒有任何記載。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的谕旨中,乾隆皇帝才含糊地指出,當年三阿哥弘時,因為“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被雍正皇帝從《玉牒》中給删除了。才即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将弘時再收入《玉牒》,恢複了他皇子的身份,并且還為他建了單獨的園寝。

又谕,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内。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五》

乾隆還真是喜歡和他的父親雍正唱反調。雍正器重的人,諸如,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這4位雍正指定給乾隆的輔政大臣,乾隆一個都不待見。而雍正不喜歡的人,例如,三阿哥弘時、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乾隆登基後,都給予了他們待遇。

弘時,到底是幹了什麼事,才被他親爹踢出宗室的,一直是個謎。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01</h1>

弘時雖然序齒為皇三子,但實際上,他是雍正的第4個兒子,生母是李氏,即後來的齊妃。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玉牒》中,李氏還隻是貝勒胤禛的一個侍妾。不過,她後來被擡為了側福晉。

很多人覺得,雍正不太喜歡弘時,是因為不喜歡他的母親齊妃。

從生育子女的數量來看,齊妃李氏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還是有寵的。

雍正的嫡福晉還未生育時,李氏就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初六,為雍正生下了次女,這也是雍正4個親生女兒中,唯一活到出嫁的。但這個女兒,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就病逝了,隻有23(虛)歲。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初五,雍正皇帝追封她為和碩懷恪公主。

追封下嫁和碩額驸興德之和碩格格為和碩懷恪公主,遣官緻祭,修墳立碑,如例。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五》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雍正的嫡福晉那拉氏(即孝敬皇後)生下了雍正的長子弘晖。2個多月之後,在同年的六月初二,李氏就生下了雍正的次子弘昐(fēn)。但這個兒子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二十九日就早夭了,隻有3(虛)歲。

康熙三十九年(1670年)八月初七,李氏生下了雍正的第三個兒子——弘昀。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李氏又生下了雍正的第四子——弘時。

弘時出生後的3個多月,即同年的六月初六,嫡長子弘晖就早夭了,隻有8(虛)歲。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二十日,弘昀又早夭,隻有11(虛)歲。

這樣,弘時便成為了當時雍親王胤禛的長子。

弘時雖然是庶子,但作為親王長子,理應得到一些重視。但在《康熙朝實錄》中,也沒有關于弘時的記載。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老三誠親王胤祉的嫡次子弘晟(嫡長子弘晴,在康熙四十年早夭)、老五恒親王胤祺的庶長子弘昇(胤祺的嫡福晉沒有生育過子女),均被康熙皇帝封為親王世子,享受固山貝子的待遇。弘晟當時是23(虛)歲,弘昇是25(虛)歲。

甲寅。封和碩誠親王允祉子弘晟、和碩恒親王允祺子弘昇,俱為世子,班次俸祿,照貝子品級。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

當時的弘時,隻有17(虛)歲,不滿20,或許是康熙皇帝覺得弘時的年紀還太小,才不封他為世子。

根據雍正登基之初對衆位皇子生母的封賞,倒是沒有看出雍正皇帝對弘時有特别讨厭。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雍正皇帝奉皇太後懿旨,将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同為側妃的李氏,被封為齊妃。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也被封為妃。弘晝的生母耿氏,以及生過2位早夭女兒的宋氏,均被封為嫔。

甲子。谕禮部,奉皇太後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嫔。格格耿氏,封為裕嫔。爾部察例具奏。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四》

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裡,他與朱轼、徐元夢、嵇(jī)曾筠一起,被任命為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的老師。可見,雍正登基之初,弘時并不像《清實錄》中那樣,完全是個小透明。

(雍正元年)是歲正月奉特旨,朱轼、張廷玉、徐元夢、嵇曾筠,著為諸皇子師傅,令欽天監選擇吉日進書房課讀,屆期廷玉等四人入書房谒見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

——《澄懷主人自訂年譜·卷二》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67">02</h1>

雍正元年(1723年)的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召入乾清宮西暖閣,明确告訴他們“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估計是當時已經有大臣提出,要雍正皇帝早點立太子了。

雍正雖然不同意馬上立太子,但為了以防萬一,他告訴衆位大臣,要采用一種新的建儲方式:将繼承人的名字寫下來,封在一個盒子裡,并将這個盒子藏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雍正還将其他人都支走,隻讓總理事務王大臣,親眼見證了這個裝有遺诏的盒子,被放到匾額後面。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将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十》

那一年,在世的皇子,隻有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以及八阿哥福惠。當時最年長的弘時,已經是20(虛)歲,并且早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二十日,就已經有了一個庶出的兒子——永珅。但雍正皇帝照樣沒有給予弘時任何爵位。

不過,弘曆、弘晝這兄弟倆,第一次得到爵位時,也已經超過20歲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雍正皇帝就以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均已超過20歲為由,冊封他倆為親王。這一年,弘曆和弘晝,都已是23(虛)歲。

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年歲俱已二十外,亦著封為親王。所有一切典禮,著照例舉行。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七》

但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觀點,他早就知道自己會被立為儲君。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乾隆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當12(虛)歲的他在圓明園見到康熙時,康熙就對他喜歡得不要不要的,還将他接到宮裡去撫養。

洎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谒聖祖于圓明園之镂月開雲,見即驚愛,命宮中養育,撫視周摯,備荷饴顧恩慈,親授書課,教牖有加。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一》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雍正皇帝登基後的第一次大祀禮成,雍正将乾隆召入養心殿,賞他吃了一塊肉。乾隆覺得,這又是雍正要封他為儲君的意思。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脔(luán),意已為他日付托之本。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去世滿一周年,被派去景陵祭奠康熙的,就是當時隻有12周歲的乾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2周年祭日,雍正又是派乾隆去景陵。

癸醜。聖祖仁皇帝再期忌辰,上命皇四子弘曆祭景陵。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二十六》

雍正不派早已成年的弘時去給康熙皇帝掃墓,而都是派未成年的乾隆前去,這在乾隆皇帝自己看來,又是雍正早已将他視作皇太子的有力證據。

冬至月,屆聖祖仁皇帝周忌大祭,命代谒景陵,隐然以主鬯(chàng)欽承眷命所鐘。

不過,或許雍正隻是深知,康熙皇帝生前很喜歡乾隆這個孫子,自然就派他去景陵陪康熙唠唠嗑,并沒有别的什麼意思。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7">03</h1>

清宮史料中有一份年羹堯在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初三題為“奏為遵旨明白回奏進京陛見私自饋送三阿哥銀兩事”的奏折。這份奏折的内容顯示,雍正皇帝有查到,年羹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因面見雍正進京期間,有“送三阿哥銀兩,并未奏聞”,于是指令年羹堯,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明回奏”。年羹堯辯解,當時是弘時派人到他府上,張口要借1萬兩銀子使使,後來,弘時派來的這個人,先後2次,從他那裡“借”走了8千兩銀子。

這銀子到底是弘時主動問年羹堯借的,還是年羹堯主動送給弘時的,隻有年羹堯的一面之詞。但弘時居然敢收年羹堯的銀子,證明他的膽子很大啊。

但即便是弘時私下結交朝臣,也不至于就那樣被踢出宗室隊伍。

《清代皇位繼承制度》一書中,有收錄莊親王胤祿等人,對乾隆皇帝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頒下的要将弘時“收入譜牒之内”旨意的回複,從中可知,弘時當年被雍正撤去黃帶子(削去宗籍),是因為他被劃給了胤禩當兒子,進而受到了株連。老八胤禩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被雍正下令将“黃帶子革去”,宗人府也收到指令,将胤禩的名字除去,是以,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雍正皇帝便下旨,作為胤禩“兒子”的弘時,理因同樣被革去黃帶子。但弘時被沒有被雍正丢給老八胤禩,而是被交給了鎮國公胤祹看管。

雍正給予弘時如此重的處罰,也是因為當時朝中支援老八胤禩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雍正皇帝就多次在谕旨中公開抱怨過,每次他降旨訓斥胤禩,那些王公大臣,内心都在替胤禩叫屈。

允禩每有罪過,朕于諸王大臣之前降旨訓誨,視諸王大臣之意,頗有以允禩為屈抑者。允禩罪案甚多,朕俱曲加寛宥,并未治罪,有何屈抑之處?

——《世宗憲皇帝上谕八旗·卷二》

為胤禩叫叫屈也就算了,更讓雍正不能了解的是,很多因為胤禩而獲罪的大臣,不但一點也不怪胤禩連累了他們,反倒還是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

一年以來,大小臣工因廉親王贻累者甚多,乃甘受罪愆,并不歸怨廉親王。

而被乾隆評價為“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弘時,沒準就私底下在父親面前,也替自己的八叔叫屈了。

朝中大臣一個個地替胤禩說話,雍正還必須要忍忍,畢竟他不可能将一朝堂的人都給治罪了,而且貌似治了他們的罪,也達不到什麼效果。可面對胳膊肘向外拐的親生兒子,雍正就沒必要忍了。

不過,從後來乾隆對胤禩一派人的寬宥處置來看,當年對他們的遭遇抱有同情的,或許不止弘時這一個皇子。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乾隆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下令恢複三阿哥弘時宗籍的同時,也下令對長年被拘禁的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酌量寬宥”。

又谕,從前允䄉、允禵,狂肆乖張,不知大義,罪戾種種,皆獲罪皇祖之人,我皇考悉皆寬宥,因恐其在外生事,複罹重譴,不得已加以拘禁,乃委曲保全之大恩也。今朕即位,念二人收禁已經數年,定知感皇考曲全之恩,悔已身從前之過,意欲酌量寬宥,予以自新。著總理事務王大臣、宗人府、九卿,會議具奏。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五》  

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十九日,乾隆又給予胤䄉、胤禵奉恩輔國公品級,但他們并不享受俸祿、也不用去上班,隻需在家好好待着。

又谕,允䄉、允禵,前因獲罪,削爵圈禁。論其獲罪原委,并無屈抑之處。但朕念伊等為天潢一派,自加恩寬釋以來,亦皆深知前非,自悔自艾,安分家居,未嘗生事,今複加恩,賜給伊等公爵空銜,不必食俸,仍令在家居住,其各安靜守法,以副朕笃厚宗支之意。該衙門即遵谕就第傳谕知之。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四十一》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初四,乾隆又加封他的十四叔胤禵為貝勒,并允許他上朝聽政。要不是因為老十胤䄉,已經在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薨逝,乾隆估計也會封胤䄉一個貝勒當當。雖然胤䄉生前隻是一個輔國公品級,但他去世後,是按照固山貝子的品級下葬的。

谕曰:十四叔允禵從前倚恃皇考恩眷,不遵訓谕,有違弟臣之義,是以皇考将伊拘禁,冀其悛改。朕登極後,特令釋放,賜以公爵,家居十數年來,安靜循分,并未生事,則是自知悔悟,能改前非矣。使得及皇考在禦,必當嘉予恩施。朕用是仰承皇考加恩之意,著封十四叔允禵為貝勒,照常上朝。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二》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清宮史料中還有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頒下的題為“為賜十四叔貝勒允禵在紫禁城内騎馬事”的谕旨。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又晉封胤禵為恂郡王。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又下令,将胤禩、胤禟、及他倆的子孫,重新收入《玉牒》中。乾隆皇帝谕旨中對胤禩、胤禟當年行為的評價是:雖然可能有“悖逆之心”,但實際上并沒有“悖逆之迹”。這等于是變相在批評雍正皇帝,當年将胤禩、胤禟、及其子孫開除宗籍,有點“捕風捉影”了。但乾隆畢竟不能公開表示,是他要為胤禩、胤禟平反,隻好說,是雍正皇帝晚年的時候,有表現出,後悔将胤禩等人削出宗籍的意思。

蓋伊兩人,未嘗無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雖明暴其罪狀,猶為曲示矜全,聖心如日在天,固衆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屢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一千四十八》

但将人開除宗籍這種事,乾隆自己也不是沒幹過。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初九,乾隆給宗人府下令,将廢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照當年雍正處理胤禩、胤禟全家的例子,革去宗室,并且“削其原名”。

今既經王大臣如此奏請,則弘皙及伊子孫,未便仍留宗室,著宗人府照阿其那、塞思黑之子孫,革去宗室、給與紅帶之例,查議具奏。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一百六》

在谕旨中,乾隆還特别指出,弘皙犯的錯,比當年胤禩、胤禟的更嚴重。乾隆還誇胤禩、胤禟是“小有才之人”,與這2位叔叔相比,弘皙可是差遠了。這或許也從側面反映了,乾隆内心,還是比較欣賞他八叔胤禩等人的。

從前阿其那、塞思黑,居心大逆,幹犯國法,然尚未如弘皙之擅敢仿照國制,設立會計、掌儀、等司,是弘皙罪惡,較之阿其那輩,尤為重大。但阿其那、塞思黑,尚屬小有才之人,若弘皙,乃昏暴鄙陋、下愚無知之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恢複胤禩、胤禵及其子孫宗籍的同時,也在《玉牒》内恢複了弘皙的原名。

弘晳,亦著于玉牒内,複其原名。

雍正将三阿哥弘時削出宗籍,乾隆登基後為什麼很快又給恢複了?010203結束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8">結束語</h1>

弘時被撤去黃帶子後1年多,就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過世了,年僅24(虛)歲。弘時唯一的兒子永珅,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初六早夭,隻有4(虛)歲。這樣,弘時這一支,就絕嗣了。

唯一活下來的兒子英年早逝、又沒有留下子嗣,齊妃李氏并沒有為此在宮裡自怨自艾,還是堅強地活到了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初七。

乾隆登基之後,雖然說是念及兄弟之情,恢複了弘時的宗籍,又将他與其子永珅,遷葬到新的園寝,但始終都沒有給予追封,以緻于弘時隻是一個阿哥。

(注:本文由[頭條@熱愛瘦身的魚]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