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时,作为雍正皇帝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雍正朝实录》中居然对他没有任何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的谕旨中,乾隆皇帝才含糊地指出,当年三阿哥弘时,因为“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被雍正皇帝从《玉牒》中给删除了。才即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将弘时再收入《玉牒》,恢复了他皇子的身份,并且还为他建了单独的园寝。
又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五》
乾隆还真是喜欢和他的父亲雍正唱反调。雍正器重的人,诸如,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这4位雍正指定给乾隆的辅政大臣,乾隆一个都不待见。而雍正不喜欢的人,例如,三阿哥弘时、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乾隆登基后,都给予了他们待遇。
弘时,到底是干了什么事,才被他亲爹踢出宗室的,一直是个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01</h1>
弘时虽然序齿为皇三子,但实际上,他是雍正的第4个儿子,生母是李氏,即后来的齐妃。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玉牒》中,李氏还只是贝勒胤禛的一个侍妾。不过,她后来被抬为了侧福晋。
很多人觉得,雍正不太喜欢弘时,是因为不喜欢他的母亲齐妃。
从生育子女的数量来看,齐妃李氏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还是有宠的。
雍正的嫡福晋还未生育时,李氏就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初六,为雍正生下了次女,这也是雍正4个亲生女儿中,唯一活到出嫁的。但这个女儿,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就病逝了,只有23(虚)岁。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初五,雍正皇帝追封她为和硕怀恪公主。
追封下嫁和硕额驸兴德之和硕格格为和硕怀恪公主,遣官致祭,修坟立碑,如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五》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雍正的嫡福晋那拉氏(即孝敬皇后)生下了雍正的长子弘晖。2个多月之后,在同年的六月初二,李氏就生下了雍正的次子弘昐(fēn)。但这个儿子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二十九日就早夭了,只有3(虚)岁。
康熙三十九年(1670年)八月初七,李氏生下了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弘昀。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李氏又生下了雍正的第四子——弘时。
弘时出生后的3个多月,即同年的六月初六,嫡长子弘晖就早夭了,只有8(虚)岁。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二十日,弘昀又早夭,只有11(虚)岁。
这样,弘时便成为了当时雍亲王胤禛的长子。
弘时虽然是庶子,但作为亲王长子,理应得到一些重视。但在《康熙朝实录》中,也没有关于弘时的记载。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老三诚亲王胤祉的嫡次子弘晟(嫡长子弘晴,在康熙四十年早夭)、老五恒亲王胤祺的庶长子弘昇(胤祺的嫡福晋没有生育过子女),均被康熙皇帝封为亲王世子,享受固山贝子的待遇。弘晟当时是23(虚)岁,弘昇是25(虚)岁。
甲寅。封和硕诚亲王允祉子弘晟、和硕恒亲王允祺子弘昇,俱为世子,班次俸禄,照贝子品级。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
当时的弘时,只有17(虚)岁,不满20,或许是康熙皇帝觉得弘时的年纪还太小,才不封他为世子。
根据雍正登基之初对众位皇子生母的封赏,倒是没有看出雍正皇帝对弘时有特别讨厌。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雍正皇帝奉皇太后懿旨,将侧妃年氏封为贵妃。同为侧妃的李氏,被封为齐妃。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也被封为妃。弘昼的生母耿氏,以及生过2位早夭女儿的宋氏,均被封为嫔。
甲子。谕礼部,奉皇太后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
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里,他与朱轼、徐元梦、嵇(jī)曾筠一起,被任命为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的老师。可见,雍正登基之初,弘时并不像《清实录》中那样,完全是个小透明。
(雍正元年)是岁正月奉特旨,朱轼、张廷玉、徐元梦、嵇曾筠,著为诸皇子师傅,令钦天监选择吉日进书房课读,届期廷玉等四人入书房谒见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67">02</h1>
雍正元年(1723年)的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召入乾清宫西暖阁,明确告诉他们“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估计是当时已经有大臣提出,要雍正皇帝早点立太子了。
雍正虽然不同意马上立太子,但为了以防万一,他告诉众位大臣,要采用一种新的建储方式:将继承人的名字写下来,封在一个盒子里,并将这个盒子藏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雍正还将其他人都支走,只让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眼见证了这个装有遗诏的盒子,被放到匾额后面。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十》
那一年,在世的皇子,只有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以及八阿哥福惠。当时最年长的弘时,已经是20(虚)岁,并且早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二十日,就已经有了一个庶出的儿子——永珅。但雍正皇帝照样没有给予弘时任何爵位。
不过,弘历、弘昼这兄弟俩,第一次得到爵位时,也已经超过20岁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雍正皇帝就以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均已超过20岁为由,册封他俩为亲王。这一年,弘历和弘昼,都已是23(虚)岁。
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年岁俱已二十外,亦著封为亲王。所有一切典礼,著照例举行。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
但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观点,他早就知道自己会被立为储君。
乾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12(虚)岁的他在圆明园见到康熙时,康熙就对他喜欢得不要不要的,还将他接到宫里去抚养。
洎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镂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备荷饴顾恩慈,亲授书课,教牖有加。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雍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祀礼成,雍正将乾隆召入养心殿,赏他吃了一块肉。乾隆觉得,这又是雍正要封他为储君的意思。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luán),意已为他日付托之本。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去世满一周年,被派去景陵祭奠康熙的,就是当时只有12周岁的乾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2周年祭日,雍正又是派乾隆去景陵。
癸丑。圣祖仁皇帝再期忌辰,上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二十六》
雍正不派早已成年的弘时去给康熙皇帝扫墓,而都是派未成年的乾隆前去,这在乾隆皇帝自己看来,又是雍正早已将他视作皇太子的有力证据。
冬至月,届圣祖仁皇帝周忌大祭,命代谒景陵,隐然以主鬯(chàng)钦承眷命所钟。
不过,或许雍正只是深知,康熙皇帝生前很喜欢乾隆这个孙子,自然就派他去景陵陪康熙唠唠嗑,并没有别的什么意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7">03</h1>
清宫史料中有一份年羹尧在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初三题为“奏为遵旨明白回奏进京陛见私自馈送三阿哥银两事”的奏折。这份奏折的内容显示,雍正皇帝有查到,年羹尧在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因面见雍正进京期间,有“送三阿哥银两,并未奏闻”,于是命令年羹尧,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回奏”。年羹尧辩解,当时是弘时派人到他府上,张口要借1万两银子使使,后来,弘时派来的这个人,先后2次,从他那里“借”走了8千两银子。
这银子到底是弘时主动问年羹尧借的,还是年羹尧主动送给弘时的,只有年羹尧的一面之词。但弘时居然敢收年羹尧的银子,证明他的胆子很大啊。
但即便是弘时私下结交朝臣,也不至于就那样被踢出宗室队伍。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一书中,有收录庄亲王胤禄等人,对乾隆皇帝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颁下的要将弘时“收入谱牒之内”旨意的回复,从中可知,弘时当年被雍正撤去黄带子(削去宗籍),是因为他被划给了胤禩当儿子,从而受到了株连。老八胤禩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被雍正下令将“黄带子革去”,宗人府也收到命令,将胤禩的名字除去,所以,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雍正皇帝便下旨,作为胤禩“儿子”的弘时,理因同样被革去黄带子。但弘时被没有被雍正丢给老八胤禩,而是被交给了镇国公胤祹看管。
雍正给予弘时如此重的处罚,也是因为当时朝中支持老八胤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雍正皇帝就多次在谕旨中公开抱怨过,每次他降旨训斥胤禩,那些王公大臣,内心都在替胤禩叫屈。
允禩每有罪过,朕于诸王大臣之前降旨训诲,视诸王大臣之意,颇有以允禩为屈抑者。允禩罪案甚多,朕俱曲加寛宥,并未治罪,有何屈抑之处?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二》
为胤禩叫叫屈也就算了,更让雍正不能理解的是,很多因为胤禩而获罪的大臣,不但一点也不怪胤禩连累了他们,反倒还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
一年以来,大小臣工因廉亲王贻累者甚多,乃甘受罪愆,并不归怨廉亲王。
而被乾隆评价为“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弘时,没准就私底下在父亲面前,也替自己的八叔叫屈了。
朝中大臣一个个地替胤禩说话,雍正还必须要忍忍,毕竟他不可能将一朝堂的人都给治罪了,而且貌似治了他们的罪,也达不到什么效果。可面对胳膊肘向外拐的亲生儿子,雍正就没必要忍了。
不过,从后来乾隆对胤禩一派人的宽宥处置来看,当年对他们的遭遇抱有同情的,或许不止弘时这一个皇子。
乾隆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下令恢复三阿哥弘时宗籍的同时,也下令对长年被拘禁的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酌量宽宥”。
又谕,从前允䄉、允禵,狂肆乖张,不知大义,罪戾种种,皆获罪皇祖之人,我皇考悉皆宽宥,因恐其在外生事,复罹重谴,不得已加以拘禁,乃委曲保全之大恩也。今朕即位,念二人收禁已经数年,定知感皇考曲全之恩,悔已身从前之过,意欲酌量宽宥,予以自新。著总理事务王大臣、宗人府、九卿,会议具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五》
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十九日,乾隆又给予胤䄉、胤禵奉恩辅国公品级,但他们并不享受俸禄、也不用去上班,只需在家好好待着。
又谕,允䄉、允禵,前因获罪,削爵圈禁。论其获罪原委,并无屈抑之处。但朕念伊等为天潢一派,自加恩宽释以来,亦皆深知前非,自悔自艾,安分家居,未尝生事,今复加恩,赐给伊等公爵空衔,不必食俸,仍令在家居住,其各安静守法,以副朕笃厚宗支之意。该衙门即遵谕就第传谕知之。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四十一》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初四,乾隆又加封他的十四叔胤禵为贝勒,并允许他上朝听政。要不是因为老十胤䄉,已经在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薨逝,乾隆估计也会封胤䄉一个贝勒当当。虽然胤䄉生前只是一个辅国公品级,但他去世后,是按照固山贝子的品级下葬的。
谕曰:十四叔允禵从前倚恃皇考恩眷,不遵训谕,有违弟臣之义,是以皇考将伊拘禁,冀其悛改。朕登极后,特令释放,赐以公爵,家居十数年来,安静循分,并未生事,则是自知悔悟,能改前非矣。使得及皇考在御,必当嘉予恩施。朕用是仰承皇考加恩之意,著封十四叔允禵为贝勒,照常上朝。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二》
清宫史料中还有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颁下的题为“为赐十四叔贝勒允禵在紫禁城内骑马事”的谕旨。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又晋封胤禵为恂郡王。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又下令,将胤禩、胤禟、及他俩的子孙,重新收入《玉牒》中。乾隆皇帝谕旨中对胤禩、胤禟当年行为的评价是:虽然可能有“悖逆之心”,但实际上并没有“悖逆之迹”。这等于是变相在批评雍正皇帝,当年将胤禩、胤禟、及其子孙开除宗籍,有点“捕风捉影”了。但乾隆毕竟不能公开表示,是他要为胤禩、胤禟平反,只好说,是雍正皇帝晚年的时候,有表现出,后悔将胤禩等人削出宗籍的意思。
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众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十八》
但将人开除宗籍这种事,乾隆自己也不是没干过。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初九,乾隆给宗人府下令,将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照当年雍正处理胤禩、胤禟全家的例子,革去宗室,并且“削其原名”。
今既经王大臣如此奏请,则弘皙及伊子孙,未便仍留宗室,著宗人府照阿其那、塞思黑之子孙,革去宗室、给与红带之例,查议具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六》
在谕旨中,乾隆还特别指出,弘皙犯的错,比当年胤禩、胤禟的更严重。乾隆还夸胤禩、胤禟是“小有才之人”,与这2位叔叔相比,弘皙可是差远了。这或许也从侧面反映了,乾隆内心,还是比较欣赏他八叔胤禩等人的。
从前阿其那、塞思黑,居心大逆,干犯国法,然尚未如弘皙之擅敢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司,是弘皙罪恶,较之阿其那辈,尤为重大。但阿其那、塞思黑,尚属小有才之人,若弘皙,乃昏暴鄙陋、下愚无知之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恢复胤禩、胤禵及其子孙宗籍的同时,也在《玉牒》内恢复了弘皙的原名。
弘晳,亦著于玉牒内,复其原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8">结束语</h1>
弘时被撤去黄带子后1年多,就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过世了,年仅24(虚)岁。弘时唯一的儿子永珅,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初六早夭,只有4(虚)岁。这样,弘时这一支,就绝嗣了。
唯一活下来的儿子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子嗣,齐妃李氏并没有为此在宫里自怨自艾,还是坚强地活到了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初七。
乾隆登基之后,虽然说是念及兄弟之情,恢复了弘时的宗籍,又将他与其子永珅,迁葬到新的园寝,但始终都没有给予追封,以致于弘时只是一个阿哥。
(注:本文由[头条@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