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伯承與甘肅“護法運動”中革命黨人的袍澤之誼

作者:甘肅經濟網
劉伯承與甘肅“護法運動”中革命黨人的袍澤之誼

講述人:袁志學 著名黨史專家中共蘭州市委黨史辦公室副主任

劉伯承與甘肅“護法運動”中革命黨人的袍澤之誼

1920年劉伯承(圈内右)與焦桐琴(圈内左)等合影

劉伯承與甘肅“護法運動”中革命黨人的袍澤之誼

時任督軍署警衛團團長的劉伯承

劉伯承與甘肅“護法運動”中革命黨人的袍澤之誼

焦桐琴墓志銘(劉君明昭即劉伯承)

一段漸漸遠去的故事,至今聽來依舊讓人心潮澎湃。1917年初冬,甘肅臨洮,一聲清脆的槍聲,打碎了冬夜的寂靜。駐防在臨洮的建立右軍軍營内,人喊馬叫,亂作一團。

一場籌劃已久的甘肅護法起義開始了。這次起義被人們稱為“臨洮起義”,打響這一槍的人是焦桐琴。

1917年7月,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廢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企圖徹底否定共和。為捍衛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先生上司革命志士開始了護法運動,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這一運動被稱為“護法運動”。在護法運動中,甘肅的革命黨人也不落後。這年春,受革命黨人、甘肅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蔡大愚的委派,革命黨人、甘肅法政專門學校的師世昌往返于廣州孫中山先生和甘肅革命黨人之間傳遞資訊。在孫中山的訓示下,蔡大愚、趙學普、師世昌等人,和駐防臨洮的建立右軍副統領焦桐琴、教練鄭瑞青等人取得聯系,準備護法起義,誰知卻不幸洩露機密。

洮河邊的這個冬夜,注定是不平靜的。獲知機密洩露後,焦桐琴隻能提前發動起義,無奈響應者寡而敵強我弱,不得不逃亡甘南,輾轉到當時積極響應護法運動的四川。在成都,他與時任四川督軍府警衛團長的劉伯承結下一段袍澤之情。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著名黨史專家袁志學講述這一段往事。

師世昌兩赴廣州,籌劃護法起義

發生在臨洮的甘肅護法起義是一場短暫的起義,也可以說是一場被扼殺的起義。這場起義籌劃了很久,組織嚴密,各方面也聯絡到了,可惜的是最後功虧一篑,終因洩密而導緻失敗。

甘肅護法起義和一個人有關。這個就是師世昌。師世昌是臨洮新添鎮師家灣村人。1911年,師世昌考入甘肅法政專門學校,結識了蔡大愚、楊希堯、趙學普等人,參加了“中國同盟會”。1914年3月,北洋軍閥張廣建任甘肅都督後,師世昌等人在蔡大愚的上司下,宣傳民主思想,反對封建專制統治。

1917年春,甘肅革命黨人推舉師世昌為代表前往廣州拜會孫中山。當時,中山先生問他,如何在甘肅進行革命活動。師世昌回答說,先從下層入手,聯絡士兵,組織可靠的武裝,發動武裝起義。對這個方案,中山先生比較認可。随即,給了師路費、密電本等,答應必要時資助經費、軍械。5月,師世昌傳回蘭州,向蔡大愚、趙學普等人傳達了中山先生的意見。大家信心很足,讨論了初步的行動計劃。并且和駐防臨洮的建立右軍教練鄭瑞青等人取得了聯系。

當時,他們計劃分為兩部分,一方面由師世昌、鄭瑞青等人在臨洮建立右軍中進行活動,籌建“甘肅護法軍”。另外,一部分同志聯絡地方軍閥響應。此時,通過趙學普介紹,蔡大愚、師世昌聯絡到了焦桐琴。焦桐琴是甘肅西甯道碾伯縣(今青海樂都縣)人,當時,甘甯青尚未分省,西甯道還屬甘肅管轄。

焦桐琴出生于樂都縣馬茁鄉灣塘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喜歡國術,苦練拳腳。據說,13歲時就能翻越3米多高的土牆,當地人稱“焦俠客”。後來,因為家中無力供他上學,焦桐琴輾轉于蘭州、平涼、漢中等地,還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受到在該校教授國文的王之佐等革命黨人的影響。王之佐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甘肅早期的同盟會會員。之後,焦桐琴到了四川,參加同盟會的會黨武裝。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陸軍學堂第二期工兵科學習。1912年畢業回川,不久,他與同學王法、樊政、胡登雲等人傳回蘭州,策劃響應二次革命、密謀炸毀甘肅督軍府。不幸,被捕入獄一年。

當師世昌、蔡大愚他們見到焦桐琴提出護法起義的打算時,雙方一拍即合。于是,焦桐琴、鄭瑞青等人在建立右軍中進行聯絡。師世昌再赴廣州,向孫中山彙報情況,要求提供經費、軍械,後師世昌帶來了中山先生發的委任狀等。

最後,确定在1917年農曆冬至節發動起義。起義以焦桐琴所在的建立右軍五營鳴槍為号,當焦起義成功後,帶領部隊進攻蘭州。焦的部隊再加上蘭州城内的護法軍的同志,基本上就能打出一個局面,進而驅逐甘肅督軍張廣建。

冬夜槍聲,他孤身一人開始了臨洮起義

就在起義前兩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駐臨洮的建立右軍中尹、洪兩個班長醉酒後,胡言亂語,洩露起義機密。右軍統領吳桐仁接報後,馬上采取了行動,下令收繳各營子彈,派遣親信把守各個要道,重兵防守通往河州的渡口。焦桐琴獲得消息後,不得不提前行動,在軍營内槍殺了分統劉荩忠,一個連長持槍抵抗,也被他擊斃了。随即,他到各連動員士兵起義,但是無人響應。無奈,焦桐琴隻好孤身逃出臨洮城,後來輾轉到了四川。

此時,其他革命黨人的處境也很不妙。趙學普、邊永福兩人在計劃起義那天晚上,到洮河邊等接應的地方軍閥,誰知事先承諾好的軍閥部隊不見蹤影了。而在阿幹鎮的胡登雲、武都的鄭瑞青按計劃在阿幹鎮、武都發動起義。1917年8月,蘭州城郊阿幹鎮、武都等地發生了兵變,原計劃參加臨洮起義的骨幹胡登雲、鄭瑞青等人被調到臯蘭阿幹鎮、武都駐防。胡登雲率部攻擊臨洮中堡失利後逃亡,後被捕遇害。其他人革命黨人或遇害,或被關入監獄。

再說焦桐琴。他不虧有焦俠客之名,在鋪天蓋地的追捕中,一路從臨洮逃亡到甘南,在甘南待了一段時間後,又逃到了四川成都。當時,四川督軍熊克武積極響應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是護法運動最為積極的地區。焦桐琴向熊克武彙報了起義經過後,熊克武對焦桐琴的過人膽識贊歎不已。當即決定給他一個少将軍銜。可是,焦桐琴卻堅辭不受,他認為軍中級别,就應該按照軍功,逐漸上升,不可直升。于是,焦桐琴就被任命為四川督軍署警衛團三營少校副營長。

血戰沙場,志士捐軀,一段難忘的戰友情

此時,任四川督軍署警衛團團長的人,正是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劉伯承。劉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開縣張家壩一戶貧苦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時,19歲的劉伯承參加了學生軍。此時,劉伯承任川軍第5師第9旅參謀長、督軍署警衛團團長等職。

焦桐琴身為副營長,在團長劉伯承的上司下,參加了一系列戰鬥。1920年初,升任上校營長。這年四川發生了兩次大的戰鬥。尤其是6月25日,發生在黃浒鎮的戰鬥異常激烈,焦桐琴不幸陣亡。

焦桐琴陣亡後,被安葬在成都陸軍公園;焦桐琴的墓志銘記載:團長劉伯承為焦桐琴封墓,并搜集整理他的生平,請川軍名将但懋辛題寫了碑文。碑文中感歎“國政不綱,良才斷喪,展(輾)轉相殘者,不知幾幾,不亦大可哀耶。”從中我們能看出他們的心态變化。碑文最後寫道:“越明年同胞友劉君明昭為之封墓,為記其概略如。”

1922年,劉伯承(明昭)将焦桐琴墓碑的照片和2000枚銀元一并寄給焦桐琴的大哥焦發昌。同時,他還安排焦發昌到四川任職,還将焦桐琴的一個兒子接到四川上學。信封上寫着:“内寄相片碑文,甘肅碾伯縣郵局轉送大塘,焦法昌君收,劉伯承自成都中華書局發”。“此為法昌弟友邕墓垣碑文照相片也,法昌曾為四川府稅相局局長,其家住碾伯縣大塘送郵局探轉确實為荷”。

起義失敗後,師世昌來再赴廣州。中山先生得知趙學普、邊永福、胡登雲等人犧牲,深為惋惜,親書“為國捐軀”白绫挽幛一幅,并撥給撫恤金5000元,以慰忠魂。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師世昌前往新疆,先為金樹仁幕僚,後為盛世才邊防督辦公署中将秘書長。曾任新疆設計委員會委員長(建設廳廳長)、教育廳長等職。1942年被盛世才所害。蔡大愚到成都後,先到四川督軍府供職,後到廣州追随孫中山,晚年窮困潦倒,常在成都皇城壩一帶的茶館中飲茶食餅度日,大約在抗戰結束時去世。

往事令人扼腕歎息,人們都說甘肅封閉落後,殊不知甘肅也曾熱血志士輩出,為民主富強而不懈奮鬥。(王文元)

(本文資料圖檔由記者翻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