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石村,因山石得名 因蒲氏宗祠揚名
久慕三彙鎮重石村,想一睹真容。渠縣民俗文化協會會長陳科得知後誠摯相邀,當筆者與李雍驅車前往時,陳科不顧高齡,攜夫人從渠城趕來,相會于重石村。
重石村距離渠縣城32公裡,離三彙鎮4公裡,幅員面積4.8平方公裡,2970人,因山石重石子得村名,因蒲氏宗祠而揚名于世。重石子、蒲氏宗祠和石桅杆構成古韻濃厚的重石村。2014年,重石村被列為四川省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重石村,地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鄉
重石村地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鄉的三彙鎮,這裡有着濃濃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而且被這些文化所熏陶、所感染,成就重石村的文化。

三彙鎮建于明代中後期,有小重慶之稱,因巴河、州河交彙流入渠江而得名。特殊的地理位置,産生出獨特的地方文化:三彙彩亭、三彙旱船、三彙川劇、擡總爺、渠江号子,以及美食文化的三彙特醋、三彙水八塊等,舞獅、說書、踩高跷等文藝表演在這裡争奇鬥豔。
三彙彩亭最為有名。每年農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三彙人按照當地傳統習俗舉辦規模宏大的彩亭會,在約4平方米的平台上,豎立一根鐵杆,杆上支架橫伸斜展,将從戲文或生活中提煉的人物、情節層疊3至5層,高8至10米,數名孩童在其上端表演,8名腳夫擡着亭子沿街巡演。三彙彩亭起源于秦漢百戲中的尋橦高竿雜技,曆經唐、宋、元、明朝代的發展、演變,到清朝進入鼎盛時期。三彙彩亭融鐵工、木工、刺繡、縫紉于一體,彙文化、繪畫、雕刻、力學于一爐,綜合運用民間文學、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民俗内涵和廣泛的群衆基礎,是川東地區民間藝術的瑰寶,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當年,三彙是一個熱鬧的水碼頭,船隻遠航前夕,船員們須向海神王祈禱,希望家人能平安歸來。船員們按照制船的工序,打造道地的木船,船上張挂彩旗,常用林則徐、鄭成功等英雄做藝術造型,用纖繩把船系上,多人在大街上拉船,船長模仿不同灘區、不同水路,高喊各種曲牌的渠江号子。表演拉旱船的排場十分強大,多達一百多人,氣勢雄偉,規模龐大,表演非常精彩,能夠吸引上萬人前來觀看。因而産生了獨有的民間文化藝術——三彙旱船。
三彙特醋是全國十大名醋之一,始于明朝末年,用料考究、工藝獨特,曾連續三屆蟬聯商務部和四川省優質産品稱号,連續五年獲四川名牌稱号,三彙牌果醋還獲得過國家重大科技獎,遠銷海内外。
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文峰塔為佛塔,位于三彙鎮南1.5公裡渠江西岸。建塔初衷以彰教化,故名文峰塔,塔高53米,13層,呈六面體,塔基及底層用石料建築,每邊長4.4米,厚0.9米,面渠江而建圓拱門,高2.9米,拱高1米,塔檐石鑿,六角翹角,2至13層用磚建造,各邊有長方形瞭望孔成品狀,塔頂挂銅鈴四個。塔頂檐飛角,銅鈴高懸,迎風而響,清脆悠揚。塔内底周長19.8米,底層有石碑6塊,刻塔序及捐修者姓名,以上各層立四尊陶燒、木雕佛像,每層均有觀景視窗。文峰塔通體塗成乳白色,又名白塔,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蒲氏宗祠,四川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重石村二組的蒲氏宗祠,是蒲姓子孫為紀念蒲氏先祖、舜帝的老師蒲依之和入渠蒲氏始祖蒲擇(澤)之二人修建的封閉木結建構築。
據蒲氏宗祠内碑文記載,渠縣蒲氏自始祖蒲擇之的兩個兒子蒲濤、蒲潛定居蒲濤壩後,因地勢低窪常被水淹,後代便遷居壩後的蒲家溝(今土溪鎮上遊村),并于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興建蒲氏宗祠,後被大火燒毀。清道光年間,蒲氏族人籌資決定重建宗祠,選址時,注重地形,講究布局,背後是重石山,祠堂前有一條小河,名叫蹬子河,河似玉帶,河中央有方形水塘,終年水滿,恰似印盒。玉帶、印盒乃文武百官之象征。左宕頭是青龍嘴,右宕頭是獅子頭,青龍雄獅擡望于該祠,祠正殿右側邊有水田,名叫才子田,逢吉日子時蓮花盛開,相傳為神龍寶地。正前方渠江對岸是蒲擇之抗擊蒙古軍隊的禮儀山(三教寺),與古賨國都——城壩遺址相連。
渠縣蒲氏文化研究會常務會長蒲廣西介紹,蒲氏宗祠呈三進四合院院落式,東南向,由四殿四壩(由外到内的四殿,分别是一層殿(戲樓)、二層殿(帝師堂)、三層殿(文昌殿)和四殿(正殿),四壩為外壩、帝師堂壩、文昌殿壩和正殿壩)、石桅杆、石獅及左右廂房組成,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穿鬥結構,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正殿上方懸挂舜帝和蒲擇之畫像,畫像下面供奉有蒲氏曆代先祖牌位。帝師堂上方懸挂長4米、寬2米匾額,匾中用金粉書着帝師堂三個大字,兩旁木柱上陰刻着楹聯:“作帝之師,我祖虞庭作典範;為王之佐,吾家宋代著奇勳”。一層殿上方有戲台,供蒲氏子孫和當地人看戲。兩邊廂房供每年清明節前來祭祖的外鄉蒲姓人休憩。宗祠内有石碑刻錄了蒲氏祖先功績、分支、遷移路線、祖訓、族譜以示後人。宗祠檐牙高啄,氣勢恢弘;殿内廊腰缦回,樓閣相連,石碑林立,殿頂飾以龍鳳仙鶴、金蟾映月、二龍戲寶珠、雙凰朝豔陽、仙鶴伴祥雲,鯉魚躍龍門的等圖案,栩栩如生。
蒲氏宗祠的桅杆始立于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建蒲氏宗祠時因原的木桅杆曆經百年,受大自然的剝蝕而腐爛。1926年由族人蒲孟士、蒲蘭州等倡導,由掌墨師蒲國雲、吳洪順在外壩各立一根,花崗岩石材,高20米,杆身圓形,杆尾漸收,直徑1米,上細下粗,三節兩鬥 ,分節嵌接。石鬥四角,陽刻蝙蝠斜撐,像蝙蝠展翅飛翔,寓意洪福到。下有石墩座,直徑2米,底座四方,中有八方,上為圓形扁鼓,雕飾花紋圖案。比其他地方的桅杆不管是高度、鬥數、基座規格都高,皆因蒲氏先祖蒲依之、蒲擇之和曆代出過四品以上官位人數較多的原因。
蒲氏宗祠,2010年被達州市人民政府确定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01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重石村,留下個個精彩傳說故事
重石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高度402米,其中最高山重石山海拔高度為500米,筆者一路小跑,登臨其上,同行的三彙鎮文化旅遊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甯介紹,重石村是是以山而得名。放眼四周,重石村竹木蒼翠,田水盈盈,農舍掩映其中。行走村内,清代古墓、斑駁古樹、彎月石渠、一泓老井,與蒲氏宗祠一道,述說重石村曆史的厚重、傳說故事的精彩。
望夫石的傳說。重石山頂的石頭,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婦女背着小孩正在眺望着遠方。最上邊的石頭像女人的頭,額頭、鼻梁、嘴巴俱全,伸開的黃葛樹宛如女人頭上高高盤起的發髻;後面一塊小石頭就像趴在母親背上的孩子。是以,當地人又把重石子叫做望夫石。
望夫石,有一個美麗而凄婉的傳說。蒲氏入渠始祖蒲擇之,原系今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三教堂村人,後移居到渠縣墩子灣。蒲擇之從小潛心讀書,後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蒙軍進犯四川時,被南宋朝廷任命為四川制置使兼重慶知府,抗擊蒙軍。接受任務後,蒲擇之告别妻兒,奔赴前線禮義山,投入緊張激烈的戰鬥,無暇往返家中。妻子李氏在家,雖有娘家父母照看,日子尚可,但對丈夫的思念讓她飽受煎熬,帶着兒子到最高處眺望禮義山,默默為丈夫祈禱,希望能見上丈夫一面。因母子兩人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歸家,時間一長,就坐化成了一座石山。
舜帝之師的傳說。相傳,蒲氏先祖蒲依之聰明博學,18歲時成為舜的老師,成天穿着用蒲衣編織的衣服,被稱作蒲衣子,後來舜帝要把天下讓位于他,他不接受,遂離開舜帝,隐居深山老林而終。舜帝為緬懷授業恩師,賜“帝師堂”匾額于蒲氏文昌殿。
蒲氏宗祠石獅的傳說。獅子為百獸之王,原産地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東漢時進入中國,走入民俗生活,受以重任,國人視其為辟邪納吉、預蔔災害、彰顯權貴、藝術裝飾之物。古代的宮殿、王府、衙署、住宅,多用石獅子守門鎮宅,以顯示主人的權勢和尊貴。
蒲氏宗祠大門前的石獅子,其來曆有一段傳說。據傳,為了制作石獅子,蒲氏族人商議,石料要堅硬、紋理要細膩,經得起千年日曬夜露和雷電襲擊。蒲澤洪按照選料要求,帶領石工巧匠,翻山越嶺,四處選石,一個月過去了,卻毫無收獲,很是着急。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先祖對他說道:“近有龍石山,何必遠處尋?午時三柱香,山開顯神靈。”一覺醒來,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立即與匠人傳回家鄉。一個黃道吉日的午時,族人、石工來到宗祠後面500米處的重石山串子地,焚香燒紙,三拜九叩之後,一對高約3米,身圍2米的敦實勇猛、神靈活現的雌雄兩獅,便立在蒲氏宗祠大門兩旁,守門護祠,揚善除惡。(作者:鄭景瑞)
本文采寫中,除文中提及者外,還得到柳攀的幫助,參考了傳統村落申報材料,在此一并緻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