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石村,因山石得名 因蒲氏宗祠扬名
久慕三汇镇重石村,想一睹真容。渠县民俗文化协会会长陈科得知后诚挚相邀,当笔者与李雍驱车前往时,陈科不顾高龄,携夫人从渠城赶来,相会于重石村。
重石村距离渠县城32公里,离三汇镇4公里,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2970人,因山石重石子得村名,因蒲氏宗祠而扬名于世。重石子、蒲氏宗祠和石桅杆构成古韵浓厚的重石村。2014年,重石村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重石村,地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乡
重石村地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乡的三汇镇,这里有着浓浓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而且被这些文化所熏陶、所感染,成就重石村的文化。

三汇镇建于明代中后期,有小重庆之称,因巴河、州河交汇流入渠江而得名。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出独特的地方文化:三汇彩亭、三汇旱船、三汇川剧、抬总爷、渠江号子,以及美食文化的三汇特醋、三汇水八块等,舞狮、说书、踩高跷等文艺表演在这里争奇斗艳。
三汇彩亭最为有名。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三汇人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办规模宏大的彩亭会,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一根铁杆,杆上支架横伸斜展,将从戏文或生活中提炼的人物、情节层叠3至5层,高8至10米,数名孩童在其上端表演,8名脚夫抬着亭子沿街巡演。三汇彩亭起源于秦汉百戏中的寻橦高竿杂技,历经唐、宋、元、明朝代的发展、演变,到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三汇彩亭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于一体,汇文化、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综合运用民间文学、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年,三汇是一个热闹的水码头,船只远航前夕,船员们须向海神王祈祷,希望家人能平安归来。船员们按照制船的工序,打造地道的木船,船上张挂彩旗,常用林则徐、郑成功等英雄做艺术造型,用纤绳把船系上,多人在大街上拉船,船长模仿不同滩区、不同水路,高喊各种曲牌的渠江号子。表演拉旱船的排场十分强大,多达一百多人,气势雄伟,规模庞大,表演非常精彩,能够吸引上万人前来观看。因而产生了独有的民间文化艺术——三汇旱船。
三汇特醋是全国十大名醋之一,始于明朝末年,用料考究、工艺独特,曾连续三届蝉联商务部和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连续五年获四川名牌称号,三汇牌果醋还获得过国家重大科技奖,远销海内外。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文峰塔为佛塔,位于三汇镇南1.5公里渠江西岸。建塔初衷以彰教化,故名文峰塔,塔高53米,13层,呈六面体,塔基及底层用石料建筑,每边长4.4米,厚0.9米,面渠江而建圆拱门,高2.9米,拱高1米,塔檐石凿,六角翘角,2至13层用砖建造,各边有长方形瞭望孔成品状,塔顶挂铜铃四个。塔顶檐飞角,铜铃高悬,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底周长19.8米,底层有石碑6块,刻塔序及捐修者姓名,以上各层立四尊陶烧、木雕佛像,每层均有观景窗口。文峰塔通体涂成乳白色,又名白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氏宗祠,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石村二组的蒲氏宗祠,是蒲姓子孙为纪念蒲氏先祖、舜帝的老师蒲依之和入渠蒲氏始祖蒲择(泽)之二人修建的封闭木结构建筑。
据蒲氏宗祠内碑文记载,渠县蒲氏自始祖蒲择之的两个儿子蒲涛、蒲潜定居蒲涛坝后,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后代便迁居坝后的蒲家沟(今土溪镇上游村),并于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兴建蒲氏宗祠,后被大火烧毁。清道光年间,蒲氏族人筹资决定重建宗祠,选址时,注重地形,讲究布局,背后是重石山,祠堂前有一条小河,名叫蹬子河,河似玉带,河中央有方形水塘,终年水满,恰似印盒。玉带、印盒乃文武百官之象征。左宕头是青龙嘴,右宕头是狮子头,青龙雄狮抬望于该祠,祠正殿右侧边有水田,名叫才子田,逢吉日子时莲花盛开,相传为神龙宝地。正前方渠江对岸是蒲择之抗击蒙古军队的礼仪山(三教寺),与古賨国都——城坝遗址相连。
渠县蒲氏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蒲广西介绍,蒲氏宗祠呈三进四合院院落式,东南向,由四殿四坝(由外到内的四殿,分别是一层殿(戏楼)、二层殿(帝师堂)、三层殿(文昌殿)和四殿(正殿),四坝为外坝、帝师堂坝、文昌殿坝和正殿坝)、石桅杆、石狮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穿斗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正殿上方悬挂舜帝和蒲择之画像,画像下面供奉有蒲氏历代先祖牌位。帝师堂上方悬挂长4米、宽2米匾额,匾中用金粉书着帝师堂三个大字,两旁木柱上阴刻着楹联:“作帝之师,我祖虞庭作典范;为王之佐,吾家宋代著奇勋”。一层殿上方有戏台,供蒲氏子孙和当地人看戏。两边厢房供每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外乡蒲姓人休憩。宗祠内有石碑刻录了蒲氏祖先功绩、分支、迁移路线、祖训、族谱以示后人。宗祠檐牙高啄,气势恢弘;殿内廊腰缦回,楼阁相连,石碑林立,殿顶饰以龙凤仙鹤、金蟾映月、二龙戏宝珠、双凰朝艳阳、仙鹤伴祥云,鲤鱼跃龙门的等图案,栩栩如生。
蒲氏宗祠的桅杆始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蒲氏宗祠时因原的木桅杆历经百年,受大自然的剥蚀而腐烂。1926年由族人蒲孟士、蒲兰州等倡导,由掌墨师蒲国云、吴洪顺在外坝各立一根,花岗岩石材,高20米,杆身圆形,杆尾渐收,直径1米,上细下粗,三节两斗 ,分节嵌接。石斗四角,阳刻蝙蝠斜撑,像蝙蝠展翅飞翔,寓意洪福到。下有石墩座,直径2米,底座四方,中有八方,上为圆形扁鼓,雕饰花纹图案。比其他地方的桅杆不管是高度、斗数、基座规格都高,皆因蒲氏先祖蒲依之、蒲择之和历代出过四品以上官位人数较多的原因。
蒲氏宗祠,2010年被达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石村,留下个个精彩传说故事
重石村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402米,其中最高山重石山海拔高度为500米,笔者一路小跑,登临其上,同行的三汇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宁介绍,重石村是因此山而得名。放眼四周,重石村竹木苍翠,田水盈盈,农舍掩映其中。行走村内,清代古墓、斑驳古树、弯月石渠、一泓老井,与蒲氏宗祠一道,述说重石村历史的厚重、传说故事的精彩。
望夫石的传说。重石山顶的石头,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妇女背着小孩正在眺望着远方。最上边的石头像女人的头,额头、鼻梁、嘴巴俱全,伸开的黄葛树宛如女人头上高高盘起的发髻;后面一块小石头就像趴在母亲背上的孩子。因此,当地人又把重石子叫做望夫石。
望夫石,有一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蒲氏入渠始祖蒲择之,原系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三教堂村人,后移居到渠县墩子湾。蒲择之从小潜心读书,后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蒙军进犯四川时,被南宋朝廷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抗击蒙军。接受任务后,蒲择之告别妻儿,奔赴前线礼义山,投入紧张激烈的战斗,无暇往返家中。妻子李氏在家,虽有娘家父母照看,日子尚可,但对丈夫的思念让她饱受煎熬,带着儿子到最高处眺望礼义山,默默为丈夫祈祷,希望能见上丈夫一面。因母子两人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归家,时间一长,就坐化成了一座石山。
舜帝之师的传说。相传,蒲氏先祖蒲依之聪明博学,18岁时成为舜的老师,成天穿着用蒲衣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后来舜帝要把天下让位于他,他不接受,遂离开舜帝,隐居深山老林而终。舜帝为缅怀授业恩师,赐“帝师堂”匾额于蒲氏文昌殿。
蒲氏宗祠石狮的传说。狮子为百兽之王,原产地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东汉时进入中国,走入民俗生活,受以重任,国人视其为辟邪纳吉、预卜灾害、彰显权贵、艺术装饰之物。古代的宫殿、王府、衙署、住宅,多用石狮子守门镇宅,以显示主人的权势和尊贵。
蒲氏宗祠大门前的石狮子,其来历有一段传说。据传,为了制作石狮子,蒲氏族人商议,石料要坚硬、纹理要细腻,经得起千年日晒夜露和雷电袭击。蒲泽洪按照选料要求,带领石工巧匠,翻山越岭,四处选石,一个月过去了,却毫无收获,很是着急。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先祖对他说道:“近有龙石山,何必远处寻?午时三柱香,山开显神灵。”一觉醒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立即与匠人返回家乡。一个黄道吉日的午时,族人、石工来到宗祠后面500米处的重石山串子地,焚香烧纸,三拜九叩之后,一对高约3米,身围2米的敦实勇猛、神灵活现的雌雄两狮,便立在蒲氏宗祠大门两旁,守门护祠,扬善除恶。(作者: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柳攀的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