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初看《三國演義》,和許多人一樣,看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就不忍看下去。但是後來又好奇三國的最終結局到底是什麼,于是又重新拾起了書。
當看到第108回的回目《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的時候,突然呆住了。丁奉?是之前的那個丁奉,還是一個重名人物?後來看了那個章回之後,覺得丁奉好厲害。再後來細緻的了解了丁奉之後,發現丁奉這個人真不簡單。
今天就來聊一聊丁奉。

<h1 class="pgc-h-center-line">1、少年的丁奉:龍套生涯</h1>
丁奉字承淵。哪一年出生的無法考據,但大機率是在公元186年—190年之間。個人傾向于186年。而丁奉去世于公元271年,打這樣一算丁奉大約活了80多歲,在那個年代已經是很高壽了。80多歲可以見證很多别的人見證不到的事情。
蜀國有五虎上将,魏國有五子良将,那有人會問東吳有什麼?東吳有江表十二虎臣,丁奉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排在最後,也就是第十二。排在第十二或者是因為他活得久,也可能是年齡最小,或許也是因為是東吳最後一個名将。
在《三國演義》裡,丁奉首次出場是在第38回,說孫權得到一堆良将,而丁奉在這群良将中排在最後,可能這個順序是按照江表十二虎臣的順序。但同時也看出,在這些良将當中丁奉應該是地位最低的一個。畢竟當時丁奉應該也才十幾歲,三國時代十幾歲當兵是很常見的。
這裡說丁奉是個良将,可能說的有些早,畢竟在史書當中丁奉一開始是一個兵,他是靠着無數的戰功的積累才成為将的。畢竟在三國時代,靠的是出生門第。而丁奉不像是那種世家大族的出來的人物,是以他想晉升隻能靠戰功。是以多年擔任小将提不上來,是因為丁奉門第不高,又不認識字。徐盛、潘璋、周泰都曾充任縣令,有文治能力,晉升管道不純粹以軍功。
丁奉早年經曆數随征伐,戰鬥常冠軍。每斬将搴旗,身被創夷。這在諸将中就很少有,也證明了丁奉除了軍功确實沒啥晉升管道。由于作戰勇猛的原因從兵慢慢變成了一個将。這才有機會和那些大将合作,進而來鍛煉自己。
丁奉在《三國演義》或者說東漢末年那個時代,絕對不是主角,說不定連個龍套都算不上。更談不上有什麼獨立帶兵打仗的機會了。
在三國三大戰役的重大戰役赤壁之戰的時候,丁奉不是作為先鋒大将,而是作為保镖跟在去周瑜身邊。而後來周郎赤壁之戰的點将台點将的時候,似乎也沒有丁奉的身影。可以看出在這個時候丁奉并沒有起到什麼決定性作用。
在後來甘露寺,丁奉是追擊劉備的一撥人之一。也僅僅是露了個臉而已。
再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是因為軍功的累積從兵變成了将。是以下一次出場就是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了,呂蒙點将點了七員大将,丁奉就是這七人之一,似乎也是第一次看到丁奉真正意義獨立領兵打仗。雖然在敗走麥城的時候攔截廖化失敗被關平殺退,但也沒什麼好丢臉的。畢竟丁奉的武功本來就不是很高強。
再後來參加夷陵之戰,随陸遜進了八陣圖,要不是黃承彥領他們出來,丁奉的故事就到這裡就要劃上句号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中年的丁奉:初露鋒芒</h1>
時間跨越到公元220年,三國正式成立。而這個時間點,東漢末年的輝煌早已過去,許多名将紛紛謝幕。而相比于其他人,丁奉的年齡比他們小很多,那麼老一輩謝幕了,自然丁奉就有機會登上了曆史舞台。
果然,曹丕伐吳,以前隻是護衛的徐盛丁奉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核心人物。隻不過當時的主将是徐盛,丁奉隻是他的好搭檔徐盛的副手。徐盛是主将,丁奉是下屬,丁奉要聽命于徐盛。這個時候丁奉還不是真正意義的主将。
隻是在這場戰争結束的事後,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丁奉射中張遼的腰,導緻張遼回去後死亡。雖然我知道張遼曆史上是病死的。但是可能羅貫中想通過這件事暗示也預示着丁奉即将崛起。
後來基本上是曹魏和蜀漢兩個國家的事情了,東吳純粹打醬油,自然也沒丁奉什麼事。隻是後來偶爾來了一回石亭之戰,但是全程隻有徐盛的身影,并且前期武藝不入流的徐盛,在曹魏人的眼中都成了勇不可擋。但是從頭到尾卻沒有丁奉。不知道是作者把他忘了還是怎麼的。這個時候看到這裡的讀者也可以認為,丁奉之是以沒有出現,很有可能已經去世了。最起碼當初我就是這樣想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老年的丁奉:輝煌的時代</h1>
時間來到了公元252年。吳神奉元年,吳主孫權病逝,在位24年,享年71歲。當時的吳主是孫亮,隻有十歲,估計很難擔起國家的重擔。這種時候魏國怎麼可能不出兵打一下東吳呢?于是魏國三路下江南。當時作為太傅的諸葛恪聚衆商議,突然平北将軍丁奉發言,這個時候是時隔石亭之戰之後,十幾年之後,丁奉再一次出現。由于丁奉許久不出現突然出現,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個丁奉是不是一個重名的人物。
注意這個時候丁奉的官職是平北将軍。平北将軍是什麼官職呢?在這裡講一下漢朝的将軍的排位,從高到低分别是:大将軍-車騎骠騎将軍-衛将軍-四方(前後左右)将軍-四征将軍-四鎮将軍-四安将軍-四平将軍,然後才到各種雜号将軍。後期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稍作改動,這裡隻挑蜀國說,蜀國的四方将軍下面是四鎮将軍,然後才到四征将軍,也就是四方-四鎮-四征-四安-四平-雜号。
而征鎮安平分别加上東西南北才是正規武将官職。而丁奉是平北将軍,很顯然是正規軍銜不是雜号将軍。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丁奉已經赫然成為主将,而且官銜還不低,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丁奉是真正的東吳武将之首,丁奉終于已經熬出頭了。而252年,丁奉差不多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個時候站在人生巅峰,完全可以說是大器晚成。
同時這一年可以說是他高光的一年。沒錯,這一年發生了東興大戰,也就是雪中奮短兵。
戰鬥是如何打的,這裡就不再贅述,想了解的去看原著第108回。
來說一下東興大戰所産生的影響。丁奉在東興之戰具有整場戰役勝利的全部作用,是《孫子兵法.軍争篇》完全的解釋。抵達戰場的時間先後就足以改變利弊的條件,丁奉正是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此篇也讨論了軍争的危險,帶着辎重争利會影響行軍速度,丢下辎重去争利就會缺乏戰備和糧食,百裡奔襲,部隊更可能氣力不濟而戰敗,也缺乏後援支援。必須要依照戰場的形勢判斷如何進軍,能夠精準判斷戰場局勢,相機行事,就是所謂懂得“迂直”者勝。
丁奉敢以三千短兵襲擊胡遵,肯定是觀察過對方軍營是否嚴整,士氣是否興盛。當年著名軍事家郭嘉就說過兵貴神速,曹操率軍遠征柳城,又問張遼可戰與否,張遼觀察後确定可戰,一戰斬殺塌頓。張遼征昌霸時觀察對方的箭矢數量來判斷敵軍戰鬥力,軍營叛亂時迅速控制局面,孫權撤退時率軍半渡而擊,諸如此類都需要有很強的戰場判斷能力。
丁奉看起來像是一個軍事家,戰略家嗎?懂兵法嗎?未必。前面說了丁奉不識字那怎麼看兵書,這些道理又是怎麼懂的呢?丁奉可能就隻認識個丁字,是以不懂兵法。他跟張遼差不多,都是憑借多年戰場經驗,練就了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力,知道什麼時候能進攻。
當時魏軍先鋒初到,其實兵力不多,防禦陣勢也沒完全建立起來,并對丁奉軍輕視。浮橋讓魏軍通行并不順暢,這些對于吳兵來說都是有利條件。丁奉就是抓住了這些條件,一舉殲滅魏兵的。若丁奉等待魏兵的友軍抵達,恐怕敵人也就認真了起來,陣勢更為鞏固,形勢就變化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抓不住戰機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這一戰令魏軍傷亡慘重,改變了魏國禮制,一切喪禮事宜從簡,對其挫敗相當大。諸葛恪也憑借此戰獲得極高威望,在孫吳一手遮天,竟能不顧群臣阻攔起兵二十萬北伐。雖然這次丁奉表現耀眼。但是戰役結束之後,丁奉仍不得重權,主要還是因為出身不足,其次孫峻、孫綝專權也壓制了群臣,就連陸抗都是在孫綝伏誅後,才更受重用。舉個小例子,丁奉為左将軍時,施績已是骠騎将軍,丁奉憑着殺孫綝一事,才能夠跟施績并列。若不看背景出身,施績有什麼功勞能跟丁奉比?
這一戰丁奉快速斬殺韓綜,桓嘉二人。斬将率非常高。而且看原著丁奉都是用短兵器,他們用長兵器,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丁奉能在兵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快速閃避斬殺對手。可以看出丁奉在幾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不僅練出了眼力,還練出了反應力和靈活度。這彌補了丁奉武功不強的缺陷。
本以為這是丁奉的巅峰,這就打錯特錯了。後來北魏發生叛亂。也就是所謂的淮南叛亂。而這一次是毌丘儉發動的,後來毌丘儉被殺,文欽投降東吳,一路被人追殺。東吳這邊為了示好。自然會去派人接應。而這個人自然是丁奉了。而史書上記載丁奉的這次接應簡直是驚人:
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
這可以稱作“百人斬”,而曆史上能擁有“百人斬”也就寥寥數人。而丁奉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說丁奉是相當厲害。翻看史書三國時代有百人斬記錄的好像就兩個,一個是丁奉,另一個是文鴦。
隻是不知道為什麼羅貫中在寫三國的時候沒有寫丁奉的百人斬,可能是東吳不是主角,還有可能就是前面已經有文鴦的百人斬了,不需要重複,而省略不寫。但到底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但并不代表羅貫中沒寫,丁奉就沒有幹過這事。要是當年羅貫中寫了,以羅貫中的文筆或許又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篇章。
最後以軍官身份步入政壇,設計成功除去了權臣孫綝,而擁有更多政治資源的大司馬滕胤,骠騎将軍呂據卻失敗了。
幫助孫休奪權後,搖身一變從左将軍直到大将軍加左右都護,比隔壁姜維還牛。之後孫皓上位後又擔任右大司馬,左軍師,可以說位極人臣。
這個時候可以說丁奉無論是戰功還是職位都已經處于頂點。可以說是十二虎臣中最厲害的一個。
隻是最後丁奉位極人臣,慢慢的驕兵自衿,過度膨脹。這很正常,這是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人的通病。關羽也有這毛病。
是以死後禍及子孫,家人被流放,一切都被打回原形。這也給人警醒:成功之後,是親于士大夫,還是驕于士大夫,還是關門謝客,這很值得人思考。
最後總結一下丁奉的一生。從小兵幹起,沒什麼背景,一步步摸爬滾打達到人生頂點。雖然不識字,但是知略過人,能斷大事。這也是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
雖然武功不高,但是通過幾十年的曆練,反應力、靈活度、眼力都得到了十足的強化,可以說在那個年代都是之最。
丁奉侍奉了四位吳主,是四世老臣,也是三國時代興衰變化的見證人,和廖化一樣,是那個時代的活化石。
丁奉也算是三國少有的文武雙全的武将。
不知丁奉最後站在人生頂點,已經無對手之時,是否會懷舊,懷念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因為高處不勝寒,丁奉或許最終會因為沒有對手而感到寂寞!獨孤求敗版的寂寞。
最後以丁奉在雪中奮短兵時,激奮士兵的話來結束,同時也用來激勵世人: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