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作者:那樣的曆史挺有趣
錯捐金帶子輿台,李典張遼安在哉。 ——[宋] 蘇籀

張遼,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名将之一,同時也是馬邑之謀的發動者聶壹的後人。早期在雁門任職郡守,後來又先後跟随董卓、呂布等人奔赴戰場。在跟從多位将領的征途中,張遼都盡職盡責,竭盡所能。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呂布死後,張遼率領手下歸降于曹操。後來張遼和關羽一起擊敗了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軍隊,為曹魏政權立下了大功,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白馬之圍。随曹操征戰山東,讨伐袁譚,平定遼東,張遼的一生幾乎都在戰場上度過。

公元215年,張遼奉命駐守合肥,孫權乘着曹操在漢中征戰的機會,領着十萬士兵來進攻安徽。張遼手下的将士在孫權看來不過是九牛一毛,在他看來奪取城池自然也是勢在必得。然而張遼帶領800名精心挑選出來的将士一路沖鋒陷陣,所向披靡,殺敵無數,甚至沖到了孫權的帥旗跟前。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遼傳》

這一壯舉讓孫權和他的部下大驚失色,皆以為合肥城中将士衆多,是以隻能先撤退。經過多方查驗,才發現張遼手下不過幾百人,孫權不甘心就這麼敗走,再一次派兵攻城。盡管孫權的士兵将張遼等人團團圍住,但張遼依舊面不改色,數次殺出重圍,有勢如破竹之勢。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十幾天過去了,孫權還是沒有取得絲毫優勢,反而弄得戰士疲憊不堪,糧草也快要見底。迫于無奈他隻能下令撤退。此時張遼卻乘勝追擊,打的孫權措手不及。這一戰,張遼名聲大噪,也讓天下人感受到了魏軍的雄風。曹操聽說以後,非常欣賞張遼的膽識和謀略,是以封他為征東将軍。

文遠英才世間稀,吳侯惶惶跳烏溪,江東兒郎多才俊,聞君入吳夜不啼。

丁奉,同樣也是三國時期的名将,歸屬于孫吳麾下。丁奉年少時就骁勇善戰,但是早期的他隻是吳國的一名小将。

吳國文臣武将衆多,人才輩出,周瑜、甘甯等都是這一時期赫赫有名的将領。後世也有人将丁奉徐盛二人比作孫吳的哼哈二将,意思是他們在南征北戰時隻是做一些輔助工作而已。但是曆史上的丁奉,并沒有這麼無能。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到了吳國後期,丁奉幾乎成為了國家砥柱。孫亮當權時期,孫綝升為大将軍,孫綝蠻橫專斷,欺壓當時年紀尚小的君主。後來甚至擅自做主廢除孫亮,改立孫休為帝。孫綝這麼做,不過是為了自己獨攬大權,他自任為丞相,還兼顧着荊州的統治權。

丁奉眼見國家都要被孫綝掌控,于是聯合張布設計捉拿孫綝。孫綝兄弟二人在朝堂之上被三十将士團團圍住,後來又被斬殺于市集。丁奉為孫氏政權肅清朝綱,幫助孫休收回皇權,在吳國一時間被奉為國家砥柱。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老将丁奉,計略過人,能斷大事,可與議之”。 ——張布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我們都很熟悉。羅貫中在書中也将張遼和丁奉兩員大将刻畫的栩栩如生。

但是根據《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記載,一次戰役中,彪将丁奉追擊曹丕,張遼見狀立刻騎馬上前搭救,但不慎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間,所幸被徐晃所救,最終共同護送曹丕逃走。這場戰役中,魏軍損失慘重,折損了許多士兵。

孫韶、丁奉繳獲馬匹,車仗,船隻,兵器數量甚多,吳軍的統帥徐盛獲得首功,受到吳王很豐厚的獎賞。并且張遼回到許昌後,因為流血過多不治身亡 。然而真實的曆史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根據正史《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是歲遼與諸将破權将呂範。遼病笃,遂薨于江都。帝為流涕,谥曰剛侯。”

公元222年,張遼在擊退孫權麾下大将呂範之後,得了治不好的病,最後病死在江都,曹丕知曉後悲傷不已,追封張遼谥号為剛候。

而丁奉一生數次北上征戰,先後侍奉了吳國四位君主,可以說丁奉見證了整個三國時期的興衰曆史。孫休病逝後他又擁立孫皓當皇帝,這時期丁奉又被接連升為右大司馬和左師軍。但是年邁的丁奉開始擁功自重,多次征戰也未取得勝利。孫皓勃然大怒,以丁奉無功而返定罪。公元271年,丁奉病逝。

張遼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是以說張遼被丁奉射殺是并不靠譜的。《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對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割據混戰鬥争的曆史回顧,但是畢竟作者也沒有親身經曆三國鼎立的時代,是以小說中的内容大多是根據作者參考古籍或者從民間傳說收集而成。

如果我們深究《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不難發現,元末明初社會階級沖突十分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百姓流離失所。羅貫中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人民疾苦。他撰寫這篇曆史小說的時候其實是蘊含了大量個人的英雄主義情節的。他希望在社會動蕩之時總有英雄豪傑憤起,為百姓創造和平安定的生活。

因而我們可以推理得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寫到關于張遼和丁奉的死因時,給他們賦予了更加強烈的英雄色彩,是以我們在閱讀時更應參考史實,不可一味全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貫穿于整部《三國演義》當中,但是真實曆史上不一定所有英雄都是壯烈犧牲的,張遼和丁奉雖然都是病逝,并不是像傳說當中那樣轟轟烈烈的死去。但是他們在三國時期都為自己的國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都應該是被曆史永遠銘記的豪傑。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全三國文》

《三國史》

《資治通鑒》

《細說三國》

《三國史研究》

《品三國》

《三國史話》

《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