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每年的這一天在該組織各成員國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各國對發展農業生産的重視。農業發展少不了稅收優惠的支援,請看今天出版的《中國稅務報》A3版,世界糧食日,一起感受稅力量!
圖為10月15日《中國稅務報》A3版面圖,點選檢視高清版面圖。
在廣東省羅定市,稻米公司正在裝運收割後的稻谷。羅定被譽為“嶺南糧倉”,稻米年産量達8萬噸,産值達13億元。當地糧企用好稅惠政策,實施“公司+理事會+農戶”經營方式,帶動農戶發展優質稻米生産種植,為農民緻富打開新局面。梁發期 攝
稅收惠天府,優糧進萬家
“天府之國,沃野千裡。”千百年來,作為糧食生産的穩産高産區,成都平原以其豐饒著稱于世。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深度推進的大背景下,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以助推糧食産銷企業發展為着力點,落實助農惠農政策,為糧食達産增産提供強大動力。
千家萬戶新米飄香
走進成都“天府優質糧油發展園區”,幾輛紅色收割機正在收割最後幾畝田裡的水稻。這些優質稻米将彙集到附近的天府良倉好米營運中心。“我們一直緻力于搭建高效供銷管道,讓優質川米走進千家萬戶,稅收紅利持續釋放,讓公司的目标更好實作。”天府良倉财務總監李雄宏說,初級農産品銷售的增值稅稅率從原13%逐漸降低到11%、9%,每一次政策變化都給企業真金白銀的實惠,讓企業專注糧食生産,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大米。
位于都江堰的成都德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四川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種植部經理賈志元介紹:“今年公司改良優選了水稻品種,畝産達到1200斤,比往年增收10%左右!”2016年~2020年,德弘農業享受稅費減免3000多萬元。稅惠強力“助攻”,減輕了經營負擔,讓企業更好地發展循環生态農業,走出一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天地。
悉心守護“大國糧倉”
在成都龍泉驿省糧食儲備庫,巨大的平方倉、樓房倉、油罐比鄰而立,這裡儲存的主要是小麥、稻谷、黃豆、菜籽油等,總倉容量達到9.2萬噸。倉儲量擴大,糧食輪出的需求增大,發票使用量也成倍增加了。公司财務主管林春梅說:“前兩天,菜籽油投放輪換,需要大量發票。得知公司需求後,稅務部門主動對接,輔導我們在電子稅務局上操作,一分鐘完成事項申請,發票還可以郵寄過來,服務既便捷又貼心。”
“多年來,稅務部門關心支援糧食儲備,助力糧食儲備水準不斷提高。”公司副總經理楊剛說,“今年企業享受各類稅收減免近300萬元。現在,我們研制免熏蒸技術應用實驗倉,成功後,将會為‘大國糧倉’貢獻更多力量。”
更沉更足的“米袋子”
走進中儲糧金堂米業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全自動化的大米生産線正高效運轉。該公司擁有日産精米100噸生産線,年加工大米5000餘噸。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公司不間斷供應大米,保障了成都市民的“米袋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稅惠政策也在不斷發力。
“去年僅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這一項,我們就享受了40餘萬元的稅收減免。”公司總經理陳小玉說,近年來,稅收優惠力度持續加大,讓企業有了更多資金投入到創新研發,為成都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多樣的産品。(本報記者 何國剛 通訊員 詹曉攀)
在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十佳農民、公司負責人徐淙祥向稅務人員介紹大豆新品種“皖豆37”的培育及種植情況。張峰 攝
服務糧企,稅務足印遍荊楚
地處長江中遊的湖北,土地肥沃,光能充足,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生長,是我國産糧大省。秋收時節,荊楚大地每一處糧食生産、加工、儲存、銷售企業,幾乎都能聽到送優惠、送服務的“稅務足音”。
“天鵝”起飛了
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工業園湖北帝龍米業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稅務人員正在了解“天鵝牌”生态有機大米的生産流程。龍感湖管理區是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糧食種植面積9.75萬畝、總産量5萬噸,因每年冬天約8萬隻天鵝如期而至成了“天鵝湖”。
“僅今年前9個月就享受稅費減免50多萬元。”公司副總經理趙華軍說。從政策落實到便利辦稅,稅務部門推行“全鍊條”服務,利用稅收大資料幫助企業拓展市場,稅務人員還為公司農産品網上代言。
該公司自2020年至今已享受稅費減免137萬元,技術革新投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35萬元。減稅降費助力企業從容應對疫情沖擊,今年前8個月銷售6900萬元,同比增長15%。
糧企邁大步
“你們總是有呼必應,非常感謝!”湖北豐慶源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财務負責人黨秀平向前來輔導的稅務人員說。該公司位于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形成了以品種改良、基地建設、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小麥全産業鍊,承接襄北片區近8成糧食收購。
“從2012年正式開建核心廠區到投入生産,稅惠政策不斷加碼,優質服務如影随形,公司發展步子才敢越邁越大。”據黨秀平介紹,今年公司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20餘萬元,糧食貿易突破1.5億元,産品輻射省内和西北、東南地區。
創新動力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棗陽市米面加工行業龍頭企業湖北三傑糧油集團今年的資金周轉壓力較大,稅務人員及時指導,讓企業享受了764萬元的稅費優惠。“借助稅收紅利,我們研發出小麥胚芽系列面食、速食刀削面等爆款産品。”企業負責人孫雲傑介紹說。
“稅收優惠力度非常大,今年我們已免稅514萬元,這可都是真金白銀啊!”看到來訪的稅收服務隊,荊州市豐澤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部經理樊斌高興地說,“公司免費為村民提供優質種源和農技服務,實作了企業和農戶雙赢。”
“2019年以來,我們獲得增值稅減免216萬元,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37萬多元……”在丹江口國家糧食儲備有限公司,會計潘鵬曬出減稅賬單,“近幾年出台的國家儲備商品承儲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給公司提供了強大的支援,我們收購糧食、服務農民、擴大庫容的資金更充沛了。”(本報記者 朱彥 通訊員 姜傳武)
在湖南省農科院水稻試驗基地,長沙市稅務人員與科研人員正在檢視水稻長勢,并就水稻生産現狀、科研技術發展前景以及涉農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等方面溝通交流。符勇 攝
稅助力,“中原糧倉”滿當當
眼下,河南的秋收剛接近尾聲,農民又馬上投入到秋耕、秋種大忙之中。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生産的重要基地,已連續4年糧食總産量突破1300億斤,“中原糧倉”實至名歸。在糧食穩産增産的背後,有着稅費優惠政策的支援和稅務部門的辛勤汗水。
添力糧食種植,帶動農民增收
今年56歲的張宗法是許昌市建安區椹澗鄉甯莊村村民,自2011年開始流轉村内土地,成立了颍河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經過辛勤打理,如今他的農田迎來大豐收,玉米每畝産1200斤,花生每畝能達到700斤。
“今年河南遭遇極端強降雨,豐收顯得尤為珍貴。這期間也多虧稅費優惠支援。從買種子到糧食銷售等環節,我們都免稅,負擔小了很多。”張宗法表示,今年他家已産出200噸小麥,收入40多萬元,玉米和花生等秋糧有望賣出20多噸,預計收入80多萬元。
加力糧食收購,確定糧食安全
又到秋收季,開封市禹王台區的城南國家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大院裡,來賣玉米的農民絡繹不絕。該公司的玉米收購價比市場上每斤多出5分錢,附近農民都願意來這裡賣玉米。
“玉米收購價能提上來,很大程度得益于稅費優惠政策。今年以來,我們享受了239萬元的稅費減免,這些錢省下來用于提高收購價,農民得了實惠,糧食儲備也更加安全。”城南公司财務負責人蔣鳳麗介紹道。
助力糧食加工,服務産業更新
河南豫糧面粉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全自動化流水線正在忙碌作業。該公司是河南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加工小麥10萬噸,有效帶動當地優質小麥種植。稅務部門輔導企業享受稅惠政策,企業流動資金大大增加。
“公司發展離不開稅務部門的支援。”河南豫糧面粉有限公司财務負責人李建坤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加工30373噸小麥,同比增長4.4%,另外還利用小麥加工副産品小麥麸和次粉等生産飼料産品,僅此一項就享受免征增值稅102萬元,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帶動農民增收緻富。”(本報記者 胡冰 通訊員 李建亞 劉霞)
黑土地上,“果實”飄香
舒蘭,滿語“果實”之意,位于吉林省中北部,素有“貢米之鄉”的美譽,袁隆平院士曾親筆題字,稱之為“中國生态稻米之鄉”。當地稅務部門傾力服務糧農糧企,為舒蘭稻米貢獻稅務力量。
大資料牽線搭橋
永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位于舒蘭市平安鎮,是一家水稻收購、加工、銷售企業,擁有三套先進的精緻大米加工生産線,日加工能力400噸。企業在飛速發展中,面臨着擴大生産規模而裝置緊缺的問題。
舒蘭市稅務部門充分利用稅收大資料,為永豐米業牽線搭橋。該局根據永豐米業的情況,對糧食機械企業近6個月開票情況進行了統計查詢,從系統背景比對出4戶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的機械企業,通過網際網路以及稅務内部跨部門協作,将永豐米業裝置需求資訊發送給機械企業,最終聯系到湖北永祥糧食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裝置采購。
服務隊扶農助農
舒蘭市平安鎮的農民水稻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不高、企業負責人财稅知識欠缺等問題。對此,舒蘭市稅務部門專門成立服務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走通路需,開展線上線下輔導。
25歲的盧海峰,去年大學畢業後回到舒蘭創業,現在是舒蘭富态水稻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該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生産綠色有機大米。“剛創業時,我對稅收完全不了解,多虧了稅務人員上門幫扶,我們全年累計享受稅收優惠200餘萬元。”盧海峰說,“借着政策春風,我們要不斷推出具有舒蘭特色的原生态大米,打造中國綠色大米的名片。”(本報記者 何爽 通訊員 李曉波)
世界糧食日 感受稅力量
本報記者 畢湘楠
眼下,我國秋糧大面積開鐮,大江南北處處是豐收的盛景。人歡喜,糧滿倉。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夏糧、早稻、秋糧三季糧食捷報頻傳,全年糧食産量有望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無疑為即将到來的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交出了屬于中國的優秀答卷。
糧豐農穩,盛世和安。抓好糧食生産,保障糧食安全,減稅降費政策和優質納稅服務一直在不斷加碼添力,為糧食産品“代言”,為糧農和糧企加油鼓勁。走進田間問需求,點對點為農村合作社做輔導;線上線下送稅惠,實打實為糧食收購、倉儲企業解難題;運用稅收大資料,心連心為糧食加工、銷售企業牽線搭橋……稅務部門精準滴灌助農惠企政策,深耕細作服務糧食産業鍊更新,支援發展現代生态農業,鼓勵企業研發糧食新産品,助力建設科技化、智能化的“大國糧倉”,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深度推進,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優質中國糧。
本文刊發于《中國稅務報》2021年10月15日A3版,内容有删減。
來源:中國稅務報
責任編輯:于燕、宋淑娟 (010)619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