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單憑史書中的文字來想象有厚重曆史的臨洮,不免有些單薄。要真切走進臨洮的過去,來雙聯村“狄道鄉韻”轉轉,其臨場感遠遠超過了博物館。小村以臨洮人生活元素為基調,用大量老物件、露天外牆場景對話,活靈活現道出狄道人的物質精神世界。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狄道:隴西郡治所</h1>

臨洮被稱作“狄道”的時代,其對于國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臨洮的時代。這裡的原住民是“狄戎”(西戎的一支)。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伐西戎後設定了邽縣、冀縣、豲道、綿諸道、狄道等,這些地盤都在隴山以西,于是合并成隴西郡,治所設在最西邊的狄道。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從戰國到秦漢近500年間,隴西郡轄不斷擴大,涵蓋了青海東部、甯夏南部、甘肅中部的廣大區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隴西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其重要性相當于現在的西部省會城市。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戰國時代軍事要沖</h1>

狄道在戰國時代主要作為對西戎的軍事要沖。秦長城的最西端就在洮河邊上。那時,與西部的商貿溝通都要經過狄道。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一條通往蜀中的古道。日後,秦将司馬錯從這個通道進入蜀中,完成了秦國向西南方向的擴張。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龍脈,隴西李</h1>

秦派往隴西狄道的第一位郡守是“李崇”。李崇的子孫世居狄道。從秦到漢朝的數百年間,李崇的後代先後做了狄道候、隴西候、漢大将軍、河東太守、征西将軍,隴西太守,進而根深蒂固。其中,飛将軍李廣之父李尚,任成紀令時将家從狄道遷往成紀(今甘肅平涼靜甯)。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暠(hào)(351年~417年),史稱“西涼武昭王”。到了唐朝,太宗确立“西涼武昭王”李暠為始祖,并宣稱祖籍隴西。一時間,唐周邊的附屬國、外族都以被賜姓隴西李為榮。如今,自李崇首任隴西郡守住家狄道起,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隴西李氏”走南闖北,人才輩出,播遷于海内外,已形成一億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姓。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沃野千裡,谷稼殷積</h1>

狄道依靠洮河水灌溉農田,加上漢朝鐵農具的發明和牛耕的推廣,讓農業發展迅速。西漢景帝時期,曾将居于青海的羌族人遷到臨洮、岷縣一帶,增加了不少勞動生産力。東漢尚書仆射曾給漢順帝的奏疏中稱:“洮河兩岸,沃野千裡,谷稼殷積,軍糧饒足”。與此同時,出使西域的張骞帶來的優良飼草苜蓿和油料作物胡麻,在這裡得到廣泛的種植推廣,時至今日,這些農作物品種依然是定西境内重要的農産品。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h1>

狄道的商業價值在周朝已經凸顯。最早的絲綢之路從沿着渭河向西,經今隴西、渭源、窯店,來到狄道。漢武帝時代再向西,經辛店、太石、永靖臨津渡過黃河……這條被後世學者稱作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蜀隴通道也在這一時期形成。蜀人沿着白龍江北上,經今文縣、武都、宕昌、渭源,抵達狄道。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6">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h1>

當然以上這些繁榮昌盛都被寫進曆史書,有文字描述。5700多年前,還沒有文字的新石器晚期,洮河邊也是人類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臨洮馬家窯村發現一處遠古文化遺址,發掘了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定名為仰韶文化馬家窯期。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繪畫藝術蓬蓬勃勃</h1>

以“狄道”為時間節點,臨洮的輝煌足以讓世人刮目相看。到了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于吐蕃。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這一段時間的臨洮和西部的溝通交流較多。遠在敦煌瓜州榆林窟的幾副壁畫中,出現了臨洮畫匠的名字。吐蕃把藏傳佛教向臨洮傳播的同時,唐卡藝術也開始在臨洮蓬勃發展。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了不起的石頭</h1>

由于繪制唐卡的顔料多從礦石中提取,再加上繪畫多用毛筆,畫師們就地取材,開始探索石頭的可能性。于是洮河邊上的一種綠石頭的妙用被發現。這種石頭制成的硯台發墨快而不損毫,儲量久而不幹涸,叩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很快被當代文化名人所認可,并奉為開文運的器物,在皇家、士大夫中流傳開來。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到了宋代熙甯元年(1068年),王韶,被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率軍擊潰隴西羌、西夏的軍隊,拓邊二千餘裡,狄道回歸漢人管轄。自此洮硯的開發更勝,很快跻身四大名硯之列。蘇東坡和黃庭堅都寫詩來贊美它……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狄道鄉韻:再現邊城2000年風土人情,博物館的另類表現狄道:隴西郡治所戰國時代軍事要沖龍脈,隴西李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絲綢之路隴西段南路新時期晚期馬家窯文化發源地繪畫藝術蓬蓬勃勃了不起的石頭

走走停停歇歇,有學有思,穿越千年。不知不覺在狄道鄉韻景區消磨了一天的時間,我也由此認識到大西北風土人情的另一面。狄道曆史上長期處于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接壤地帶,經曆過兵兵荒馬亂、水患、災荒。這一路走來,風風雨雨,抹去了很多邊城風采。如今,慶幸有這麼一個地方為我們回憶從前,讓尋根的旅人有了一個與過去對話的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