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作者:文彙網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在北京中關村的一間教授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89歲的李一甯和妻子何玉春過着平淡的生活。客廳還是十多年前裝修的,家具也有些舊,隻有一副略顯新的沙發,是同學送來的。李一甯身穿一些皺巴巴的白色棉麻襯衫,坐在沙發上,回想起幾十年來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呼聲,輕描淡寫地說話,仿佛是一個基于自己學術推理的學術觀點的經濟學家。

"股份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經濟改革的成功不取決于價格改革,而是取決于所有制改革""從宏觀上看,降低員工效率從根本上是錯誤的""政府的首要經濟目标是增加就業機會""我們必須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讓更多的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中國需要大量民營企業""道德是繼市場調控和政府調控之後的第三股力量"......40年來,李一甯的聲音始終伴随着改革開放的節奏進入人們的耳邊。

作為國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李一甯繼續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發聲,被稱為"李股份"。他主持起草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在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期間,他參與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第36條,提出"中國民營企業自身必須進行長期結構調整,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他"改革先鋒"稱号,并授予他"改革先鋒"獎章,稱他為"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倡導者"。

在領獎時,李一甯說:"作為讀者,總有一些積極向上的,有家庭,改善了人們的生活,這是我堅持現在的動力。"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人員檔案

李一甯,北京大學進階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創始院長、名譽院長。7、8、9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副主任,第八屆、第九屆财政委員會副主任;

主持起草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并多次獲得孫業芳經濟學獎等重要學術獎項。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他"改革先鋒"稱号。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漂泊文學少年

"最佳"第一志願人員

李一甯出生于1930年,是家中的長子,出生于南京,是長江下遊米裡亞姆人。"到"是李家的排名,"甯"是紀念出生地。4歲時随商父一起移居上海,6歲時就讀于上海、中國和西部第二大中學(現永家路國小),畢業後進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不久之後,太平洋戰争爆發,入侵中國和日本占領上海,1943年,全家人為逃避戰争,庇護香溪玲玲,因戰争而入學,搬到長沙雅麗中學。

從國小到中學,李一甯是一個熱愛文學的少年。國中時,他以筆名《山出山》寫小說,在學校的牆報上連載。邵陵離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城很近,是一個"美麗又令人心痛的地方"。在這裡讀書的年輕人李一甯,經常在晚上讀沈從文的小說,黃昏時分沿着渭江漂泊,憂心破碎的山河,哀歎生活的流離失所。

抗日戰争勝利後,李一甯回到南京,轉入金陵大學中學學習。金陵大學以數學教學著稱,李一甯結識了幾位優秀的科學老師,讓他成為學習委員會委員和化學班代表,并帶學生參觀化工廠。"這次通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了解到肥料對農業的重要性,是以我決定學習化學,走'工業救贖'的道路,"李說。

1948年底,李一甯高中畢業,被送到金陵大學,化學工程作為第一選擇。随着國民黨的垮台,金陵大學暫時停止教學,李一甯滿懷熱情地投身于建設新中國的事業,回到了曾經生活過的湖南陵陵,在新成立的教育用品消費合作社當會計師。

工作兩年後,他覺得如果想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就必須學習更多,于是他決定參加1951年的聯考,并要求曾在北京大學學習曆史的朋友趙慧傑代表他報名。趙慧傑認為,雖然李一甯想學化學工業,但文學技能多,知識多,而會計、經濟學更合适,那麼北京大學主力經濟系作為第一志願。"到目前為止,我越來越覺得趙慧傑代表我的第一位志願者是最好的選擇。李一甯回憶道。

同年7月,李一甯在長沙參加北京大學入學考試,8月收到錄取通知書,與北京大學交往近70年。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1961年10月,趙偉教授、李一甯(右)在北京大學。

老師最喜歡的學生

學生歡迎的老師

李一甯入學時,北京大學還在沙灘上的紅色建築裡。經濟系二、三、四年級學生來廣西參加土地改革,隻有大一新生留在校園學習。第二年,有關于教師調整的消息。北京大學經濟系大部分并入新成立的中央财經學院,一小部分仍留在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是唯一的專業。李一甯的興趣是政治經濟學,但不知何故,他被建議不适合研究這門學科。系主任陳振寒教授和負責教授該課程的張有仁先生在留在北京大學之前就講得很好。

"陳振漢先生正在談論中國經濟史,出于某種原因,他在聽的學生中注意到我,并要求我在有空的時候在他家坐下,"李說。也許是因為我喜歡在課後提問!"李一甯"自由坐下"也是趙先生的家。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的趙先生看到李一甯經常去法學院圖書館借書,他對李一甯說:"我家裡有很多書,有些書不在這裡。趙先生還建議李以甯認識一下專門研究西方經濟史的周玉林先生。周玉林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經濟史的基礎,經濟理論就不好,如果沒有西方經濟史的研究,工業化就會走彎路。李一甯說:"這兩個字影響了我一生的研究和學習。"

李一甯仍然想念大學時光。他回憶說,剛進校時,學生宿舍裡住着20多人,晚飯後同學們趕往圖書館。同學們組織了多個調研組,他是國家經濟計劃課程的代表群組長,在羅志如教授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羅先生在1930年代的英文出版物上向他宣讀了西方學者關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辯論,李一甯後來說:"是羅先生讓我隐約感覺到,在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和西方市場經濟之間,可能有第三條路。"

1955年,李一甯從學校畢業,在經濟系資料室工作。當時,資訊室除了為教師提供借來的書籍和雜志外,還收集、整理、彙編國内外新資訊。這份工作讓李一甯接觸到了大量的西方經濟學著作和幾十種外國經濟期刊。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譯了200多萬字的經濟史,為北京大學經濟系内部刊物《對外經濟動态》提供了數十萬字。

1977年,李一甯結束了在資料室綠光黃卷20多年的生活,正式登上領獎台,并很快成為學生的熱門老師。幾年來,他講授了資本史、經濟史和經濟思想的統計和會計,并講授了前後20多個科目。

他講課時沒有看講義,隻在幾張卡片上列出大綱,或者坐着或走路,困難的内容就來了。有學生說,聽老師講課,就像冬天跟一位老人說話。他在經濟系的學生要聽,而其他專業的學生也經常來"王牌",有時連走廊裡都擠滿了人,這樣學生就可以提前領頭人數,用号碼進入。這個演講生涯一直持續到2016年。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被稱為"李氏股份"

稱自己為"不平衡"

20世紀80年代初,大批志清人回城,急需找工作,就業成為經濟社會的突出問題。1980年夏天,時任萬力副總理主持召開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李一甯在這次會議上提出,可以采用私募融資的方式,組建股份制企業,無需國家投資一分錢,就可以開辟解決就業問題的新途徑。這是他第一次就股份制提出正式提案,引起了理論界和學術界的激烈争論,他的意見沒有得到采納。

1986年,我國改革從農村延伸到城市,面臨更加複雜的問題,價格"雙軌制"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中央有關部門委托九個機關對改革方案進行專項研究。當時,世界銀行對中國的建議是放開價格,即效仿二戰後聯邦德國的"休克療法",但北京大學提出了另一個思路:走産權改革的道路。同年4月26日,李一甯在北京大學紀念五四假期的座談會上,首次在數千名聽衆面前提出了所有制改革。他走上領獎台,直擊主題:"我今天要談19個問題。首先,中國改革的失敗可能是價格改革的失敗;"一個詞就迷住了觀衆。同年9月,李一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中國所有制改革願景》一文,再次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發聲。此後,他多次在各種場合宣揚這一理念,海外華文報給他起了"李股份"的綽号。

幾十年後,李以甯這樣稱呼這個綽号:"人們叫我'李股份',但在1980年代初,倡導和倡導股份制的學者也有馮蘭瑞、趙秋光、胡志仁,後來又在廣元、通大林、蔣義軒、王義軒、董福軒。有些人稱我為"持股先驅"是不正确的。如果有一個昵稱,我認為應該是"非平衡"。"

"不平衡"是一種經濟理論。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萊昂·瓦拉斯(Leon Vallas)提出了一個假設,即在完美的市場和敏感的價格體系下,市場上過剩需求和過剩供應的總量必須相等,稱為"瓦拉斯均衡"。"不平衡"是指在不完善的市場和價格體系不敏感的條件下實作的均衡。自1930年代以來,凱恩斯等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失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李一甯注意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不平衡理論,在1980年代後期,他根據中國經濟的現狀提出了"兩種失衡"的觀點。在他看來,根據市場主體能否獨立運作、自籌資金,"不平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企業可以獨立經營、不受幹擾的"不平衡"局面。在傳統和雙軌制下的計劃經濟體制中,企業難以擺脫行政幹預,這是第二種"失衡"。隻有培養完全自主、有活力的市場主體,才能轉化第一類"不平衡"。這是他堅持經濟改革必須從産權改革入手的合理依據。"價格就像一個交通信号系統,而且更好,對盲人來說沒有意義,"他說。隻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才能遵守信号,産生互動。"

1990年,他的專著《不平衡的中國經濟》在幾十年間多次重讀,被描述為"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十大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988年至2003年,李一甯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5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委、财政委員會副主任。"股份制是現代企業資本組織的一種形式",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明确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一年後,《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組成立,李一甯為組長。2003年10月,該法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以高票通過。

回顧這段曆程,李克強說,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中國的股份制改革經曆了一次試點、停頓和重新開機,主張股份制的學者一度面臨否定和批評,直到鄧小平發表南方講話,才有所改變。

自2003年以來,李克強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任職三屆,并擔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10月,中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了以李一甯為首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赴廣東、遼甯等地進行調研。2004年,長達17頁的《促進非公共經濟發展建議書》連同李一甯的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一起送交國務院。2005年,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援和指導個人民營和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問世,即著名的《非公有制經濟36強》。李一甯變成了"李私"。

李一甯寫了豐富而廣泛的領域。有學生表示,李克強出版的專著、合著者、主編、聯合編者、譯者,已有近200部,涵蓋了西方經濟史、經濟史、宏觀經濟學、轉型發展理論、經濟倫理、社會信用體系等諸多領域,中國林權制度改革、扶貧路徑探讨等高度現實、實用的題材也都涉及其中。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不要要求浮華的警告句

沙子不是用來做船的

2000年11月22日,李一甯70歲生日那天,他創辦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101教室,舉辦了一場特别的學術活動。前半部分,李一甯做了一個學術報告,不是關于經濟,而是關于"唐宋詩的欣賞";晚上,還沒講完的師生們舉行了"李一甯詩歌朗誦會"。

李一甯的詩歌技巧得益于中國小的中文老師。詩歌由老師教授,詩歌韻律被他自己很好地記住。他告訴同學們,詩歌對一個人的修養有微妙的影響,他經曆過起起落落,但意志從未壓抑過,因為詩歌滋養。自1947年在家鄉寫出第一首詩以來,李一甯在70年的時間裡已經唱了1400多首詩。他寫中國古典詩,詩歌遵循規則,文字遵循單詞卡。詩歌有山川河流,有家庭國情,也有歲月的起起伏伏,人生煩惱,有年輕人堅強,有生活的滋味,也有學習科學、學習的意識。"不要要求浮華,而是要求警告句。

1951年,在從玲陵到長沙參加聯考的路上,他填了一首歌《汕頭風》:"周圍是森林,路面泥濘,下着深雨傾瀉的陽光。溪流滿,竹橋短,山脊過霧,春夜寒冷,回歸?傳回?傳回?綠草如茵,櫻花小巧,漸漸感覺景順風順,雲霧缭繞,高峰秋千,花椰菜十裡,一條河平,追趕!駕駛!駕駛!"這位21歲的試捕手似乎預測前方的道路是坎坷的,但如果你能'趕上'!開車!駕駛!",最終将"花椰菜十裡,一條河平"。

大學畢業後,李一甯20多年沒有領獎台,20世紀60年代末,他被抄襲了三次,一度被囚禁在北京大學的"監獄改造大院"。憂心忡忡的國家命運,哀歎家族的苦難,在江西鯉魚大陸幹涸的學校裡,李一甯寫下了《一家人想忘卻,國底悲哀》等詩句。

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去世,李一甯傷心交集,如《Semanzi》中的一首歌,"聲與悲哀撕人,處處在大廳,處處花牆,隔夜北京變妝。雖然聲音已經消失,留下悲傷,留下,風雨更狂野",對周總理的深切懷舊,祖國的未來憂慮,曆史轉折的未來期待,躍然紙上。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門即将打開,李一甯寫道:"山澗要始終側觀,傍晚也是晴天"的詩句。今年,他48歲,剛剛從資料室走到講台,學術生涯的"太陽日"才開始曙光。兩年後,以"股份制"集中社會資金創業、解決就業問題的想法沒有被采納和質疑,有人說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籌碼,陳倉的秘密私有化"。李一甯寫了一首歌,後來廣為流傳:"魏朝不遵守秦漢法律,明朝不穿宋人的衣服。刻闆印象必須改變,當結束,留在孩子和孫子孫女的判斷短暫。"這首詩反映了一代改革者的旅程。1981年,他寫了詩《鄧小歌,盼望江河,慢流總比急流寬》。黃琦一直無法統治,引導國家的自我安全",用法律詩的語言表達了漸進改革、減少幹預的思想,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也成為他幾十年來學術研究的基調。

厲以甯:無悔今生不自愁

1997年2月,李一甯夫婦來到廣東省深圳市。

記者須知

一位經濟學家,每天為妻子做飯

李一甯每天早上6點.m起床,堅持寫一個小時的文章,7點.m做兩個人早餐,然後讀寫到11點.m,開始做午飯。

李一甯的廚藝是在鯉魚島幹學校學的。回到北京,如果不做飯,他總是可以坐在辦公桌前思考和寫作,沒有活動,做飯,是何玉春太太為了給他休息腦袋、動身體的機會。

何宇春,進階電氣工程師。李一甯的文章總是先展示她,何宇春滿意,李一甯隻有放心才放心,這樣一般讀者就不會太難讀懂。

從1957年兩人重聚時起,為什麼宇春寫了第一個字,李一甯多了"情詩",從青春寫得滿滿一頭白發,從新婚的燕兒寫給兒孫後代。2008年,是他們的金婚,李一甯以"悲風雨靜靜,此生無悔不愁"的詩句總結了50年的婚姻,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