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代。展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向良好發展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巨大。沒有理由感到悲觀。在新的旅程中,我們充滿信心。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朝着實作中國夢的宏偉目标邁進。要統籌兼顧國内外大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抓住機遇,争取發展,補短闆,努力實作中國夢的發展願景。
一是繼續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助力城鎮化、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完善農村基本管理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承包土地'三權分立'制度"。
在這方面,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改革與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把農村土地改革、現代農業産業發展與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促進農村産業繁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作鄉村振興戰略目标等方面發揮協調一緻的作用。明确了集體建設過程中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收入配置設定,平衡了集體與農民的關系,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其次,深化承包土地"三權分立"改革,進一步明确三權利的内涵、邊界和期限。最後,可以探索建立農村土地共享合作社,完善相應的補償機制。土地共享合作社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工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産,有利于農民增收。

《中國道路與經濟高品質發展》,李一甯主編,程志強副主編,商業出版社出版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定金融市場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良好作用,把"放手"改革作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分級管理,劃分中央和地方金融,建構多層次、廣覆寫、差異化的金融體系;加強金融服務的實際經濟能力。同時,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結合起來,促進我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消除民營企業發展的障礙。
經過多年的發展,民營企業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我國的産業更新和結構優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民營企業發展仍存在諸多障礙,如市場準入壁壘、要素資源擷取不平等等。同時,它也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落後等缺點。是以,為了促進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必須消除其發展障礙和自身問題。
一方面,政府要切實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對要素資源進行市場化改革,確定民營企業平等擷取資源;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本身可以從外部引進職業經理人,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
第四,提高科技創新和技術能力,鼓勵創新型企業上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目前,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品質發展階段,對推進"大衆創業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為此,一方面,政府要承擔起創造創新創業環境的角色,通過政府下放釋放企業的創新活力,通過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大财稅政策支援力度,優化服務等措施;
第五,調整對外開放戰略,積極融入國際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奉行經濟對外開放政策。外向型工業化發展模式的成功,使中國在全球經濟合作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雙赢的效益。近年來,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将"一帶一路"倡議确立為重點經濟開放,促進了與沿線國家的合作與對話,建立了新型的全球發展夥伴關系。
然而,中國國内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供過于求、工業擠壓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一系列轉型變化,迫使中國調整和完善對外開放戰略。
在新形勢的開放中,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從傳統的外向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到産業更新和出口替代的後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實作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更新。
具體措施包括推進智能制造,鼓勵研發硬性技術,形成中國民産技術和品牌,鼓勵民營企業建立海外銷售網絡,收購國際知名品牌,形成自己的領先貿易管道。
第二,要為我國和平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在多邊層面,中國應堅定不移地支援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區域合作一級,應根據區域一體化的趨勢制定區域合作戰略。聚焦"一帶一路",推動形成全面創新新格局。下一步,中國要從戰略高度規劃機制和規則建設,穩步推進。
第六,建構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建構人類能源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建設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實作綠色低碳發展。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建設倡議,是立足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全球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迎接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為基礎,展現中國大國責任和引領作用。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建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戰術價值。作為全球能源治理的重大變革和創新,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為世界能源的未來發展繪制了新的藍圖,将深刻改變全球能源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啟世界能源改革新局面,開啟全球能源合作新時代。 這在人類能源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院長、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