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月曆 | 韓愈《醉留東野》

作者:漢語言文學中文系
詩詞月曆 | 韓愈《醉留東野》

《醉留東野》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雜言詩。詩中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與孟郊之間的深厚友誼,從中可見詩人對孟郊的推崇。詩人以自我調侃和幽默風趣的藝術風格,回顧了與孟郊交往的曆程,總結了過去的友誼,表達了對今後友誼長存的良好祝願。

譯文

從前由于誦讀李白、杜甫的詩歌,總是怅恨他們兩人終生難以在一起。我和盂東野有幸生在同一個時代,為什麼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孟東野中了進士後也沒有被任用,白發蒼蒼了,隻能以老态龍鐘來向人誇說。

韓退之稍有些小聰明,但與東野相交,自愧是青蒿靠着挺拔的青松。我欽佩東野,甘願低頭向東野下拜,希望永不分離如同相依為命的駏蛩。

東野要離我南下而不回頭,我的挽留就像寸草之莖去撞擊巨鐘一樣無效。我希望自己能化身為天上的白雲,孟東野變為乘雲駕霧的飛龍,我可以上下四方永遠追随着東野,人間即使有離别,也與我無關。

注釋

⑴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詩人的好友。

⑵不相從:不常在一起。

⑶并世:同一時代。并,同。

⑷如何複蹑(niè)二子蹤:為什麼又像他們那樣(别多聚少)呢?複,又。蹑,踩、追随。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⑸不得官:寫詩時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

⑹誇:号稱。

⑺龍種:年老行動笨拙之态。

⑻韓子:詩人自指。

⑼奸黠(xiá):狡猾。

⑽青蒿:小草,詩人自比。

⑾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

⑿駏蛩(jù qióng):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背負另一種叫“蟨(jué)”的動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

⒀寸筳(tíng):小竹枝,這裡也是詩人自比。

⒁巨鐘:比喻孟郊。

⒂逢:遇。

賞析

前四句自比李杜。韓少孟十七歲。孟詩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俗,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故有“郊寒島瘦”之稱。韓詩較孟粗放,是以以韓比李,以孟比杜。這裡雖未出現“留”字,但緊緊扣住了詩題《醉留東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對二人的處境現狀和性格作了比較。“東野不得官,白首誇龍鐘”。詩人在過去的詩中曾以“雄骜”二字評東野,即說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誇龍鐘”,一“誇”字即寫“雄骜”。緊接着韓愈寫自己,“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韓承認自己有點“滑頭”,比起孟來有時不那麼老實,是以能周旋于官場。在東野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慚有如青蒿。意思是說,我今在幕中任職,不過依仗一點小聰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實在是自愧弗如。

最後一段,祝願二人友誼長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願做驅蛩,負孟避禍。孟郊這樣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懸殊,猶如“寸莛撞钜鐘”。我願變為雲,孟郊變為龍,世間雖然有離别的事,但我們二人如雲龍相随,永不分離。

本詩以“醉”言出之,肆口道來,設想奇僻,幽默風趣;開篇即表示對李、杜的向往,既表達了與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追求與自信。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為雲和龍。同時作者借“醉酒”用“誇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貞元十四年(798年),當時韓愈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刺史董晉幕中做觀察推官。孟郊原來客遊在汴,孟郊将要離開汴州南行,詩人賦此詩留别。

詩詞月曆 | 韓愈《醉留東野》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谏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谥号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