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似水流年--中國之西夏

西夏(1038~1227年)

  西夏是中國曆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西朝,共曆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因其在宋朝的西方,故宋人稱之為西夏。

  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發源于“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漢朝時,羌族大量内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到唐朝時,黨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

  唐末黃巢之亂暴發,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出兵平叛有功被封為夏州節度使,被賜姓李,封夏國公。此後李氏家族割據夏州,世代相襲。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黨項相繼依附于五代各政權。宋朝初建,拓跋李氏便選擇依附。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光義削奪藩鎮的兵權,其首領李繼捧迫于壓力主動到東京開封府朝觐,放棄世襲割據。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服,轉而依附遼國,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李繼遷在同吐蕃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的作戰中,身中流矢,傷重死去,其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奉行“聯遼睦宋”之策,一邊向宋、遼都稱臣,一邊向周邊擴張,向西打擊回鹘,向南打擊吐蕃。

  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五月,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攻克甘州(今甘肅張掖),滅亡甘州回鹘。

  北宋天聖九年(遼景福元年,1031年)十二月,李元昊娶遼國興平公主,通過聯姻以加強雙方關系。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李德明病逝,李元昊繼位。為了鞏固後方,李元昊一方面打擊歸附于宋朝的吐蕃唃厮啰政權和甘州回鹘的殘餘,一面從文化方面為稱帝做準備。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李元昊改宋建元明道為“顯道”,以避父諱。

  三月,李元昊首先抛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wéi míng),稱“吾祖”(意為“青天子”),随後向境内黨項部族下達了“秃發令”,限境内人民三日内秃其發,不從者殺。李元昊以身作則,帶頭剃光頭頂,穿耳戴上重環裝飾。

  五月,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今甯夏銀川),定為都城。李元昊還籌劃和主持創制文字的工作,他命大臣野利仁榮等整理演繹,編纂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即史書中的“蕃書”)。這些“去漢化”的舉措都是其為尋求自立而做的準備。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十月,母族衛慕氏首領衛慕山喜密謀殺害李元昊,李元昊察覺後将山喜一族人都溺死河中,自己的生母衛慕氏也被其用藥酒毒死。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占領肅州(今甘肅酒泉),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實力大增,已與宋、遼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四月,遼國興平公主病逝,遼與夏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号稱大夏。

  夏景宗李元昊(1038-1048年)在位十一年,是西夏的開國皇帝。

  李元昊縱橫捭阖,與遼宋長期周旋,可說是成就非凡;但其兇殘暴虐,貪婪好色,人品極差,這最終也導緻其不得善終。

  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年)正月,李元昊遣使到宋給宋仁宗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号。宋朝當即拒絕并下诏“削奪賜姓官爵”,還停止互市以進行經濟封鎖,但宋朝這種“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威脅一時間不起作用,李元昊向宋朝遞交“嫚書”以示輕蔑,又扯大旗拉虎皮地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

  随着時間的推移,經濟封鎖的效果開始顯現,西夏漸感難以克服,李元昊決定出兵去搶。延州(今延安)既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沖。李元昊首先把進攻的目标對準了這裡。

  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李元昊率十萬大軍發動侵宋戰争。西夏軍在三川口(今陝西省延安市棗園)全殲救援延州的宋軍,取得大捷,随後包圍延州。由于天降大雪,由于缺少禦寒衣物且宋軍在其它地方發起攻擊,李元昊退兵,延州幸運的得以保全。新生的西夏政權一出手便是不同凡響。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李元昊再次率大軍攻宋。李元昊在好水川(今甯夏隆德西北)設伏,以騎兵優勢突襲,再次大獲全勝。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李元昊兵分兩路,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宋朝。在定川寨(今甯夏固原西北),西夏軍截斷宋軍糧道與歸路,又獲大勝。消息傳到宋朝,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李元昊躊躇滿志,放言“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然而,就在李元昊打算大幹一場時,遼國因為在與宋談判中得到了好處(每年增加歲币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史稱為“重熙增币”),出來幹涉夏、宋的戰事,為免除兩面受敵,李元昊忍氣吞聲,宋、夏雙方停戰。

  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二月,李元昊命皇後的哥哥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與宋議和(一說是皇後的叔叔)。

  九月,李元昊中了宋将種世衡的反間計,殺死野利兄弟。野利遇乞的妻子沒藏氏天生麗質,後來也被李元昊據為己有。

  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六月,經過一年半的讨價還價,夏與宋雙方達成了協定。宋以銀、絹、茶賜西夏及恢複榷場為條件,換取了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向宋稱臣。

  宋與夏關系轉暖顯然妨礙了遼國兩邊拿好處的利益,況且遼對李元昊挑動遼境内黨項人叛逃也早就不滿,于是遼興宗耶律宗真決定讨伐李元昊。

  這一年十月,耶律宗真親率騎兵十萬,分三路渡過黃河,深入夏境。懾于契丹人的強大,李元昊一邊上表謝罪請契丹退兵,一邊且戰且退,同時實行堅壁清野,這一來契丹軍後勤保障陷入困境。李元昊随後發起猛攻,把契丹軍打得大敗,俘獲數十契丹貴族大臣,遼興宗本人隻與數十騎勉強逃脫,史稱“河曲之戰”。

  李元昊接連打敗宋、遼兩個強敵,西夏聲名大振,與契丹、北宋的鼎足之勢基本形成了。伴随着成功,李元昊的頭腦也開始發熱,終日縱情聲色。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二月,沒藏氏生下皇子李諒祚。不久,李元昊就提升沒藏氏的哥哥沒藏訛龐為國相。

  五月,李元昊為太子甯令哥娶親沒移氏,可一見兒媳貌美,他好色的毛病又犯了,當即奪為已有并立為“新皇後”。接着李元昊又廢黜野利皇後,打算立李諒祚為新太子。

甯令哥眼見被老子搶走了老婆,現在連皇位也要沒了,新仇舊恨齊上心頭。沒藏訛龐乘機挑唆慫恿甯令哥殺父繼位,甯令哥信以為真,決定铤而走險。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十五,甯令哥持刀闖入後宮将酒醉的李元昊的鼻子一刀削掉,然後逃走。其後,甯令哥被沒藏訛龐以弑父之罪殺死。

  正月十六日,一代枭雄李元昊因失血過多死亡,時年四十六歲。

  夏毅宗李諒祚(1048-1067年)在位二十年,是西夏的第二位皇帝。由于李諒祚繼位時僅一歲,沒藏太後攝政,權力事實由沒藏訛龐把控。

延嗣甯國元年(1049年)七月,遼興宗耶律宗真為雪兵敗南壁之恥,乘西夏新主李諒祚初立,下诏親征。耶律宗真對付李元昊沒有辦法,但欺負孤兒寡母卻很有一套,接連戰敗夏軍。

  延嗣甯國二年(1050年),西夏向遼稱臣,雙方罷兵。

  福聖承道四年(1056年)十月,沒藏氏帶情夫寶保吃多已到賀蘭山巡獵,她的另外一個情人李守貴因“吃醋”早已心懷不滿,乘機将沒藏氏和“情敵”殺死。沒藏訛龐下令将李守貴族滅,為鞏固權力,他将女兒稼給李諒祚。

  奲都(duǒ dū)三年(1059年),李諒祚十二歲,立沒藏訛龐之女為皇後。由于李諒祚對沒藏訛龐的專權表現出不滿,沒藏訛龐借故誅殺李諒祚親信六宅使高懷昌、毛惟正,予以震懾,李諒祚轉而拉攏沒藏訛寵的政敵大将漫咩相抗衡。

  奲都四年(1060年),李諒祚在沒藏訛龐家中遇見表嫂梁氏,此後梁氏借着看望小姑子沒藏皇後的機會頻頻入宮,兩人很快就打得火熱。

  奲都五年(1061年)四月,梁氏忽然向李諒祚告密說是兩人的私情已被沒藏訛龐發現,沒藏訛龐和兒子暗中商議,打算殺死李諒祚,另立新君。李諒祚随即聯絡大将漫咩,借在密室中召見的機會,一舉将沒藏訛龐父子擒殺,随後将沒藏家族全族誅滅。

  關于這一段史實,史家有争議。一說是,沒藏訛龐擔心長大的李諒祚報複而打算除了對手,但以舅父和國丈的身份軟禁皇帝顯然比另立新君容易,而且如果是想發動政變,第一個掉腦袋的就應是梁氏,怎麼能如此大意地讓她偷聽後報信呢?又怎麼能父子倆都輕易就去禁宮去見皇帝呢?另一說是,這是李諒祚為了掌權并與梁氏“雙宿雙飛”而演的一出戲。還有一極端的說法,那就是梁氏為了上位而單獨采取的激進手段。總之,這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曆史謎案。

  真正執掌政權的李諒祚采取一系列和宋的舉動,這一年五月,他把屈野河以西二十裡耕地退還給宋朝,派出使臣與宋朝劃定邊界,夏、宋雙方緊張的關系得緩解。

  九月,李諒祚賜死表妹兼皇後的沒藏氏,改立梁氏為皇後,以皇後弟梁乙埋為相。李諒祚本人傾向漢化,為此他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并派遣使臣赴宋朝納貢,并“請尚公主”,意在結宋朝為援,但未被宋仁宗允納。

  拱化元年(1063年),李諒祚改複漢姓“李”,又請求宋朝恢複榷場貿易,此前因沒藏訛龐時期不斷襲擾宋朝,宋朝斷絕了貿易,這對夏而言是困苦不堪。就這一年宋仁宗趙祯去世,李諒祚派使臣赴宋。

  拱化二年(1064年)正月,夏使臣吳宗抵達宋京。這本來是雙方緩和關系的機會,但吳宗與宋朝引伴使高宜在禮儀問題發生争執,高宜怒稱“當用一百萬兵逐入賀蘭巢穴”,宋英宗趙曙也下诏讓李諒祚懲罰吳宗。熱臉貼了冷屁股,李諒祚恨得牙癢,雙方剛剛有些熱絡的關系瞬間又被打回冰點。

  這年七月,李諒祚率兵進攻宋秦鳳、泾原諸州。其後幾年,李諒祚一面不停地襲擾宋境,一面又限于國力不斷稱臣納貢,雙方談談打打。

  拱化四年(1066年)九月,李諒祚在攻擊宋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時近前督戰中弩受傷。

  這年的十二月,河州吐蕃部落降夏,夏國的統治勢力由此進一步得到延展。

  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李諒祚去世,時年二十一歲。随着李諒祚的故去,曆史将機遇眷顧給了梁皇後,而她也緊緊地把握住了這一曆史機遇,開始了長達十八年的執政。

  夏惠宗李秉常(1067-1086年)在位二十年,是西夏第三位皇帝。

  李秉常的一生都生活在其母親的陰影下,其母梁太後掌握大權,以其弟梁乙埋為國相、以梁乙埋之女為李秉常的皇後(小梁皇後),形成母黨集團。

  漢人太後統治黨項人,這話說來未免讓人非議。為此,梁太後極力籠絡、取悅黨項貴族,梁氏集團一改李諒祚時期改行的漢禮,恢複蕃禮,甚至不惜發動對宋的戰争。梁太後執政僅僅五個月後,由西夏進攻北宋的筚篥城開始,兩國再起摩擦。

  大安六年(1080年),十六歲的李秉常開始親政。李秉常崇尚漢法,下令恢複“複行漢禮”,廢除“蕃儀”,這一舉動受到梁太後和梁乙埋及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母子關系由此惡化。

  大安七年(1081年),為了對抗母黨的掣肘,李秉常接受了大臣李清策的建議,決定将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不料機密被梁太後得知,李清策被誘殺,李秉常也被囚禁在距興慶府宮五裡之地的西皇陵所在的水砦。李秉常被囚禁,夏朝上下震驚。

  五月,一向對諸梁專權感到不滿的“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首領禹藏花麻以夏國主失位,國内變亂為由,向北宋發文請求出兵。宋神宗趙顼乘聽從種谔建議,以李憲、種谔等五路大軍發動五路伐夏。危局之下,梁太後聽從老将的建議,實行堅壁清野,伺機切斷宋軍糧道。

  大安八年(1082年)七月,宋朝在夏、銀、宥三州界修建永樂城,對西夏形成巨大的威脅。

  九月,梁太後下令進攻永樂城,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趙顼聽到永樂城慘敗的消息,臨朝失聲痛哭。夏雖取勝,但國力終究與宋相去甚遠,雙方再度議和。

  與此同時,夏朝中對梁氏母黨專權的不滿情緒也在日趨激烈,要求李秉常複位的呼聲不斷。

  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迫于形勢,梁太後與梁乙埋讓李秉常複位,以緩和沖突,但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後與梁乙埋手中。

  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梁乙埋之子梁乙逋被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

  這一年十月,梁太後病逝。梁乙逋與仁多保忠為代表的皇族因争奪權力的鬥争日漸激烈。

  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十日,夏惠宗李秉常在憂憤死去,時年二十六歲。其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

  夏崇宗李乾順(1086-1139年)在位五十四年,是西夏第四位皇帝。

  李乾順即位早期,小梁太後(梁乙埋之女)與梁乙逋兄妹繼續把控專權,并不斷與宋交戰。随着時間流逝,梁太後與梁乙逋兄妹之間為了權力發生了内鬥,心懷不滿的梁乙逋遂決定篡權。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的支援下,小梁太後逮捕誅殺梁乙逋及其家屬。

  這位小梁太後像極了她的姑姑,一樣的專權好戰,為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遼廷對這位小梁太後極度反感,斷然拒絕她的要求,而小梁太後在多次被拒也是惱怒不已,忍不住惡語相向。

  永安二年(1099年),十六歲的李乾順親政在即,但小梁太後還是“專恣,不許主國事”。小梁太後的行為讓作為宗主的遼國無法忍受,于是遼道宗耶律洪基遣使臣出使西夏,設計毒殺了小梁太後。

  至此,兩任梁太後執掌西夏朝政達三十二年的曆史結束了。此後,李乾順對遼則完全依附,并多次遣使向遼請婚,對宋朝則采取和解政策,雙方戰事大為減少。

  貞觀四年(1104年)三月,遼天祚帝封宗室女耶律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李乾順,遼将蕭合達作為成安公主的邑從也來到了夏國。

  這裡要說一句,夏用的“貞觀”年号與唐朝李世民的“貞觀”名字相同,或許是想借此“吉利”的字眼來開創一個新局面,但其影響與唐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随着女真人的金國建立後,遼國的形勢開始逐漸惡化,在此情況下,李乾順多次派兵支援。

  元德五年(1123年),金朝許諾将遼西北一帶地割讓給夏。鑒于遼朝滅亡已成定局,李乾順答應了金的條件。

  元德六年(1124年)三月,李乾順向金朝上誓表,表示依附于金。

  元德七年(112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遼朝滅亡。

  同年九月,耶律南仙所育的太子李仁愛傷心遼國之滅,憂憤而死。萬念俱灰的耶律南仙悲傷過度,絕食自殺。

  此後,随着金朝滅亡遼、北宋,并與南宋交戰,李乾順乘機不斷擴張,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大德三年(1137年)四月,宋朝西安州(今甯夏海原縣西北西安州)通判任得敬投降西夏,并将十七歲的女兒獻給李乾順為妃。次年,任妃被立為皇後。

  大德五年(1139)六月初四日,夏崇宗李乾順病逝,時年五十六歲。

  夏仁宗李仁孝(1139-1193年)在位五十五年,是西夏第五位皇帝,也是西夏皇帝中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

  李仁孝在位期間,夏國内部政權穩定,外部因金朝、南宋的戰事基本平息而條件良好,夏的疆域達到極緻,堪稱是西夏的盛世時期。

  大慶元年(1140年)六七月間,已擔任夏州都統的遼人蕭合達在遣人赴西域尋訪耶律大石未果後,割據夏州城發動叛亂,意圖恢複遼朝。李仁孝命任得敬平叛,至十月間迅速平定叛亂。蕭合達敗逃,北奔至黃河口遇阻,被任得敬軍捕殺。

  李仁孝仰慕漢文化,提倡以儒治國并十分注意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

  天盛年間(1149年—1169年),李仁孝專門組織人員編纂法典,在修訂舊有法律的基礎上,新修法典定名《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共20卷,是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公開刻印頒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數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為研究西夏文化、軍事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乾祐元年(1170年),國相、受封楚王的任得敬自恃實力強大,以兵權要脅李仁孝将西夏國的西南路及靈州給任得敬自為一國。同時,任得敬還脅迫李仁孝派使臣到金國請求冊封,被金拒絕後,任得敬便與南宋秘密聯絡,謀約合攻金朝,推翻李仁孝。

  李仁孝在得到金朝的支援保證後,假借“禅位”的名義诓騙任得敬及其兄弟入朝,很輕松地便将他們一網打盡,西夏政權也是以轉危為安。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夏仁宗李仁孝去世,享年七十歲。其子李純佑即位。

  夏桓宗李純佑(1193-1206年)在位十四年,是西夏第六位皇帝。

  李純佑是個運氣不佳的皇帝,他的祖父和父親統治夏帝國長達一百多年,到了他這一代好運氣基本被用完了。此時蒙古已突起于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而其内部的權力之争也日趨激烈,夏開始走向衰敗。

  天慶十年(1203年),與西夏交好的蒙古克烈部被鐵木真并吞,克烈部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夏失去了其與蒙古之間的一部分緩沖地帶。李純佑收留了這一盟友,但卻從此交上了惡運。

  天慶十二年(1205年),鐵木真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大肆掠奪邊界城市而去。感到頭痛的李純佑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意為夏國中興之意。

  這一年李純祐的叔父越王李仁友去世,其子李安全上表請襲爵位,李純祐不允,反而将李安全降為郡王。李安全憤恨之下,遂萌篡奪帝位之心。

  天慶十三年(1206)正月,李安全在羅太後支援下,反動政變,廢掉了李純祐的帝位,自立為帝,改年号為應天。夏桓宗李純祐被幽禁三個月後暴死,年僅三十歲。

  夏襄宗李安全(1206-1211年)在位六年,是西夏第七位皇帝。

  李安全繼位時,西夏的處境越發不妙。這一年蒙古人完成了整合,鐵木真為孤立死敵金朝,決定首先就要打掉金夏間的聯盟。戰争一觸即發。

  應天二年(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大舉攻夏,此時的蒙古人實力尚弱,在擊破兀剌海城(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南)後而還。

  應天四年(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這使西夏的河西地區失去蒙夏間的緩沖,徹底暴露在蒙古人的眼前。

  鐵木真率領蒙古大軍第三次征夏,由河西地區開始入侵,出黑水城(今内蒙古額濟納旗境内),攻擊斡羅孩并且俘虜了西夏太傅西壁訛答(也有人叫“鮮卑訛答”,因為“西壁”與“鮮卑”音近)。蒙古軍随後又攻克了中興府外圍的的重要關隘—克夷門,俘虜夏統率嵬名令公,直接抵達中興府。

  蒙軍引黃河水灌城,夏國軍民死傷慘重,城牆都要坍塌了,緊急之下李安全派使臣去金國求救。當時在位的金國昏君衛紹王完顔永濟不顧群臣進谏的金夏兩國唇亡齒寒之理,竟以“敵人相攻,我國之福也,何患焉?”拒絕了西夏的要求。

  萬幸的是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壩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于是蒙軍同意了夏王的投降申請,在李安全獻出自己的女兒及大批金銀财寶、牲畜和附蒙伐金後,蒙古大軍釋放了嵬名令公和西壁訛答後退去。

  金國的見死不救讓西夏無比憤恨,李安全下令攻打金國的葭州(今陝西佳縣境),夏金關系破裂。

  皇建二年(1211年)西夏宗室堂侄齊王李遵顼發動宮庭政變,廢李安全自立為帝。夏襄宗李安全于一個月後不明不白地死去,時年四十二歲。

  夏神宗李遵顼(1211-1223年)在位十三年,是西夏第八位皇帝。

  李遵顼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中過狀元(廷試進士第一名)的皇帝,但這位“學霸”顯然對不起“狀元”的稱号(有極大的注水的嫌疑),正是他讓西夏王朝走進了墳墓。

  李遵顼将年号改為“光定”(首先彩頭就不好,自然輸得光屁屁),然後他沒有頭腦地繼續自取滅亡的政策--依附蒙古帝國與金國作戰,結果是雙方加速滅亡,卻讓蒙古人坐收漁利。

  光定元年(1211年),夏派兵萬騎圍攻金國的東勝城(今内蒙古托克托),曾經親密的戰友成了仇敵。

  光定二年(1212年),金朝主動派使臣冊封李遵顼為夏國王。這本是緩和雙方關系的好機會,但李遵顼已被仇恨蒙住了眼睛,豬油蒙了心,仍然繼續進攻金朝。此後雙方大小戰役計二十五次,平均一年就有二次。西夏還頻繁應蒙古的征調,充當征戰的打手。然而,夏的讨好未能換來蒙古人的好感。

  光定七年(1217年),成吉思汗發動第四次征夏戰,原因是前一年西夏拒絕協助成吉思汗進行西征。李遵顼逃至靈州,太子李德任留在都城中興府,唯能低三下四地遣使求和。

  光定十三年(1223年),李遵顼又命太子李德任與金作戰,李德任拒絕并提出與金聯和。李遵顼不允,李德任憤而提出不做太子,出家為僧。李遵顼氣憤地廢掉了李德任的太子位,把他囚禁在靈州。

  此時國内反對李遵顼依蒙抗金政策的呼聲日高,而蒙古人也磨刀霍霍準備對西夏動手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夏神宗李遵顼在内外交困中宣告退位,傳帝位給次子李德旺,自稱太上皇。李德旺改當年年号為“乾定”。

  夏獻宗李德旺(1223-1226年)在位不到四年,是西夏第九位皇帝。

  李德旺比起他糊塗的老子,可謂明智,他決定采取聯金抗蒙的政策,然而此時的金國首都也被蒙古人包圍中,根本是自身難保。

  乾定二年(1224年),李德旺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将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孛魯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将塔海被俘。這是蒙古人第五次征夏戰。

  李德旺接受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議,于十月間遣使奉表願與金朝修好,以為後援。此後蒙古圍困沙州,李德旺隻得遣使到蒙古軍中請降,并答應以“質子為信”,蒙古軍才撤回包圍沙州的軍隊。

  乾定三年(1225年)三月,成吉思汗因李德旺未如約遣質子,派大臣孛秃到夏國問罪,決意徹底消滅西夏。

  乾定四年(1226年))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第六次攻入夏國境,蒙古軍一路勢如破竹。

  這年五月,太上皇李遵顼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七月,夏獻宗李德旺也憂悸中病亡,時年四十六歲。西夏群臣擁立李德旺的侄子李睍繼位,改年号為寶義。

  夏末帝李睍(xiàn 1226-1227年)在位兩年,是西夏的第十位皇帝。

  李睍即位就面臨亡國的危局,當時蒙古大軍分東、西兩路形成鉗形攻勢,直指向西夏都城中興與靈州地區。

  寶義元年(1226年)十一月,蒙古軍攻陷靈州,西夏神宗前太子李德任被蒙古軍俘虜,不屈被殺。

  李德任年僅七歲的兒子李惟忠,見城破父死,毫無懼色,也毅然求死。蒙古人見這樣一個小孩子竟有如此膽氣,反而不忍将其殺害,李惟忠就這樣幸運地躲過了蒙古屠刀。鐵木真的二弟合撒兒将李惟忠收為養子,待之甚厚。後來,李惟忠成年後出任過淄川達魯花赤,那可是主政一方的地方軍政一把手。

  同年十二月,蒙古軍攻克鹽州川。成吉思汗攻取靈、鹽二州後,遣大将阿魯術督軍進圍中興府。

 寶義二年(1227)六月,西夏發生強烈地震,宮室房舍塌毀,瘟疫流行。此時的中興府已被圍困半年之久,糧盡援絕,絕望的李睍決意向蒙古軍請降,但提出寬限一個月的請求,“以備貢物,遷民戶”而後親“自來朝谒”。

  在六盤山中休養的鐵木真也已因病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聞知西夏将獻城投降,于是立下遺囑:死後暫時秘不發喪,以等待李睍獻城投降。

  寶義二年(1227)七月,鐵木真病逝于清水縣(今甘肅清水)行宮。

  李睍如約獻城出降,皇室舉族随蒙古軍晉谒,行至薩裡川時都被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害。蒙古軍進入中興府。

  至此,西夏滅亡。

  注:西夏滅亡後,黨項人後裔被稱為唐兀人,屬色目人,後曆經元、明而逐漸融合于漢、蒙、藏、回民族之中。

  在今天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生活的當地人,他們的語言被稱作“木雅語”或“道孚語”,與古代的黨項族語即西夏語,在發音和基本詞彙上比較接近,而“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說明部分黨項族人在西夏亡國後傳回原籍,與藏民相居,并逐漸藏化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