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似水流年--中國之明朝(二)

作者:風和雨潤56697232

  明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二十三年,是明朝第八位皇帝。

  朱見深在位期間,為于謙平反,鞏固邊疆,解決流民問題,比起他的父親要有作為得多,但他最讓後人常常提及的卻是他專寵年長他十七歲的萬貴妃的事情。 

  朱見深幼年時因他父親的人生翻轉而大起大落,太子之位從被立到被廢,再到複立,可謂戲劇性十足,故他所受精神壓力極大,因而落下個口吃的毛病。

  十七歲時,朱見深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大明帝國。兩宮太後為替他選擇皇後可說是費盡了心思,但他偏偏是個“熟女控”,深愛着自幼便服侍他的宮女萬貞兒。這可讓新立的吳皇後氣得恨不得吐血,一怒之下,她對萬貞兒動用了杖刑,得知後朱見深怒不可遏,于是新皇後僅冊立才一月便被廢掉了。此後的王皇後處處忍讓,隻是個傀儡皇後罷了。

  朱見深繼位不久,門達便迫不及待地與東宮内侍王綸勾結,密謀由錢溥取代李賢輔政。結果,他們的陰謀被朝臣揭發,朱見深将門達發配到荒蠻的廣西。袁彬官複原職,重新掌管錦衣衛。

  這一年,南北兩京、四川、湖廣、荊襄地區的盜賊泛濫,年輕的朱見深堅決予以彈壓。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朱見深任命趙輔為征夷将軍,征讨廣西瑤族的叛亂。至這年十二月,廣西叛亂被平定。其中一個紀姓的土司女兒被俘後被充入宮中當宮女,沒人想到,她後來竟是明朝最好的皇帝的母親。

  成化二年(1466年)八月,于謙的兒子于冕得以回鄉,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朱見深下诏為于謙平反,此時距朱祁鎮去逝才兩年多,這可是需要極大政治勇氣的行為。

  成化三年(1467年),朱見深任命大将趙輔率軍對反叛明朝的建州女真“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同時,朱見深又指令當時的藩屬國北韓派出軍隊配合明軍進剿。

  在這次史稱“成化犁庭”的戰役中,李滿柱(阿哈出之孫,建州女真因他而改稱“滿洲”,即“李滿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和他的兒子被北韓軍隊斬殺。建州右衛首領首領董山(努爾哈赤的五世祖,也即曾祖父的爺爺)也在押送途中試圖逃脫時被殺。

  成化五年(1469年),善于投機鑽營的萬安通過李泰巴結其伯父司禮大太監李永昌得到了賞識,進入内閣參贊機務。入閣後的萬安一面拉攏宦官,一面挖空心思地攀附萬貴妃,在一番“努力”之後,他成了萬氏的“族侄”,更與萬氏的弟弟萬通成為“連襟”。

  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朱見深得子朱祐樘。朱祐樘生母就是廣西瑤族叛亂中被俘充入宮中的紀氏。關于萬貴妃子遍害宮妃,毒死朱祐樘生母的種種惡行經不起推敲,基本上是胡說八道。

  成化七年(1471年)冬,因出現天現慧星現象,首輔彭時上書後朱見深,要求恢複君臣便殿召見的慣例。哪知召見不久,萬安突然叩頭高呼萬歲,于是這場事關國家議政會議就此草草結束了。萬安是以被時人譏諷為“萬歲閣老”。

  萬安本事不止如此。萬安還無恥地通過向皇帝進獻房中秘術,以讨得皇帝的歡心。次年,“馬屁之王”萬安如願成為内閣首輔。

  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餘姚儒生王華的家裡降生一男嬰,他就是光照史冊的思想家王守仁(王明陽)。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朱見深立皇子朱祐樘為皇太子。

  十二月,朱見深下旨恢複了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生前對他不怎麼樣,朱見深卻能以德報怨,實屬難得。  

  成化十二年(1476年),朱見深在鄖陽(今湖北十堰)設府,徹底解決了自元末以來的困擾明朝百餘年的荊襄流民問題。該地處于湖廣、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是當時災荒、戰亂流民的聚集地,常有百萬之衆。

  這一年,内閣中正直的商辂被排擠、免官,明朝朝政更加昏暗。

  成化十三年(1477年),朱見深為加強對全國的控制設定西廠,任用太監汪直擔任提督。西廠存在了五年,後随着汪直的失寵而裁撤。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朱見深深愛的萬氏暴病身亡,朱見深深受打擊,哀傷地說:“萬氏長去了,我亦将去矣!”

  同年八月,明憲宗朱見深因憂傷過度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十八年,是明朝第九位皇帝。

  朱祐樘在位期間,勤于政事,重用賢能,一掃前朝的弊政,大明朝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朱祐樘一朝是明朝曆史上難得一見的好時代,史稱“弘治中興”。

  朱祐樘即位後,首先就罷免了以萬安為首的屍位素餐的“紙糊三閣老”,尤其是在宮中發現了寫着萬安進獻“房中秘籍”後,朱祐樘不禁怒斥萬安“此大臣所為耶?”

  弘治元年(1488年),朱祐樘重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等正直能幹的官吏。王恕主持下開展極其嚴格的官場考察,此後有一百多無能的官員被罷免。

  這一年,朱祐樘封畏兀兒人罕慎為哈密忠順王,意在加強對今新疆哈密的實際控制。但罕慎不久被察合台汗國分裂而來吐魯番汗國阿黑麻所殺。由此,朱祐樘開始了與吐魯番汗國對哈密的多次争奪。

  弘治二年(1489)五月,黃河于開封及荊隆口決堤,造成明朝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水災。

  弘治六年(1493年)春,黃河又在張秋堤防決口,河患嚴重危及運河,阻斷明朝南北運輸的生命線。

  劉大夏受命治理河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黃河不再經山東流入渤海,而是經徐州,由洪澤湖進淮河後入黃海。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守仁進士及第,從此正式走上中國的曆史舞台。

  同在這一年,年長王守仁一歲的唐寅(唐伯虎)和巨富江陰人徐經一起入京參加會試,幾杯酒下肚,自信滿滿的唐伯虎地說自己一定會高中會元。然而事與願違,不學無術的徐經買通主考官程敏政作弊的事情敗露,徐經花大錢打通關節後并無大礙,而唐伯虎卻因受到牽連,被捕入獄,進而永遠失去了當官的資格。

  此後,唐寅潛心書畫,終成一代大家。至于所謂“三笑姻緣”的故事,不過是後人的演繹罷了。這裡還要提一句,那位賄賂主考的徐經的曾孫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弘治十三年(1500年),朱祐樘下令頒布《問刑條例》,對《大明律》中與現實不符的狀态進行增補。從此律例并行更成為中國古代法律由明至清的一個重要特點。

  朱祐樘勤政愛民,堪稱是明朝難得一見的好皇帝,可貴的是他還是難得一見的好人。

  朱祐樘幼年失母,他的父親專寵萬貴妃(傳言他的母親紀氏還是被萬貴妃害死的),他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但是他為人善良寬容,即位後并沒有不株連萬貴妃家族。他力行節儉,隻在祭祀時用黃袍,還停用了昂貴的松江貢布。

  更難得的是,朱祐樘一生堅持一夫一妻(張皇後),他愛妻名聲甚至傳到藩國,弄得人人盡皆知。張皇後在皇帝前自稱“吾”,而不是皇後當用的謙稱“妾”。後來在皇陵中,也是他們夫妻兩人合葬,這也是絕無僅有的。

  朱祐樘還是位發明家,倫敦羅賓遜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大全》一書,列舉了人類300項偉大的發明,就把牙刷的發明權歸到朱祐樘名下。

  關于這位皇帝還有件趣事:朱祐樘曾開玩笑地讓幼小的太子朱厚照拍打張皇後,太子從命,但讓他打乳母時,朱厚照卻不肯了。張皇後吃醋趕走了乳母,結果太子哭鬧不止。

  無奈,皇帝隻好連續四次派宦官催乳母趕緊回宮,但乳母一臉傲嬌狀,說這戶人家不好伺候,甯可自盡,也不回去。張皇後趕緊把之前沒收的賞賜都送回來,朱佑樘又特旨重賞了乳母丈夫一家,這才把人請了回來。朱佑樘的寬厚與和善着實令人動容。    

   弘治十八年(1505年),北方發生大旱,朱祐樘在祈雨時染上風寒。

   五月初七,一代明君病逝,時年僅三十六歲。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被後世并列為“三代以下令主”。

  朱祐樘去世後,其十五歲的長子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為正德。

  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十六年,是明朝第十位皇帝。

  朱厚照是中國曆史上最真性情的一位皇帝,堪稱帝王中的“異類”。即位之初,朱厚照信用以劉瑾為首的時人稱之為“八黨”的八位宦官,自己則開啟大玩特玩的模式,一面興建“豹房”等娛樂設施以供自己淫樂,一面又多次“微服私訪”,尋歡作樂。朱厚照因為自己生肖屬豬,還曾一度敕令全國禁食豬肉。

  這時的劉瑾依仗着皇帝的寵信,飛揚跋扈,肆意A錢,民間甚至戲稱:京城倆皇帝,一個朱皇帝(正德皇帝),一個劉皇帝(劉瑾)。

   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為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求情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谪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照親自指揮,在皇城之内、西華門附近開始建造新豹房,随即拎包入住。依照明朝的制度,皇帝都得住在乾清宮裡,但這些祖訓規矩對他顯然沒有作用。這建立宮殿當然具有享樂功能,但朱厚照對權力的把控也是毫不含糊的,顯然這裡更是他施展皇權的第二朝廷。

  此時正在前往貴州途中的王守仁為擺脫劉瑾的追殺,僞造了跳水自盡的假象,才算逃過一劫。

  正德三年(1508年),困居龍場的王守仁的思想有了質的飛躍,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史稱“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緻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未免煩累,故提倡“緻良知”,從自己内心去尋找“理”,“天理”盡在“人心”。通過“緻良知”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都是以天下為己任。但朱子理學是面向君主,希望“得君行道”;而陽明心學則是面向群眾,是“覺民行道”。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影響極為深遠。

  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滿,複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派禦史到各地清理屯田,實際上是變相搜刮地方,這一來就極大損害了軍隊利益。在甯夏的安化王朱寘鐇趁機打起“清君側”的旗号,以讨伐劉瑾為名,起兵叛亂。但這場叛亂僅十八天就被平定了,朱寘鐇被賜死。

  平定叛亂後,都禦史楊一清與“八虎”之一張永聯手,利用獻俘之機,揭發了劉瑾的十七條大罪。朱厚照又驚又怒,下诏将劉瑾淩遲處死。

  正德九年(1514年)秋,已是名聲大噪的唐寅應甯王朱宸濠之聘來到南昌。唐寅在南昌住了半年,察覺到甯王心懷異志,機靈的唐寅于是開始裝瘋賣傻,幸運的被甯王“放還”。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升任都察院左佥都禦史,負責鎮壓贛南、閩西山區的匪亂。王陽明充分利用了人心,打壓與招撫結合,短短幾年就将贛南一帶帶匪亂基本平定,解決了大明王朝數十年的心腹之患。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不甘寂寞的朱厚照出了居庸關,來到邊防重鎮宣府(今張家口宣化區)。

  十月,蒙古王子伯顔襲擾明朝邊境。朱厚照大為興奮,早就想建立偉業的他馬上封“朱壽”(就是他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總兵官,率軍出征。皇帝自降身份又為自己稱臣的,中國曆史上隻此一位。

  此戰中,朱厚照展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他派少量部隊牽制敵軍主力部隊,然後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朱厚照不僅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戰争最終以伯顔敗退告終。

  應州之戰勝利後,朱厚照得意洋洋地加封自己為“鎮國公”,令兵部存檔,戶部發饷,可謂出盡了“風頭”。這場戰役使得明帝國北方邊境暫時安定了一段時間。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久懷異志、陰謀作亂的江西甯王朱宸濠殺死朝廷命官,率衆起兵作亂。

  王守仁當時正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準備赴福建平定叛亂。聽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王守仁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讨。王守仁用疑兵之計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朱宸濠,聲稱朝廷派出的大軍及在南贛、湖廣、兩廣的共十六萬正準備進攻甯王的老巢南昌。

  甯王被搞得暈頭轉向,按兵不動十幾天後才沿江東下。叛軍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此時王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王甯仁力排衆議,兵力直指叛軍兵力空虛的南昌,朱宸濠回兵隻得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甯王戰敗被俘,甯王叛亂曆時僅三十五天後就宣告結束。

  甯王叛亂讓身在北京,一向不安分的朱厚照興奮不已,自己終于又可以一展身手了。

  八月二十二日,威武大将軍“朱壽”再次率軍披挂南征。但大軍剛到達涿州(一說良鄉),朱厚照就接到王陽明的捷報——叛亂被平定了。朱厚照聞報後跌足不已。

  但人既出來了,總不能馬上回去的,定要搞些聲勢。此後八個月,朱厚照在南方遊遊逛逛折騰個夠才緩緩而歸,途中居然又突發奇想:要把甯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衆臣聞之無不目瞪口呆,險些吐出老血。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在回程路上,玩興大發的朱厚照在清江浦(江蘇淮安市)駕小船捕魚玩耍時不慎落水,患上了肺炎。

  同年,奉國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出使明朝要求通商的佛朗機(葡萄牙)藥劑師、外交使臣皮萊資同火者亞三(來自滿剌加的華人),抵達南京。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一行才回到北京。回到北京的朱厚照接見了皮萊資一行,這是中國與歐洲的第一次外交接觸。

  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因病情加重逝于豹房,時年三十一歲。朱厚照無嗣,其生母張太後與内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四月二十二日,從湖廣安陸州(今湖北省鐘祥市)出發的朱厚熜抵達北京良鄉。在這裡,圍繞着“繼統”與“繼嗣”的禮儀形式爆發了“大禮議”之争。從表面上看“大禮議”隻是禮儀形式之争,而實際上這是皇權與閣權間的鬥争。

  根據朝廷禮制,禮部尚書毛澄請朱厚熜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以皇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對其右長史袁宗臯說:“遺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内閣又請求按禮部拟定的儀式,即新皇帝由東安門進入文華殿小住。次日,由百官數次遞上勸進表,等新皇帝答應後,再選擇吉日即位。此舉又被朱厚熜拒絕。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張皇太後下令群臣妥協。朱厚熜在郊外行殿中接受勸進,從大明門入城,再拜見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幾後,中午就正式繼承帝位。

  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朱厚熜是中國史上極為奇特的一位皇帝,在位初期,他勤于政務,力革時弊,開創了中興的局面。後期,朱厚熜沉迷于道教,寵信奸臣,基本上不幹事(毛澤東:“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導緻朝政腐敗。

  朱厚熜即位後,楊廷和等朝中大臣又要求他改稱伯父明孝宗為父,伯母為母,而變其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父,生母為叔母。對于這一不近人情的主張,朱厚熜再次予以嚴詞拒絕,并以退位來表示自己的決心。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初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援朱厚熜,即所謂“繼統不繼嗣”。此舉得到朱厚熜的賞識。

  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内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甯波後因為勘合真僞之辯而引發沖突。大内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镗等明朝官兵戰死,整個浙中為之大震,這就是史稱中的“争貢之役”。

  事件發生後,給事中夏言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明朝廷接受建議,實行海禁,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此舉導緻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地位已穩固的朱厚熜同意楊廷和緻仕歸裡。

  七月,楊廷和之子楊慎被杖責罷官,谪戍雲南永昌衛。楊慎才華橫溢,那首脍炙人口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那是千古流傳的佳作,詩文如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至此,曆經三年半的纏鬥,朱厚熜終于取得了“大禮議”最後勝利。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從廣西平定叛亂的北返的王陽明病重,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内)舟中,時年五十七歲。

  臨終前,他身旁的弟子問王陽明:“先生,有何遺言?”王陽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力推改革、多有建樹的張璁因病緻仕。随着他的離開,朱厚熜逐漸喪失進取精神,日益沉迷于“修仙”了。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南京吏部尚書嚴嵩赴京朝觐,被朱厚熜賞識留在身邊,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嚴嵩馬屁功夫了得,投其所好為崇上道教的皇帝撰寫青詞,從此平步青雲。

  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朱厚熜在道士段朝用的鼓動下,決定專心修煉,讓太子來監理國事。隻有當時任太仆寺卿的楊最上疏直言勸谏,結果反被朱厚熜廷杖打死。此時的朱厚熜的昏暗混賬可見一斑。

  朱厚熜變态的不止如此,他對自己的皇後也極為冷酷,他的第一個陳皇後,隻是因為嫉妒其他的妃子,抱怨了幾句。就被他一腳踹在肚子上,導緻流産大出血,不治而亡。他的第二任皇後也被廢掉,郁郁而終。至于他的第三任皇後,因宮中失火被困,但他拒絕施救,緻其葬身火海。

  更加令人發指的是,他為求長生所制作的丹藥有兩種成分,其中一種是紅鉛,就是處女的經血混合一些藥物煉制而成的。于是,他命人給宮女服下催經的藥物,但是這種藥物對宮女的身體危害非常大,有些宮女是以發生血崩,隻能等死。為以免她們把這消息傳到外面,朱厚熜将她們殘殺,多達二百多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厚熜命宮女們清晨采集甘露兌服參汁以期延年,緻使上百名宮女病倒。

  忍無可忍的宮女們以楊金英為首,決定殺死暴君。一天夜裡,她們将一根早已打好了結的繩子套進了朱厚熜的脖子裡用力拉扯,但讓人歎息的是因打了死結,反殺不死他,她們又用钗、簪等物刺向朱厚熜。這時其中一個膽小的宮女因害怕而産生了動搖,竟向方皇後自首。方皇後趕到,将宮女們制服、并下令淩遲處死。這就是史稱的“壬寅宮變”。

  同在這一年,一個南直隸(今安徽歙縣)人來到是日本的平戶島(屬今日本長崎縣),被藩主松浦隆信奉為上賓,他就是後來的倭寇首領王直。

  王直專門從事日本——中國——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由于明朝實行海禁,王直從走私中擷取暴利成為富商巨賈。此後,王直以松浦津為基地,“業務”越做越大,并且将葡萄牙當地的火繩槍仿制一批後傳到了日本,這就是日本鐵炮的由來。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時年僅十六歲的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出任山東登州衛(今蓬萊市)指揮佥事,“一代戰神”走上了曆史舞台。

  同在這一年,葡萄牙人去日本途中經商,路經台灣,驚呼“福爾摩薩”(意為美麗的島),如今台島上的某些奴相十足的缺鈣的無脊椎動物就以此稱呼自己的家園。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正式登上中國曆史的舞台。

  同在這一年,在東歐大地上,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國家誕生。一百年後,這個侵略性的國家向東方擴張的腳步到達黑龍江流域,與中國發生碰撞。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反對朱厚熜沉迷道教,内閣首輔夏言被這位暴君殺害棄市(指斬首後不允許收屍)。夏言是明朝崇祯朝以前唯一被殺的内閣首輔。随後嚴嵩上位成為首輔,嚴嵩、嚴世蕃父子開始了權傾天下,長達二十年的專權。

  同在這一年,明朝軍隊剿滅了在甯波外海的雙嶼港一帶的走私商和海盜,王直自立為船主,以金塘島馬迹山為據點,收攏海商、海盜殘部。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兵臨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貿(為了交換得到中原的鐵鍋、布匹等),史稱庚戌之變。明勉強答應了其的要求,蒙古退兵。次年,明朝開放馬市,雙方關系趨于緩和。

  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明朝地方官員默許“私市”的暗示下,王直主動配合官府平定了陳思盼等多股燒殺掠奪的海盜。王直迅速壯大,很快便成為了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海上霸主,史稱“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

  在這一時期,明廷與王直的關系相對融洽,王直的部下甚至可以堂堂正正的在蘇州、杭州等地的大街上與百姓進行買賣。但這海盜多如牛毛,王直并沒有将海盜肅清的本事,況且他的手下一部分人更是覺得還是搶來得快,于是引導倭寇襲擊中國内地。明朝認為是王直主使和策劃了這些“入寇”事件。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明總督王忬派遣總兵俞大猷率官軍偷襲瀝港圍殲王直,但因海上忽刮大風,王直僥幸活命,敗走日本。王直在平戶自封“徽王”,還率領日本浪人多次攻打中國沿海,在江浙閩粵地區燒殺擄掠,群眾苦不堪言。明朝苦于應付倭患,後接受了胡宗憲招降王直的建議。

  同在這一年,葡萄牙人取得入居澳門的特權。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憲受命出任浙江,總督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重任。胡宗憲善待國内的王直的父母妻兒,和王直取得了聯系。

  同年,兩次會試都沒考中的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海瑞被廣東布政使司(等于現代省級最高行政長官)指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谕(中國古代的正式教師),這一年海瑞四十歲。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朝使臣蔣洲在王直的幫助下,和日本山口、豐後二國的國主源義長(即大内義長)、源義鎮(即大友宗麟)都達成了協定,日本歸還被掠人口,并備方物入貢。

  同年十月,王直率領部分人馬和貿易船隊及日本使者前往浙江,但是途中遭遇台風,蔣洲的船隻先行到達,遭到官方的懷疑,是以蔣洲遭到逮捕。王直在舟山猶豫不前,被明朝水師包圍,經胡宗憲赴定海關,向其投降。

  胡宗憲勸汪直至杭州拜谒巡按王本固,王本固竟利用招降的機會突然直接将王直抓捕并報送朝廷。王直連聲追問:“吾何罪?吾何罪?”并上《自明疏》給朱厚熜。然而明廷不予理會,并指令攻擊舟山的朝貢船隊,此後王直的舊部多次進犯福建沿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浙江同倭寇作戰的戚繼光正為官軍素質太差,戰鬥力不強,士兵屢屢潰散而苦惱。這時,胡宗憲将義烏喬亭人馮子明介紹給戚繼光。戚繼光聽馮子明說起義烏農民為保礦而勇猛戰鬥、不怕死的事迹,決心去義烏招兵。

  次年,戚繼光帶領招募到的四千新兵前往紹興進行嚴格的訓練,這就是後來所向披靡的“戚家軍”。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赫圖阿拉(今遼甯省撫順市所轄新賓縣)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努爾哈赤。

   就在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斬首于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臨刑前,王直感歎:“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果然被他言中,在他被斬首以後,衆倭寇群龍無首,沒有限制,東南沿海一帶再度陷入了嚴重的倭患之中。

  王直做為“東方商人”和“大明國的儒商”備受推崇,被日本商界視為典範,其塑像立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外。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今浙江臨海)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連續九次挫敗倭寇,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此後幾年,經戚繼光、譚綸、俞大猷、唐順之等人努力,中國南方的倭患逐漸平定。

  就在這一年,北京皇宮發生大火,永壽宮被燒毀,嚴嵩建議皇帝移居南苑重華宮,這原是景泰帝囚禁英宗之地,嚴嵩是以而失寵,徐階彈劾嚴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被沒收家産,削官還鄉,其子嚴世蕃被判斬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戶部任職的海瑞上《治安疏》,嚴厲批評嘉靖帝。嘉靖帝看到“嘉靖,家家乾淨”等勃然大怒,命左右“趣執之,無使得遁”,司禮監掌印太監黃錦說:“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嘉靖帝沉默半天,将上書留中不發數月。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明世宗朱厚熜于乾清宮去世,時年六十歲。其第三子朱載坖(jì)繼位,改元隆慶。

  這裡要提一句,朱載坖名字才是正确的,曆史上的名叫“朱載垕”的,另有其人,那就是齊東安和王。

  明穆宗朱載坖(1566-1572年)在位六年,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朱載坖在位時間期間,任用賢能,興利除弊,為國家再次走向興盛做了準備。朱載坖的執政時間雖不長,但還是頗有些作為的,相較他混蛋的老子,他堪稱明君。

  隆慶元年(1567),朱載坖宣布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加強了與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此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币,到明亡時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生産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白銀的注入也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隐患:因為中國不是白銀主要産地。白銀過量流入緻使物貴銀賤(通貨膨脹);白銀流入不足的時,又會導緻迅速跌入通貨緊縮。後來崇祯時期的白銀進口急劇減少,導緻兩個災難性後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銀的納稅負擔驟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前者引發農民暴動,後者削弱了政府采取軍事行動的财力,這是導緻明朝在内憂外患中滅亡誘因之一。 

   随着朱載坖下令開關後,海外貿易的壁壘被打破,倭寇活動逐漸趨于消亡。在此情況下,朱載坖調戚繼光總管京城門戶防衛與東北邊防,又升任李成梁為遼東總兵,積極防禦東北邊患。

  李成梁的祖上在唐末之亂時入北韓半島,高祖李英從北韓半島遷居到鐵嶺,任鐵嶺衛指揮佥事。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年,抵禦蒙古,遏制女真,多有建樹。

  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緻仕。

  隆慶三年(1569年),高拱成為首輔。高拱為人恃才傲物,開始清算徐階。耿直的海瑞被高拱派去整治徐階,海瑞号稱“海閻王”,剛正無私,硬是将徐階的兒子充了軍。徐階叫苦不疊,花三萬兩銀子向張居正求救。高拱得到了消息,又将張居正怼得魂不附體。兩人自此交惡。

  隆慶四年(1570年),蒙古人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家庭糾紛一怒之下攜妻大成比吉等十餘人于敗虎堡(山西平魯縣境内)降明。

  關于這段史實,記叙沖突:一說是,俺答汗奪愛娶了把漢那吉的意中人鐘金(三娘子);一說是,鐘金本來已許給了襖兒都司部(鄂爾多斯),俺答汗為了平息人家的怒火,就把孫子所聘的小妾賠給了人愛。總之,這個偶發的“桃色事件”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明蒙“隆慶和議”繼而“俺答封貢”的轉折點。

  把漢那吉降明後,俺答舉全鞑靼之兵到明朝邊界要人,時任宣府大同總督王崇古堅守不出。在内閣大學士高拱和張居正的策劃與安排下,明朝派出使者與俺答談判,要求用把漢那吉交換了背叛明朝投奔鞑靼十餘年的漢奸趙全。

  這年十二月,俺答汗以逃入自己領地的白蓮教教首趙全等人換回了把漢那吉。朱載坖親臨午門門樓進行受俘禮,當天就将趙全施以“磔刑”(即“千刀萬剮”),其首級被送到明朝九邊示衆。

  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俺答汗達成了封貢及互市,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史稱隆慶和議及俺答封貢。

  由此,明蒙之間結束了長達二百多年的戰事,雙方再無大的沖突,開始了七十多年的和平。而影響更加深遠、持久的人口大遷徙“走西口”,也從此拉開了序幕。在中國曆史上,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是中國五股大的移民浪潮。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朱載坖死于縱欲過度,時年三十六歲。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