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情書》是什麼時候?
——高一。
《情書》感動你的原因?
——純真而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情。
哪一幕或是哪一段情節令你最無法忘懷?
——藤井樹在圖書館中尋找借書卡上的名字那一段,因為我也做過同樣的事情。
如果能與片中人物對話,你會選誰?想說些什麼呢?
——向渡邊博子說:“沒有說出口的,才是最美的感情。”
一封寄往天國的情書、開啟了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情書》之是以好看,因為它講偶然、巧合、初戀、和錯過。
它像是易碎的玻璃,晶瑩剔透,折射出漂亮的光線。
但同時,卻又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而所謂的超經典,來自于它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淘汰。
不管是中年人重返影院,還是曾經的文青向經典緻敬。
《情書》雖然沒有現在純愛電影的曲折或奇幻,或是像童話故事讓觀衆仿佛成為電影的公主。
但是暗戀、同名同姓、失去、遺忘、青春、思念。
種種被電影包裹的愛戀,反而是現在的愛情電影達不到的境界。
時隔20餘年,這是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看《情書》。
物是人非,是我最大的感受。
盡管沒有老淚縱橫,盡管中山美穗和酒井美紀也都老了。
但還是有種情懷,就像《挪威的森林》裡的木月一樣,永遠封存在了18歲的年紀。
若真要說有什麼關聯,大抵是那逆光的青綠色時代,跋涉過一整條光年的隧道,被光所意味的時間本身給削薄,而終于永恒地傾斜遠去了。
彩雲易散琉璃脆,水仙已乘鯉魚去。
……
我還記得我看《情書》的那個暑假,是和她前往旅途的綠皮火車上。
老舊的魚肚白線的複興号列車,車廂裡鐵鏽與金屬的氣味,藍色絨布坐椅的觸感,那絨布滑過指紋摸起來有一種豎立的感覺。
還有那車廂軌道搖晃時,整個身體都擰得出水來的哀傷,有時幾乎讓我想哭。
是在告别一段情感?還是告别一種關于抒情的顔色?
我天真地以為第二遍看《情書》會給我這些答案。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東坡千百年前,給亡妻的悼亡詞,無法忘懷。
即使曆經十載,悲哀依然存在,未能沖淡。
遺憾之是以令人抱憾,往往是因為超越了時間、空間的概念。
岩井俊二一封抒情的《情書》,亦是如此。
在《情書》 之中,每個角色都在追尋一段不再複回的愛。
戲如人生,人生有很多種愛。《情書》說愛,是一種無法得到的愛……
《情書》的愛,不像偶像劇中從壁咚、卷袖口、摸頭殺等讓女主角小鹿亂跳的戲碼。
而是一段若有似無的愛戀,帶出青春毫無雜質的色彩。
有一種浪漫,也并不是男主角在大街上狂奔,對着喜歡的女生說“我喜歡你”。
而是以最幼稚、耍帥的方式,将喜歡藏在有可能被發現的背面。
雖然同樣是多角戀,但是《情書》的作法更為内斂,甚至等同于純愛。
岩井俊二曾表示:
一般人以為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兩者互無關系。但是在某個時機,回憶起過去的事情,會發現過去與現在的連帶關系,反過來影響了現在的自己。
是以《情書》傾盡了岩井俊二超凡的功力。
如果是換做别的導演來拍,這種言情的偶像題材,可能會變成很空洞狗血的爛片。
但岩井俊二就是有辦法讓觀衆接受女主角寫信給死去未婚夫,以及男女同名同姓的這種芭樂情節,進而還能提煉出動人的淚目力道。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渡邊博子躺在雪地上,摒住呼吸,有如死去一般。
數秒之後她才猛吐一口氣開始呼吸,然後起身拍拍身上的雪,往山下走去。
這種對死亡,對死去之人的迷戀與追憶,占據了電影大半的份量。
唯美雪景,無數雪花場景冰封而成的電影,象征了停滞、封存。
迷霧的格調、傾斜的畫面、取景、光暗以及場面排程的配合。
讓觀衆看到一個充滿光芒而又帶灰暗的沖突人間。
那鏡頭裡的觀景窗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小樽市上整條斜坡的積雪,女藤井樹與博子擦肩而過的街景。
在一個停煞的瞬間裡,很快地被晨間上班的人潮所淹沒。
電影熒幕裡的藤井伸長了脖子,在人群裡探找聲音的來源。
而渡邊博子看到了那長相與自己貌似的女子。
她們之間,隔着一整條馬路的人群,那會是時間謎題的一種暗示嗎?
抑或者是年輕的柏原崇在圖書室裡靠窗的側臉,被逆光的晃亮給滌蕩開來。
如果這部片的呈現的季節是在夏天,那麼,《情書》肯定讓人無法投入那道寂寞的戀愛光影。
就是因為在冬天,在雪國,體溫格外需要另一個人的擁抱。
岩井俊二拍出了屬于寒冷氣溫才得以純粹的愛情。
冷,讓一個人寂寞,也讓一個人更理性地思考愛情。
是以北海道小樽在這部片底下變成了一個戀愛城市。
這次重看讓我記憶深刻的兩個畫面:
其一是女藤井樹從圖書館的櫃台擡頭一瞧,望見男藤井樹站在窗邊看書。
突然一陣風吹起了窗簾,就在窗簾的擺動中男藤井樹的身影突然消失不見。
鏡頭切到女藤井樹的眼神,然後再切回去時,男藤井樹又再度出現在她身後。
這段超現實畫面暗示了女藤井樹萌生的情意,卻也同時預言了男藤井樹未來的死亡。
另一段則是在電影尾聲,回憶男、女藤井樹的最後一次見面。
男藤井樹拿着《追憶似水年華》來找女藤井樹。
她見着他笨拙的表情,突然笑了起來,那好像是女孩突然變成女人的笑容。
這美好而奇妙的一刻,卻是兩人最後的道别。
也是留在藤井樹腦海中關于初戀的最後畫面。
這個故事中的角色,都在追尋着他們得不到的愛情。
《情書》乍看是一部愛情電影,其中心卻環繞在“回憶”上。
不管是爺爺對老房子的固執、女藤井樹對醫院和學校的回憶、博子走不出男藤井樹死去的回憶……
都讓愛情之于青春多了一份溫暖的感覺。
這不隻是拍給女性觀衆,環視影院,觀看《情書》的男性絕不隻是為了看中山美穗。
“每個人從臉上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個性。基本上在選角的時候,我會去尋找跟角色特質相像的,而不是去找一個人來演角色,那樣不會自然。”
《情書》找來新人演員帶出高中時期的青澀,顔值或許也是考量之一。
而中山美穗和豐川悅司則是在當時知名度極高的演技派。
20年前的選角,放到現在來看依舊是不二之選。
岩田剛典、福士蒼汰、山崎賢人、桐谷美玲、有村架純、土屋太鳳都是如此。
當年這部片捧紅了柏原崇。
那幕在圖書館窗戶旁,風輕舞飛揚地撫過窗簾,透光的布簾在柏原崇臉上飄動着光影,那幕場景幾乎讓少女癡狂。
片中中山美穗刻意演了兩個相同模樣的角色。
片尾讓兩人相遇的戲碼拍得極其宿命感。
愛情走遍大江南北,最終眷戀的身影卻幾乎雷同。
《情書》裡有着太多人相似的經曆與說不出口的愛戀。
那些專屬于男孩們對心儀女孩的惡作劇,害怕同學取笑互相喜歡的起哄片刻,但内心渴望着與對方獨處的時分。
片尾那段轉腳踏車踏闆的燈光互看考卷的天黑時分,不就是兩個藤井樹的最浪漫吉光片羽嗎!
于是,跟随着那已經逝去的筱田升的攝影機之眼。
多年以後重看《情書》,便有了一種哀矜的顔色。
影片裡有一個從未存在的角色——男藤井樹。
男藤井樹登山意外身亡,三周年的忌日,唯獨渡邊博子,他的夫妻,仍舊還念念不忘。
當全世界都告訴博子,要放手要有新開始,博子反其道而行,寄出一封至情人舊居的信。
展開了,屬于自己唯一面對、治療的旅途。
“藤井樹,你最近好嗎?”
同名同姓的女生收信,一筆一劃,從未謀面,文句編織浪漫交流。
博子最初想像,天國的情人回信,得知真相,男友攜她到小樽故居,嘗試讓她看見其人,面對現實。
“有緣無份”是《情書》反複強調的主題。
身影交錯,博子和藤井樹兩次擦身而過;
藤井樹騎單車,博子叫喚,淹沒在人群之中,唯美浪漫的回首,象征了兩人不斷憶記昔日。
博子在藤井樹家門前,寫下解釋,投遞,說明自己因何寫信,又為什麼到訪。
偏偏,删去藤井樹逝世的真相,内心一再否認事實。
不存在的位址,不存在的人,仿似展開未來的束縛。
男藤井樹和女藤井樹,同名同姓,三年級同班同學。
博子和女藤井樹,樣貌相似,像分靈體的二重身。
名字、樣貌構成張力,藤井樹重述學校故事。
就像,博子透過她,再次接觸青澀的情人一樣。
另一邊,女藤井樹有自己的人生,其父早亡。
永無休止的感冒,連系父親因肺炎而死。
每一聲咳嗽,都代表了她,亦是對以往跟父親相處時光的無法忘卻。
勸她小心身體,強迫她到醫院看病,都沒有任何效用。
她們進入過去的回憶,中學同名同姓的尴尬。
藤井樹被同學玩弄,戲耍兩人,形成隔膜,幾乎都是很不好的回憶。
明燈打亮,聚焦兩人的特寫。
暗戀情愫,觀衆都感受到,男生對女孩欲言又止之愛戀。
圖書館的相處,寫上無數藤井樹的借書卡。
不難想像,博子的愛情故事,也一樣浪漫。
博子和秋葉茂,博子與死去的藤井樹,少年藤井樹對藤井樹的暗戀,多重情愛關系。
過去愈是動人,如今愈是迫切,真摯地痛苦,因而動人。
她們沒有血緣關系,卻因為一個男孩子,将兩人的命運緊密地包在一起。
她們像是愛情的兩面,一個深愛着她、一個深愛着他。
她們都錯過了,但是,她們也同時擁有了一切。
一個短暫擁有着深愛的人,終于可以走出對亡人的思念;
一個無法忘懷父親過世陰影的人,透過書信往返,發現學生時代錯過的愛情。
這樣純真美好,而有了活着的勇氣與力量。
女藤井樹經由舊校老師,得知藤井樹逝世真相。
死訊之震撼,穿透封存父死的冰塊,她不久感冒惡化倒地。
鏡頭一轉,博子和情人登山,坦承過去美好。
日出之時,博子遙望藤井樹身亡的山頭,高叫:你好嗎?我很好。
“我很好。你好嗎?”藤井樹在病床昏睡中一樣呼喚着相同詞語。
是對藤井樹,也是對父親。
原來,過去不隻是束縛,乃是和現在、未來互動。
回憶昔日,重新叙述,像鎖鍊般影響當下。
曠野雪山的回音,我們很好,也都希望彼此更好。
博子把信件寄回,這一切的回憶,終究不是她的。
藤井樹不再感冒,學會接受與放下。
才發現最後一次會面時,少年托她還《追憶似水年華》。
借書卡背後,是一筆一劃的深情,描繪出女孩的肖像。
幾乎都是很不好的回憶,但卻是最美的青春印記。
藤井樹暗戀的故事,揪心唯美,又多麼幸福。
最後沒寄出的信,皆因這是恍若初見,這是屬于自己的私密情書。
電影裡有一幕,是秋葉茂與博子來到了藤井樹中學時代的家。
那其實是一個早已消失的房子,因為那房子早已在一次政府的開道計劃下變成了國道。
電影熒幕裡的秋葉茂對着空無的道路模拟出一扇門,一道牆壁。
輕聲且不乏促狹地說:打擾了。
當博子來到了藤井死去的那座山谷。
在山間小屋的夜晚,與故友談起了藤井生前的回憶。
她哭着說:他死了我還去墓前煩他,請他給我再多一點。
再多一點回憶,再多一點我所不知道的他,再多一點我所遺漏的時間……
如同那明知沒有回音,卻仍要朝向山谷處投遞的一句:“你好嗎?我很好。”
藤井樹在圖書館所借的最後一本書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藤井山難時所唱的最後一首歌是松田聖子的《青色珊瑚礁》。
書中的一句話“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也成了《情書》之于回憶和青春最大的注解。
啊,我的愛已南風而去,我乘着藍色的風奔向珊瑚礁。每當和你再次相見,就會忘記一切。
明明不喜歡松田聖子的藤井樹,卻在死前哼着這首歌。
雖然是一首輕快的歌曲,但是歌詞卻像是藤井樹的心境——對于未婚妻博子的愛。
即便未婚妻長得像初戀情人,但是對藤井樹來說,外表隻是一見鐘情的愛情開端罷了。
《情書》各個角色走到最後,都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青春回憶的美好撫平了各人的傷痛,一路走來縱使遺憾與不甘。
舊日的記憶不用刻意去放下,離去的人亦不用刻意放手。
人生、回憶與愛情,隻需為自己留下一絲甜蜜。
那份舊日甜蜜的愛自會超越時間與空間,成為人生前進的動力。
“回憶逝去的青春”成了本片的代名詞。
但是對于現在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仍在青春當中。
純愛電影似乎默默和漫畫、小說真人化電影畫上等号。
當年的酒井美紀、柏原崇早已淡出熒幕。
豐川悅司、中山美穗也到了後輩尊敬愛戴的年紀。
即便純愛電影在日本至今屹立不搖,也是新生代演員展現人氣的機會。
而20年前的純愛也和現代大相徑庭,年輕人的愛情觀也有所改變。
但也因為如此,比起中年人回憶青春歲月,《情書》才是現在的年輕人必看的作品。
不單單隻是因為經典,而是《情書》之于現代純愛電影所告訴年輕人的事。
寫到這裡,不太知道該怎麼收尾,索性就此打住吧。
看着20年前的兩位藤井樹故事,看到最後一幕借書卡上的畫像,我們的少男少女戀愛夢全回來了。
——END——
感謝本文特約作者/Mrs.Lee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