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陝西,是秦人登上曆史舞台并最終統一中國的主要活動區域,自春秋早期至秦朝建立的450餘年間,相繼建都于平陽、雍城、泾陽、栎陽和鹹陽。而關中東部、陝北的一部和陝南,則曾是晉、楚、巴、蜀等國的轄地。目前,全省已發現遺存860餘處,其中關中地區最多,約占50%,關中西部的寶雞地區又幾占一半;陝北次之,約占42%;陝南最少,僅占8%。這些遺存主要包括城邑、宮殿、長城、水利、交通等遺址(約占69%)、各類墓葬(約占24%),以及窖藏和文物出土點。20世紀3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的考古發掘及調查主要集中在關中,重要者有寶雞鬥雞台等地的一大批東周墓葬、秦雍城遺址及陵區、栎陽故城、秦鹹陽城遺址及芷陽陵區、鄭國渠渠首遺址等,在都城建制、長城、水利、宗廟和陵寝制度的研究以及建立墓葬序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收獲。
這一時期的城址,除秦都城外,還發現了芷陽、夏陽、陰晉、甯秦、頻陽、好畤、商邑、高奴等一批故城。秦都雍城是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前383年)近300年間秦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平面近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夯築城垣殘高1~7.9米,最寬達15米,已發現3座門址及城外的人工護壕。在城内,發掘或鑽探了可能是“雍太寝”、“雍高寝”和“雍受寝”所在的三大宮殿區和秦宗廟、朝寝建築遺址,以及呈方格狀布局的8條幹道。在城郊,還發現了“蕲年宮”、“橐泉宮”、“年宮”、“來
宮”等遺址和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以及族墓地。秦都鹹陽現存面積約20平方公裡。在宮城内,已發現宮殿基址1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号宮殿基址,其中的兩座,出土了大量壁畫殘塊。在宮城西部和西南部,還發現了鑄鐵、冶銅和制陶等作坊遺址,發掘出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都城以外的城址發掘的極少,其邊長多在1公裡以内,遺物常見瓦、瓦當和陶器,部分城址還發現了銅器、鐵器、貨币和含有城邑名稱的陶文等。
戰國是各國修造長城的高潮時期。目前,境内已确認的戰國長城有關中東部的秦“塹洛”長城、魏長城和陝北的秦昭王長城。位于關中澄城、合陽和陝北富縣的兩段戰國長城,其性質尚待進一步研究。建于戰國末年的鄭國渠,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引水灌溉工程,其渠首遺存的夯築攔河大壩,也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攔河大壩。始通于戰國的故道和武關道的走向已基本清楚,沿線也發現不少這一時期及後代的遺存。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陵墓考古,收獲最大的當屬雍城陵區和芷陽陵區的發現。雍城陵區總面積約36平方公裡,其西、南、北側均辟有隍壕。已探出陵園14座,以及平面分别為“豐”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長方形、刀把形和圓形的大墓49座。每座陵園均坐西面東,微偏向東南,周圍也環以隍壕。其内墓葬的排列都以右為上,“中”字形大墓作為主墓居右,墓上多發現有建築遺迹和遺物;“甲”字形、刀把形祔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長方形或“凸”字形墓可能是車馬殉葬坑,排列在主墓的右前方。經發掘的春秋中、晚期之交的秦景公墓為“中”字形積炭墓,墓室長約60米,寬38米餘,深24米。重椁重棺,共殉葬186人,是中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且有“黃腸題湊”的先秦墓。芷陽陵區已發現陵園4座,包括“亞”字形和“中”字形墓各2座、“甲”字形墓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區4處、地面建築遺迹7處,個别陵園也發現了隍壕設施。這兩個陵區與其前、後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西垂墓地和秦始皇陵,共同構成了完整而一脈相承的秦國陵寝體系。
迄今,陝西已發掘春秋戰國小型墓1000多座,主要地點有關中的寶雞鬥雞台、福臨堡、陽平、茹家莊、西高泉,長安客省莊、西安半坡、大荔朝邑、戶縣宋村,鳳翔八旗屯、高莊、西村、鄧家崖,鹹陽黃家溝、任家嘴,長武上孟村、銅川棗廟、藍田洩湖、隴縣邊家莊,以及陝北的清澗李家崖和陝南的紫陽白馬石等。以時代延續最長、數量較多的雍城秦墓(共174座墓、7座車馬坑)的發掘資料來看,關中秦墓一般分為豎穴土坑墓與土洞墓兩類和春秋早、中、晚與戰國早、中、晚六期。春秋時期均為豎穴土坑墓,早期的墓圹較窄,中期出現了較寬的墓圹。戰國中期出現了墓室與墓道呈“平行式”(偏洞式)、“垂直式”和“直線式”三種形式的土洞墓,戰國晚期則以“直線式”土洞墓為主要形式。墓向朝西或稍偏北,葬式以屈肢為主,也有部分直肢葬。春秋和戰國早期的墓存有殉奴。随葬品種類繁多,有銅,陶、金、玉、石、鐵、骨、蚌、料器等。新出現的器類,戰國早期有陶囷、牛車,戰國晚期有銅鍪、陶竈、缶、繭形壺等。
發掘資料顯示,西安、鹹陽、大荔、銅川等地的秦墓一般時代較晚,延續時間也較短,與雍城的秦墓存在着一定的時空差别,其中的一些,可能還有文化上的差異。如銅川秦墓所出的陶雙耳釜、雙耳罐,應與北方文化有關;所出陶三足甕則與以呂梁山為中心的山西、内蒙古、陝北一帶的古文化有某種聯系。近年清理的寶雞益門堡春秋晚期秦墓,出土有嵌綠松石的金柄鐵劍、金環首鐵刀、鋼刀及金、玉、銅器等200餘件。一部分造型精美、紋飾華麗、工藝水準極高,其中鐵器達20餘件,金器總量約3000克,極為罕見。
陝西境内的晉、楚和巴蜀墓發現較少。在陝北,清澗李家崖東周墓的早期,可能為含有晉文化影響的狄人遺存;晚期則與三晉墓的特點更為相似,是魏國在戰國早期治有上郡的證據。其南的洛川、宜川和吳堡,也發現了春秋時期晉文化的鬲棺葬和戰國時期的魏國貨币。在安塞、志丹、吳旗、延川、子洲等地,還發現了一些戰國時期的胡人墓葬或文物出土點,其遺物以鹿、虎、羊、驢、蜥蜴等造型的銅飾品、帶鈎、構件等最具特征。陝南紫陽白馬石的一批小型豎穴土坑墓,則屬戰國中期偏早階段的巴蜀遺存,所出銅戈上的10個文字,至今尚未能識讀。
春秋戰國的窖藏和文物出土點,全省已發現50餘處。寶雞楊家溝銅器窖藏,出土秦武公所鑄的有銘镈、鐘8件,最大者通高75厘米,其中秦公鐘是公認的春秋早期秦國的标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