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中夏與蘇兆征:相得益彰的中共工運“雙驕”

作者:南方都市報

說到中國現代勞工運動的曆史,特别是國内外省港總罷工的曆史,中國共産黨曆史上兩位勞工運動領袖鄧忠夏、蘇兆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事實上,正是在鄧小平、蘇的策劃、發起、組織和上司下,勞工運動的風波才能在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而兩位親密無間、各具長處、相輔相成的合作也成為一個革命性的故事。

鄧中夏與蘇兆征:相得益彰的中共工運“雙驕”

鄧忠霞,1894-1933)給勞工講話

鄧忠霞1894年出生于湖南省宜湴縣,十幾歲時是名牌人才,23歲時随父親進入北京,考入北京大學國文門(文學系),成為李大昭的學生,在李大昭的指導下,在十月革命的鼓勵下, 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加入共産黨的早期組織,是最早的共産黨員之一。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而且非常重視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一方面為指導和總結中國勞工運動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他也親自參加了革命實踐。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曾慶流教授将鄧忠夏的革命作風描述為"看着飛鴻,手裡揮舞着五根弦,俯身自如"。

鄧中夏與蘇兆征:相得益彰的中共工運“雙驕”

蘇昭政(1885-1929)的明信片肖像。

蘇兆正和鄧忠霞早年的經曆完全不同,他出生在廣東省象山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歲被迫離開家鄉去香港,在外輪船上當海員,辛勤的勞動讓他同時親身體驗了低級勞動者的辛苦勞動, 而且在航運方面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他憑借國際勞工運動在航海生涯中所激發的熱情和勇氣,以及在多次罷工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逐漸成為全港著名的勞工領袖。

這兩個人,一個是革命知識分子,另一個是腳踏實地的勞工代表,雖然他們的經曆和氣質大相徑庭,但與廣東南方的勞工運動緊密相連,産生了互補的成果。在各省港總罷工期間,鄧忠夏通過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了"省港罷工勞工代表大會"制度,成功地團結了數以萬計的勞工,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嚴格的整體;通過勞工代表大會,"省港罷工委員會"當選為最高執行機構;在罷工委員會下,有官員局,分為七個部門,負責文書工作,宣傳,接待,公共事務,運輸,通信和娛樂;并成立了财政委員會、糾察、考試和審判室、報關和拍賣局、法制局和審計局、道路建設委員會、勞工醫院、宣傳學校等(勞工道路特别,1925年7月17日)。另一方面,蘇兆正依靠他與香港、廣州勞工的本土關系,成功地實施了這種組織嚴密、機制健全、能效的制度,妥善有序地安置了數以萬計的勞工,使全港罷工勞工能夠以堅不可摧的姿态站在反帝鬥争的前列。

"省和香港的罷工委員會不是一個公權力機構,但在某些方面可以說,它更像是一個'政府',而不是國民政府。這有力地說明,社會管理和國家的管理不是資産階級或其他剝削階級的專屬專利。在評價鄧小平和蘇在省港罷工期間對工作的貢獻時,曾慶流教授指出:"鄧忠夏蘇昭政等人的突出特點在于,他們在勞工自治中運用先進的組織原則群組織制度,使勞工階級在管理自己的同時進行'奪取政權'。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結果,它們也相輔相成,在勞工運動的風暴中翺翔的一對鷹而脫穎而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