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教父哲學六:奧古斯丁1
奧古斯丁(354-430)是教父哲學大師。出生于北非的塔加特,母親是基督徒,父親是異教徒。根據當地習俗,奧古斯丁沒有受洗。從七歲開始,他開始接受系統的教育。17歲時,他前往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和哲學,并崇拜西塞羅。後來加入了摩尼宗教,并深入研究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哲學。他最終在386年皈依了基督教。
奧古斯丁十幾歲時就放蕩不羁,但在皈依基督教後,他閉門造車,被基督教譽為浪子回頭的典範。在42歲時被提升為北非河馬主教之前,他曾擔任教師和牧師。他的後半生緻力于傳教事業,為基督教建立汗馬信用。他成功地運用了柏拉圖的哲學,讨論了各種神學和哲學問題,闡述了基督教的世界觀,将教父的思想推向了頂峰,并為教會建立了完整的宗教哲學理論體系。他所論證的基督教基本原則在中世紀被教會視為"真理的支柱",奧古斯丁本人被教會稱為"偉大的教父"、"傑出的主人"、"上帝的聖人"等等。
奧古斯丁一生中寫過很多書,《忏悔錄》和《上帝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還有《花園學派》、《獨白》、《關于自由意志》、《論真宗教》、《論三位一體》、《教義手冊》、《講道集》等。
1. 信仰和了解
像幾乎所有神學家一樣,奧古斯丁首先面對的是哲學與神學、了解與信仰之間的關系。面對動蕩時期提出的問題,奧古斯丁大膽地肯定了哲學,并系統地用它來為基督教的公義辯護。他以神為核心,以信仰為前提,以聖經為基礎,試圖從哲學上解釋各種問題。他宣稱,真正的哲學隻能與真正的宗教同在,隻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學。奧古斯丁斷言"真正的哲學家是上帝的愛"。(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第8卷,第1節)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哲學側重于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靈魂的,一個是關于波斯牟尼在公元3世紀創立的宗教,它提倡善惡的二進制論,光明和黑暗是善惡的起源,邪惡有其客觀原因, 沒有人對此負責。光明王國與黑暗王國相對,善良的人死後可以快樂,而惡人必須下地獄。這是關于上帝的。(奧古斯丁:按順序,第2卷,第18章,第47節)他的哲學建立在"了解你自己,認識你(上帝)"(奧古斯丁:獨白第1卷,第2章,第7節)的基礎上。
在為了解與信仰的關系辯護時,奧古斯丁首先從自我意識的角度駁斥了流行的懷疑論觀點,即人類思維的存在。在他的獨白中,他問自己:"你知道你在想什麼嗎?我知道。那麼,你的思想是真的嗎?真。(奧古斯丁:獨白,第2卷,第1章,第1節)他相信一個人可以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自己思想的确定性。有沒有人懷疑他生活在記憶中,生活在認識中,在思想中,在認知中,在判斷中?......當他懷疑時,他知道他不知道任何可靠的事情;當他懷疑時,他知道如果沒有根據,他就不能同意;雖然人們仍然可以懷疑他的意圖,但他不能懷疑懷疑本身。(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第10卷,第10節)
奧古斯丁進一步使用人類思維來證明思維的确定性,通過可能的錯誤。"如果我錯了,那麼我就存在,因為不存在的東西顯然沒有錯,"他說。(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1卷,第26節)他認為,人應該在内心深處尋求真理,而不是向外看,轉移到自己身上。真理活在你的心裡。(奧古斯丁:論真正的宗教,第39卷,第72節)但真理不是一個人的知識或思想的結果。情感體驗是無法了解的真相,因為人們覺得是"變化",是"很多"。但真理不是理性的創造,理性不是真理的創造,而是真理的發現。理性,無論它堅持什麼,都不能歸因于它自己。人類的理性隻能靠"超自然之光"的照射,了解自己心中長期存在的抽象概念,内心深處的結果不是心靈的靈,而是引導神的精神。當我進入我的心時,我用了我靈魂的眼睛......看看我靈魂之眼之上和思想之上的永恒之光。這種光不是肉眼可見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種更強,發出更清晰光的光。......這光在我的腦海裡,也不像漂浮在水中的油,天空結束了。誰知道真理,也就是誰知道光,誰知道光,也知道永恆。(奧古斯丁:忏悔錄,第7卷,第10節)這個永恒或真理要麼是别的什麼,要麼是神。上帝是一個神秘的屬靈實體,不能被否認,承認或表達給上帝。我們的思想和所有類别都不适用于上帝。上帝是偉大和無量的,善良的和有品質的,存在和自由的空間,永恒的和永恒的。一句話,上帝超越了任何範圍。意識在這裡已經失去了效力。人們應該滿足于對上帝的存在和行為的信心。
奧古斯丁宣稱,信仰是絕對可靠的,信仰是一種自然而必要的思想活動。是以,"如果你不明白,信心會讓你明白。先有信心,後了解。奧古斯丁将信仰描述為了解一切的先決條件、方法和方式。信心是了解的方式,理性是對信心的獎賞。(奧古斯丁:布道,第118卷,第1節;第126卷,第1節,第43卷,第7節)他甚至強調,"是以我不認為這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信仰。需要理性來證明信心,奧古斯丁最終提出了"信心了解"的原則(奧古斯丁:約翰福音筆記29章,第7章,第6節;講道,第118卷,第1節)。這個原則後來成為教父哲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2. 上帝和三位一體
奧古斯丁相信,雖然我們無法認識上帝,但我們可以證明它的存在。為此,奧古斯丁用目的論、心理學、倫理學等方法進行論證。但真正反映他自己特點的最常用方法是形而上學思維。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奧古斯丁認為物質世界雖然美妙而美妙,但卻是善變的,在這裡不可能找到上帝。要找到上帝,你應該在物質世界之外。在不完美了解完美,在相對了解絕對,在了解超越的體驗中。為此,奧古斯丁從自己的物質世界回到自己的物質世界,從身體回到靈魂,一步一步,實作判斷,最後實作理性,"找理性讓能毫不猶豫地肯定同樣比變數更好,是靠着那種燦爛的光芒......,最後在驚心動魄的一瞥中, 你可以看到'身體的存在'。直到那時,我才明白了"你(指上帝——引言)形而上學的神性,我怎樣才能通過我所創造的東西來識别洞見",但是我無法直視,不能不回到原來的狀态,隻是為了保留對愛情的渴望情緒。(奧古斯丁:忏悔,第7卷,第17節)
這種對上帝的了解隻能是一種神秘的直覺,是由"突然進入真正的慧","一瞬間的接觸超越普世的,永恒的智慧"。(奧古斯丁:忏悔,第9卷,第10節)這與Berrodin的"Relief"相同。關于三位一體的問題,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聖父,父的兒子,以及聖靈,這是父的父和子。(奧古斯丁:《學說手冊》,第9卷,第17節,第1段)
奧古斯丁按順序排列了聖父、兒子和聖靈的順序,奧古斯丁終于清除了不完整的尾巴。在他看來,神的實體存在于聖父、聖子和聖靈的三個"位"中,但在每一個"位"中,神是一個完整的存在,就像人的生命是由存在、了解和意志組成的一樣。奧古斯丁認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思考人将有助于了解"三位一體"。但他補充說:"即使有人在其中能找到一些東西,可以表達,也不能想到自己超越所有不變的本體。(奧古斯丁:忏悔錄,第13卷,第11節)簡而言之,上帝隻能相信,而不能知道。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