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六:奥古斯丁1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六:奥古斯丁1

基督教教父哲学六:奥古斯丁1

  

奥古斯丁(354-430)是教父哲学大师。出生于北非的塔加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是异教徒。根据当地习俗,奥古斯丁没有受洗。从七岁开始,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岁时,他前往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并崇拜西塞罗。后来加入了摩尼宗教,并深入研究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最终在386年皈依了基督教。

奥古斯丁十几岁时就放荡不羁,但在皈依基督教后,他闭门造车,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在42岁时被提升为北非河马主教之前,他曾担任教师和牧师。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建立汗马信用。他成功地运用了柏拉图的哲学,讨论了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了基督教的世界观,将教父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并为教会建立了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基本原则在中世纪被教会视为"真理的支柱",奥古斯丁本人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主人"、"上帝的圣人"等等。

奥古斯丁一生中写过很多书,《忏悔录》和《上帝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花园学派》、《独白》、《关于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讲道集》等。

1. 信仰和理解

像几乎所有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对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面对动荡时期提出的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了哲学,并系统地用它来为基督教的公义辩护。他以神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圣经为基础,试图从哲学上解释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与真正的宗教同在,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是上帝的爱"。(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8卷,第1节)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哲学侧重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灵魂的,一个是关于波斯牟尼在公元3世纪创立的宗教,它提倡善恶的二元论,光明和黑暗是善恶的起源,邪恶有其客观原因, 没有人对此负责。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相对,善良的人死后可以快乐,而恶人必须下地狱。这是关于上帝的。(奥古斯丁:按顺序,第2卷,第18章,第47节)他的哲学建立在"了解你自己,认识你(上帝)"(奥古斯丁:独白第1卷,第2章,第7节)的基础上。

在为理解与信仰的关系辩护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的角度驳斥了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即人类思维的存在。在他的独白中,他问自己:"你知道你在想什么吗?我知道。那么,你的思想是真的吗?真。(奥古斯丁:独白,第2卷,第1章,第1节)他相信一个人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自己思想的确定性。有没有人怀疑他生活在记忆中,生活在认识中,在思想中,在认知中,在判断中?......当他怀疑时,他知道他不知道任何可靠的事情;当他怀疑时,他知道如果没有根据,他就不能同意;虽然人们仍然可以怀疑他的意图,但他不能怀疑怀疑本身。(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第10卷,第10节)

奥古斯丁进一步使用人类思维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通过可能的错误。"如果我错了,那么我就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没有错,"他说。(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1卷,第26节)他认为,人应该在内心深处寻求真理,而不是向外看,转移到自己身上。真理活在你的心里。(奥古斯丁:论真正的宗教,第39卷,第72节)但真理不是一个人的知识或思想的结果。情感体验是无法理解的真相,因为人们觉得是"变化",是"很多"。但真理不是理性的创造,理性不是真理的创造,而是真理的发现。理性,无论它坚持什么,都不能归因于它自己。人类的理性只能靠"超自然之光"的照射,理解自己心中长期存在的抽象概念,内心深处的结果不是心灵的灵,而是引导神的精神。当我进入我的心时,我用了我灵魂的眼睛......看看我灵魂之眼之上和思想之上的永恒之光。这种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种更强,发出更清晰光的光。......这光在我的脑海里,也不像漂浮在水中的油,天空结束了。誰知道真理,也就是誰知道光,誰知道光,也知道永恆。(奥古斯丁:忏悔录,第7卷,第10节)这个永恒或真理要么是别的什么,要么是神。上帝是一个神秘的属灵实体,不能被否认,承认或表达给上帝。我们的思想和所有类别都不适用于上帝。上帝是伟大和无量的,善良的和有质量的,存在和自由的空间,永恒的和永恒的。一句话,上帝超越了任何范围。意识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效力。人们应该满足于对上帝的存在和行为的信心。

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一种自然而必要的思想活动。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信心会让你明白。先有信心,后理解。奥古斯丁将信仰描述为理解一切的先决条件、方法和方式。信心是理解的方式,理性是对信心的奖赏。(奥古斯丁:布道,第118卷,第1节;第126卷,第1节,第43卷,第7节)他甚至强调,"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信仰。需要理性来证明信心,奥古斯丁最终提出了"信心理解"的原则(奥古斯丁:约翰福音笔记29章,第7章,第6节;讲道,第118卷,第1节)。这个原则后来成为教父哲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2. 上帝和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相信,虽然我们无法认识上帝,但我们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为此,奥古斯丁用目的论、心理学、伦理学等方法进行论证。但真正反映他自己特点的最常用方法是形而上学思维。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虽然美妙而美妙,但却是善变的,在这里不可能找到上帝。要找到上帝,你应该在物质世界之外。在不完美理解完美,在相对理解绝对,在理解超越的体验中。为此,奥古斯丁从自己的物质世界回到自己的物质世界,从身体回到灵魂,一步一步,实现判断,最后实现理性,"找理性让能毫不犹豫地肯定同样比变数更好,是靠着那种灿烂的光芒......,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 你可以看到'身体的存在'。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了"你(指上帝——引言)形而上学的神性,我怎样才能通过我所创造的东西来识别洞见",但是我无法直视,不能不回到原来的状态,只是为了保留对爱情的渴望情绪。(奥古斯丁:忏悔,第7卷,第17节)

这种对上帝的理解只能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是由"突然进入真正的慧","一瞬间的接触超越普世的,永恒的智慧"。(奥古斯丁:忏悔,第9卷,第10节)这与Berrodin的"Relief"相同。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圣父,父的儿子,以及圣灵,这是父的父和子。(奥古斯丁:《学说手册》,第9卷,第17节,第1段)

奥古斯丁按顺序排列了圣父、儿子和圣灵的顺序,奥古斯丁终于清除了不完整的尾巴。在他看来,神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个"位"中,但在每一个"位"中,神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就像人的生命是由存在、理解和意志组成的一样。奥古斯丁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思考人将有助于理解"三位一体"。但他补充说:"即使有人在其中能找到一些东西,可以表达,也不能想到自己超越所有不变的本体。(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1节)简而言之,上帝只能相信,而不能知道。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文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