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作者:孤煙暮蟬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我不想再多說江方舟,但既然路透社在一篇報道中提到了我的名字,江方舟收錢為日本做宣傳,讓我們來回應一下這種所謂的文化交流。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路透社非常有節奏感,文章标題直接将網際網路上批評姜方舟的聲音定義為民族主義的憤怒。路透社評論将蔣介石的聲音和對正常文化交流價值觀的支援作為沖突和沖突的兩大陣營,并引用了外交部的有關回應。

路透社的這篇評論文章有一些寫作技巧。對于不了解事件成因、不了解十多年前中國文化圈、輿論圈充斥着對日本的無限崇拜、中國無限貶值等論述的國外英語讀者來說,顯然批評江方舟的中國網民是激進的狂熱分子和非理性的民族主義者。因為路透社的文章提到:"就連中國外交部也肯定和捍衛中日文化交流的價值。

然而,中國網民批評江方舟的原因,是否認國與國之間正常的文化交流?不。中國網民憤怒的一點是,許多接受日本資助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宣傳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同時,也貶低了中國。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路透社點名我,說我指責中國知識分子為了經濟利益讨好日本。我不否認這一點。江方舟和其他一些人确實接受了日本的資助,并獲得了經濟利益,他們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日本外務省也有相關的審計材料。那麼,他們是在讨好日本嗎?

讓我給大家看一段江方舟的《東京的一年》。這一段是網友發現的,大家普遍覺得很不舒服。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第175頁:"我記得我的朋友E的一段話,他以前在美國讀過:"我從來沒有想過完全退到冬日的陽光下,明智的談話,忙碌的閱讀,像這一刻一樣的甜蜜的愛情話語。有那麼一瞬間,有一種錯覺,認為牆壁就像螢幕一樣,隻要你不盯着它們看,裡面發生的一切都與現實生活無關。"但我能像一個自由社會的人一樣生活嗎?"我可以融入我的國外生活嗎?不,充其量,這是一個"流亡者景觀"。雖然我進入了一個不同的社會,在這個不同的自由社會中,作為一個"流亡者",我唯一的财富就是牆内生活造成的扭曲。自由社會對我的好奇心就像帝國主義時代野蠻部落的展覽。自由社會中的人,比如我接觸過的日本媒體人和教授,永遠無法了解我們的痛苦和傷害,而隻是以禮貌的同情和好奇心來回報,同情我成長的迷人而可怕的異國學校教育。"

你如何了解和評價這段經文?

如果你用寬容的心來了解這段經文,那隻不過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文人在寫作時又病了。這種問題就是無病呻吟,裝作過分,假裝對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有深刻的了解和思考。但其實這整段話毫無意義,因為讨論不是為了支援作者的判斷而談論具體事件,而隻是盲目地定義和表達情感。

但是,如果你用更真誠的心來看待這段經文呢?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江芳舟在體制内擔任媒體執行官,接受日本資金,安排住房,支付生活費,參加日本政府安排的各種活動,但她也在為日本寫的軟文中表達了懷疑,想知道她是否能像自由社會一樣生活。江方舟是覺得在中國工作和生活非常不自由,還是暗示中國不是一個自由社會?江方舟認為,她接觸的日本媒體和教授對她在中國的出身是禮貌的同情和好奇,江方舟認為,她接觸的日本人認為中國是一片迷人而可怕的異國他鄉。

如果真的以非常真誠的心來看待這一段,當然,江方舟會讨好日本,甚至以自折為代價,甚至同時,他會毫不猶豫地貶低中國。

我們中國網民對江方舟事件發表評論,很多人評論,文化交流活動,得到了對方的财政支援,互相說了一些好話,其實沒什麼。但是,為什麼你要同時貶低自己呢?為什麼我們必須同時貶低中國?

但這些路透社不會報道。因為頭被砍掉,隻截獲了想要報道的内容,某一方向的資訊是外媒報道的日常生活,是西方媒體輿論宣傳的一貫手段。

我們中國網民什麼時候反對正常的文化交流?我們中國網民批評和指責江方舟為日本宣傳籌集資金,反對這種為了提升日本而使自己相形見绌、使中國相形見绌的現象。在日本資助中國知識分子進行文化交流的案例中,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的許多言論比江方舟的言論過分過分。與他們相比,江方舟竟然是白蓮花。如果江方舟現象隻是一個案例,不會引發中國網民的憤怒,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這還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嗎?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我想問問路透社,在英法文化交流項目中,法國資助的英國文化名人是否寫過文章,大力貶低英國女王、英國王室和君主立憲制,同時贊揚法蘭西N共和國,贊揚法國"創造"自由和民主。路透社協會如何報道?英國人民将如何反應?

事實上,江方舟事件也有後續,是疫情期間日本電視台對江方舟的采訪和對話,江方舟的很多話引發了中國輿論的憤怒。這種憤怒遠遠超過了她的自嘲,她為了寫《東京的一年》而自嘲,寫了一篇關于說日本好話的書。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江方舟對此事的回應是,日本電視台對她的話進行了重新處理。讓我們相信江方舟的自衛,那麼請問江方舟,你說日本電視台播出的你采訪的畫面是惡意編輯的,你認為日本的運作還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正常範圍内嗎?

我願再次重申我對江方舟事件的看法。

首先,蔣介石事件的出現,是對中日關系中出現的問題的寫照。

正常的文化交流項目實際上是促進兩國關系,特别是促進兩國民間關系的一種手段。給對方對方的文化名人一些經濟上的支援,對對方說些好話,增加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好感。正常的文化交流項目當然是好事。然而,現實情況是,在中日文化交流項目中,許多接受日本資助的中國知識分子行為異常。

其次,傳統文化交流項目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和資訊爆炸時代的作用将迅速降低。

各國的普通人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來旅行,也不必聽文化名人和媒體來傳遞資訊。隻需打開手機即可。在這個時代,媒體和文化名人的權威、專業精神和可信度也在迅速消失。反過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媒體和文化名人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有越來越多的質疑。

第三,我們中國網民對不正常的文化交流感到不滿。

蔣方舟他們收錢說了一些關于日本的好話,其實中國網友都能了解,這就像是收錢做廣告。但即便是廣告,各國的廣告法也規定,在對廣告主說好話的同時,也不能貶低他人,文化交流也可以是個例外。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江方舟的《東京一年》本質上是對她參與日本資助的中日文化交流項目的記述,是一篇軟文本。蔣方舟在出版一本書的時候,是否應該解釋一下《東京一年》出版的原因,并解釋這是一篇宣傳日本的廣告軟文?更重要的是,這篇宣傳日本的廣告,其中的一些章節也順便貶低了中國。這讓我們中國網民很不舒服。

第四,不要猶豫,把人民群衆和知識分子說成是兩個對立的群體。

很多文化名人,也就是大學學曆。我國華人網民和普通華人的學曆并不比文化名人低。任何一個城市,站在路上,看着它,到處都是很多大學生、碩士生、博士,誰不是知識分子呢?文化名人想說服中國網民解釋,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比我們普通人更深刻,他們需要表現出更多的真誠和幹貨。

本來不想再說蔣方舟 但路透社對我點名那我就再聊聊

文化名人掌握的知識,也是我們普通人所掌握的。文化名人不掌握什麼,我們普通人也掌握。用我們的網友的話說:"什麼是知識分子?現在是耕地勤耕種,是努力在道路和橋梁前拉扯,是要在手術台上打仗,是要認真收集鄉鎮的情況,是認真研究對外戰略的對策。總之,不是留在祖國、反對祖國、在國外吹氣的群體。

少一點X,沒有疾病呻吟,多一點人類行為。日本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些拿錢說日本好話的所謂知識分子,是沒有讨論的。我們普通網民也知道日本好的一面,日本社會科學從業者的壞方面已經說過無數次了。對日本的正面和負面評價,已經被普通的中國網民解讀過了。

我們中國人對人民群衆的思考和觀察比所謂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名人還要多。

最後,給路透社的一點建議,他給我起了名字。

新聞報道不應被重新處理和斷章取義。我建議,如果路透社再次點名我,我希望能夠完整地報道我的觀點。路透社說,我認為江方舟正在籌集資金為日本做宣傳,這是正确的。事實上,她正在收集日本的錢,她正在為日本做宣傳。但這并不是整件事情的全部。

當然,我知道路透社不會忽視我,因為我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網民,也不是西方媒體所想的我自己的人。路透社為江方舟辯護,認為她隻是參與了正常的文化交流,或許路透社認為江方舟是自己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