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夢小康丨廣西桂林毛竹山村:小葡萄如何串起大夢想?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原創稿

編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國家發展大變革的雄偉交響曲,也是人民笑臉的生動故事。回顧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當地視察期間走進野外工廠中的房間,關心人民。通過對總書記考察的特色産業的回訪,人民網記者描繪了各地人民用勤勞實作小康夢想、用手實作幸福的壯麗畫面。

"你在這裡專攻什麼品種?"

"南方翡翠、紅土、藤克。"

"價格怎麼樣?"

"最低可以賣3件,商品可以賣4件。

"每畝多少生産能力?"

"3000磅。

4月25日,習近平來到廣西省桂林市泉州縣菜灣鎮毛竹山村,詳細詢問葡萄産量、品質、銷售管道、價格等情況。他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振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新業态,集産銷一體化,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促進農村産業發展壯大, 并讓農民分享更多行業的增值效益。

曾經的墨竹山村靠種植傳統農作物謀生,生活普遍艱難,有民歌記錄"摩梭山,泥瓦房,生活苦澀,南瓜湯,有不嫁給摩梭山的女人"。

如今,它已成為"魔竹山,葡萄香,每個家庭都生活在一棟樓裡,共同繁榮小康"。

一串葡萄如何引發蝴蝶改變幸福感?

"2006年我剛來的時候,村裡有很多泥房子,到處都是泥路。回想起從前的艱難日子,村民羅玲玲依然記憶猶新。

窮人有不同的想法。村裡讨論了葡萄産業的發展。"葡萄種植成本不低,買膜,豎起水泥杆,架起腳手架,買種子,一畝會投資六七千元,管理也要求要精細,如果失敗,錢是不會漂泊?起初,每個人都有顧慮。毛竹山村葡萄協會會長王海榮回憶道。

為了讓村民放心,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毛竹山村黨組多次組織村民外出考察葡萄産業,村裡王海榮、王世謙、王福生等幾位村民先試,成為第一批成功引進優質葡萄的創業領袖。

第一年種植50餘畝,次年豐收,産值每畝8000多元。看到種植葡萄可以賺錢,村民們主動加入葡萄種植的行列。

經過幾年的發展,毛竹山村的葡萄産業日趨成熟,特别是自中共十八大以來,該村成立了黨群理事會和葡萄種植協會,實行"黨群理事會基礎農民"模式,建立了"試驗田"葡萄園統一品種, 統一的技術,統一的銷售模式,技術人員不僅用手授課,更堅持跟蹤服務。

産業興旺,村民富有。目前,毛竹山村種植葡萄320餘畝,村内46戶有葡萄園,十幾畝,不到兩三畝,人均年收入3萬元。2020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達到3萬元。

圓夢小康丨廣西桂林毛竹山村:小葡萄如何串起大夢想?

王海榮介紹了毛竹山村葡萄産業的發展情況。人民日報 沈全池合影

經常教授果農農農村綜合開發中心水果生産技術推廣科科長鄭繼祥告訴記者,村民們培育出的"南禺"葡萄品質出衆,口感甜美,果香香香濃,售價高于其他地方。

富起來後,毛竹山村村民統一規劃,拆毀舊屋,建立建築,改善水電、道路、網絡等公共設施。

如今,走在村子裡,精緻典雅的景觀護欄,整齊劃的房屋散落一地,幹淨整潔的鄉間小路連接配接着整個村莊,還建起了文化活動室、體育場館、舞台,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花園中,村民的富裕日子也越來越繁榮。

圓夢小康丨廣西桂林毛竹山村:小葡萄如何串起大夢想?

随着鄉村旅遊的發展,摩蘇山村建起了農場。人民日報 沈全池合影

通過産銷、農文化旅遊融合,村裡發展壯大,遊客參觀越來越多。

"現在每天都有遊客來村裡,今年我們開了4個農場,鄉村旅遊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毛竹山村所屬南義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王俊榮說,該村距離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隻有十分鐘車程,參觀後很多遊客會去毛竹山村玩樂、吃飯。

近年來,毛竹山村深耕"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墾林綠地430畝,發展葡萄采摘體驗、農業旅遊,促進村美與環境之美有機融合。

"看山看水,想家"的美麗鄉村的夢想在這裡變成了現實。

"好日子都是掙紮。你選擇了種植葡萄的路,你一直在走這條路,現在你已經嘗到了甜頭,感覺有頭,然後繼續發展,發展得更好。"

總書記的話溫暖了毛竹山村村民的心。

"總書記的肯定表明,我們村的路是對的,而且進展順利!"王海榮堅定地說:"接下來,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産業,引進葡萄新品種,提高種植工藝,打造品牌,努力把葡萄價格翻倍。"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委托和鼓勵。王俊榮說:"我們要不負己任,繼續努力,帶領全村黨員群衆積極探索現代農業新模式,把葡萄産業做大做強,建設一個更幸福更好的家園。"

種植葡萄是為了使财富豐富。如今的毛竹山村民,正努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長征的動人故事。"葡萄将在八月成熟并上市,我真的希望總書記能品嘗到它們。"王海蓉笑着說道。

(視訊拍攝:嚴立正;實習生劉嘉穎也為本文撰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