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女花》從粵劇到平劇 不是單純的複制

作者:蔡斯 說
《帝女花》從粵劇到平劇 不是單純的複制

導演孫桂元 (文瑤/攝)

《帝女花》從粵劇到平劇 不是單純的複制

《帝女花》劇照

《帝女花》從粵劇到平劇 不是單純的複制

昨日上午,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指導,國家平劇院、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主辦的“京粵荟萃——《漫談戲曲導演藝術》講座”在紅線女藝術中心精彩開講。

本場講座特别邀請到國家平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孫桂元主講,他生動講述了平劇《帝女花》的藝術特色和創作曆程,引導觀衆賞析該劇的藝術之美,與觀衆分享了多年來的戲曲創作心得,赢得現場戲迷的熱烈歡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通訊員 文瑤

平劇與地方戲一直互相學習與成長

“平劇、粵劇的交流由來已久,昔日就有粵劇大師紅線女先生和平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程硯秋先生交往甚密,時常探讨學習,正是他們打開了兩大劇種的交流之門。”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黎駿聲表示,“平劇和粵劇,在精品創作、人才培養、藝術交流等方面,始終在互相關注、交流與學習”。

“本次講座可以說是平劇與粵劇延續前輩藝術大師的碰撞和交流。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地域文化和曆史不盡相同,但平劇與地方戲同源同流,一直是互相學習與成長的。”孫桂元導演指出,改編創作《帝女花》是平劇善于吸收地方劇種的經典的表現,比如此前“梅蘭芳改編移植豫劇《穆桂英挂帥》,劉長瑜改編莆仙戲《春草闖堂》,揚劇《百歲挂帥》被改編為《楊門女将》”。

孫桂元導演還為觀衆講解分析了平劇《帝女花》每一場次的藝術特色和創作過程,并先後請出戴忠宇、胡濱、朱虹、劉壘等幾位優秀青年平劇演員進行現場演繹。其中戴忠宇、胡濱表演了平劇《帝女花》“樹盟”選段;朱虹、劉壘演繹了平劇《帝女花》“庵遇”選段。

孫桂元導演通過細緻講解劇中人物的某一唱段或身段帶觀衆深入賞析平劇《帝女花》的藝術特色。如“庵遇”一折,長平公主與周世顯隔着庵門,分别門裡門外交流對唱,表現了兩人内心想見又不敢見的痛苦掙紮。

“落花滿天閉月光……”自廣州粵劇院的優秀青年粵劇演員陳振江、李嘉宜在講座現場演繹起經典粵劇《帝女花》之“香夭”片段。如果說粵劇《帝女花》是經典,那麼劇中的“香夭”則是經典中的經典。對于這一場重頭戲的改編,孫桂元導演表示:“‘香夭’是全劇高潮,我運用了大提琴作為前奏,表現兩人依依惜别的情感,長平公主對周世顯跪拜兩次,表現了她的情愛與剛毅。”

巧妙地将粵劇的腔調糅進平劇

平劇《帝女花》根據同名清代傳奇和經典粵劇創作排演,從籌備到公演曆經六年。3月17日晚,由平劇表演藝術家李勝素、于魁智領銜主演的《帝女花》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演員們聲情并茂地演繹,抑揚頓挫的唱腔,處處入戲的表演,細膩真摯的情感,以平劇皮黃之音,展現粵劇經典,讓熟悉這部作品的羊城觀衆有别樣的感動與驚喜,赢得滿堂喝彩。

對于本次在廣州大劇院獻演的劇目,孫桂元導演分享道,《帝女花》是國家平劇院首次嘗試将廣東的粵劇經典作品搬上平劇舞台,對于導演創排和演員表演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演員需在尊重平劇聲腔的基礎上,通過形體動作、念白語氣的調整進行大膽突破,塑造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作曲方面,平劇《帝女花》保留粵劇《帝女花》中的思想内涵與樂曲曲調,巧妙地将粵劇的腔調糅進平劇當中,并運用平劇的音樂元素和藝術手段,實作粵劇與平劇的融合。

孫桂元導演坦言,改編創排《帝女花》是一次很大挑戰,“所謂經典,就是為觀衆所熟知、喜愛,要讓觀衆接受改編後的經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編經典,不是單純的複制,重在改編,既要保留原作品的精華,又要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

近日在廣州大劇院的分享交流會上,于魁智和李勝素則跟觀衆分享了他們在排演《帝女花》時所遇到的挑戰。于魁智表示,周世顯是與之前自己舞台上塑造的角色截然不同的形象,老生在平劇中大多戴髯,而且演繹的大多是年長的角色,周世顯卻是個年輕人,開始剛剛接觸的時候,他總是缺點感覺,後來随着排練越來越多,跟導演不斷溝通,增強了對角色的信念感,塑造出全新的角色形象。李勝素則表示,長平公主也與自己以往塑造的楊貴妃、穆桂英等角色非常不同,為了向經典緻敬,是以對角色的演繹要不斷打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