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作者:揮斥方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 >前言</h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和蘇聯之間發生了一場鮮為人知的戰争,稱為冬季戰争,結果是令人震驚的。俄羅斯帝國十月革命爆發後。為了争奪俄羅斯地圖的合法繼承權,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内戰,雙方是蘇聯新紅政權和俄國帝國白軍政權所支援的歐美列強,雙方的戰鬥要打死你我活下去,認真地消耗國内。在這場内戰中,被俄羅斯從瑞典手中搶走的芬蘭趁機宣布獨立。但芬蘭的獨立給蘇聯人帶來了轟動,因為它距離蘇聯第二大城市列甯格勒僅32公裡,嚴重影響了蘇聯,蘇聯從此繼承了蘇聯政權。由于蘇聯本身對芬蘭的獨立表示不滿,同時,在蘇俄内戰期間,芬蘭向英國開放了港口,幹涉了蘇聯的内政,是以蘇聯自然把芬蘭當成眼中的刺和肉中的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蘇聯自成立以來一直對芬蘭持懷疑态度,不僅在地理上與蘇聯第二大城市列甯格勒相去甚遠,還因為芬蘭在獨立期間與德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關系。在與芬蘭方面的談判中,無論是談判還是威脅,芬蘭都是軟硬的,蘇聯決心用軍事行動使芬蘭表明立場,解決邊界問題,并在必要時通過軍事行動吞并芬蘭,以解決芬蘭對蘇聯構成的威脅。1939年11月,蘇聯聲稱芬蘭軍隊炮擊馬尼拉村已造成蘇聯士兵死亡,并一手制造了馬尼拉事件,以此為借口,要求芬蘭政府道歉,并帶領芬蘭自己的軍隊撤退20-25公裡, 但芬蘭政府否決了沒有做的事情。蘇聯趁機廢除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蘇聯率領45萬軍隊進入芬蘭邊境,抵達曼納海姆防線,開始了冬季戰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但是,這場戰争在這場戰争發生時是蘇聯曆史上一場屈辱的戰争。

比較雙方的總兵力,蘇聯在戰争中投入了760,000名士兵,3,000多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相比之下,芬蘭隻有127,000名士兵和140架戰鬥機。與此同時,蘇軍在武器和數量上也占據了絕對優勢。由于實力懸殊,很明顯,這場戰鬥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蘇聯将粉碎芬蘭的防禦。但當計算戰鬥的結果時,确實令人驚訝:在這場冬季戰争中,芬蘭軍隊遭受了大約105,000人的傷亡,但殲滅了敵人的數倍。蘇軍的傷亡人數是芬蘭軍隊的三倍多,傷亡人數超過375,000人,空軍損失了540多架飛機和1,244輛坦克。最嚴重的後果,不僅是暴露了蘇聯此時的弱點,而且嚴重損害了蘇聯自身的國際形象,芬蘭為了自身利益與德國站在一起,也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甯格勒奠定了基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蘇軍的難度。

從解密和出版的蘇聯檔案中,我們找到了蘇聯軍隊損失慘重的原因。

<h1級="pgc-h-arrow-right"資料跟蹤="5">蘇軍輕敵狂妄自大是主要原因</h1>

在戰鬥之前,蘇方也非常重視這場戰争,聲稱在兩周内拿下芬蘭,同時投入了芬蘭幾倍的兵力,再加上自身的裝備優勢,部隊的優勢給了蘇軍很大的自信,是以蘇聯蔑視芬蘭的實力。這可以從卡累利阿蒂峽谷的防禦工事規模中看出。其實一開始,蘇軍還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畢竟裝備精良,個人作戰能力也很強。然而,随着戰争形勢的推進,蘇方對芬蘭防區沒有充分的了解,導緻蘇軍向防區進駐,遭到芬蘭軍隊的嚴重抵抗,芬蘭方面憑借地形優勢,對蘇軍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由于最初的蔑視,即使蘇方意識到有必要集中優勢力量來改變這種局面,也很難有效地攻擊芬蘭軍隊,最突出的原因是鐵路運輸沒有及時動員起來,導緻蘇軍增援和士兵無法運送, 各種作戰計劃一次又一次地被推遲。蘇聯作為工業強國,在這個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的重型坦克,但是在芬蘭的地形上卻有很多沼澤和雪堆,這使得大量的重型坦克卡在原地,重型武器失去了應有的作用,而蘇聯本身并沒有攜帶太多的輕武器, 使蘇聯方面失去了自己的優勢,仍然在監獄裡。同時,芬蘭士兵将滑雪并擅長雪戰,而蘇聯軍隊失去武器優勢,然後失去機動性,導緻蘇聯軍隊單方面被動毆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h1級="pgc-h-arrow-right"資料軌道="7">蘇聯指揮官的能力參差不齊,互相投擲鍋</h1>

通過有關資料,有一位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關于蘇芬戰争的報告,其中指出蘇軍在短闆上指揮員的素質,這也是戰鬥艱難的一大原因。在這份報告中,伏羅希洛夫元帥明确表示,軍隊中從連到師的許多指揮官都缺乏指揮戰鬥的資格,這導緻蘇方在行動中陷入混亂,指令無法獲得,士兵無法有效地執行指令,各個戰區陷入混亂。這使得芬蘭軍隊能夠抓住機會,将戰場劃分為小規模,利用機動性和地形來劃分蘇聯軍隊的大部隊,通常是蘇聯第44和第18師,這對蘇聯的信心和士氣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元帥在他的報告中嚴厲指責各級指揮官指揮能力不足,以消極的态度,不僅讓敵人用一小部分部隊完成一場巨大的勝利,而且嚴重打擊了蘇軍的士氣,各級指揮官在面對失敗時都會誇大芬蘭軍隊的作戰能力, 推卸責任,為自己指揮失誤找合理的借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伏羅希洛夫元帥

為什麼人民大國會如此強大,經曆了缺乏指揮官的戰争洗禮?你知道蘇聯是最著名的沃龍齊軍事學院。是以,有必要提及蘇聯在戰前經曆的反清洗運動。列甯于1924年去世後,斯大林當選為蘇聯共産黨最高上司人,但斯大林當時的政治地位搖搖欲墜,在托洛茨基,李可夫,安季耶夫的上司下,黨内出現了反彈,這為随後的清洗奠定了基礎。斯大林認為,隻有控制絕對的政治權威,蘇聯才能不受限制地走上重工業建設的道路。1934年列甯格勒黨委書記基洛夫被暗殺,這為斯大林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借口,最初隻是在政府内部,但暴力的反清洗逐漸蔓延到軍隊。知道在1937年,赫克戰争的五名元帥中的兩名被秘密處決,葉戈羅夫和戈沃洛夫,無論是在上層還是在中下層,有超過35,000名具有指揮經驗的軍官被處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20世紀30年代,蘇聯現代化建設正好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在軍隊中,要緊跟世界潮流,大力發展軍隊,推進軍事機械化,形成一套完善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幫助蘇聯加強以前缺乏的共産主義集團和機械化部隊的建設, 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實施者是圖哈切夫斯基,如果能夠持續下去,蘇聯軍隊的機械化部隊數量将大大增加。同時,軍隊的快速機動作戰能力将提升到一個水準,即使有輕微的敵人失誤,也不會有那麼多損失。正是反清洗運動導緻軍人不公正地死去,宣揚深度戰争理論的軍方高層被邊緣化,這是反清洗帶來的無法估量的損失,也是蘇方在蘇芬戰争中遭受慘重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圖哈切夫斯基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13">芬蘭軍隊的戰術</h1>

芬蘭軍隊在大陸作戰,對環境的熟悉程度是蘇軍無法比拟的,在發揮自己的化學專長的同時,大大避開了與蘇軍正面交鋒的機會,蘇軍依靠自己的軍隊和強大的火力來支援,但芬蘭軍隊還是滑落得無路可走,像黑熊一樣, 進入泥濘的沼澤,受到蜜蜂的不斷攻擊,卻無法逃脫。芬蘭在蘇聯身上的創傷雖然很小,但還遠遠不夠,蘇聯損失慘重。同時,芬蘭派出了大批正規軍狙擊手,發動了一場戰役,向蘇軍開槍,最著名的是西蒙·海耶,在這場戰役中共擊斃了542名蘇軍,讓蘇軍感到恐懼。最可怕的不是白天,而是芬蘭的夜晚,據蘇聯士兵說,當時一群紅軍士兵圍着篝火取暖,這是黑暗中的活目标,饑餓和冰凍的紅軍士兵看着他們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因為他們迫切希望看到明天的太陽活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 >是無助和有用的</h1>

芬蘭軍隊在那裡保衛自己的家園,而蘇聯則入侵并奪取它。從道義上講,蘇聯表現出了醜陋的面孔,雖然雙方堅持自己的觀點,但蘇聯為了英國、法國和瑞士的利益和戰略而捍衛自己的利益,使蘇聯同時對抗許多國家,在這場戰争中,瑞典派出了8400多人,英國和法國還打算派出共13萬軍隊來抵抗蘇聯軍隊的進攻, 同時為芬蘭提供彈藥支援的同時,英國向芬蘭提供了144架飛機、一百多門大炮、數萬枚手榴彈和地雷。法國不僅提供了飛機和火炮,還向芬蘭提供了五千多挺輕機槍,大大增加了芬蘭的火力。同時,美國還向芬蘭提供低息貸款,給芬蘭購買的機會,美國将其先進武器賣給芬蘭,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芬蘭火力不足。德國還向芬蘭提供了軍事指導,芬蘭在脆弱地區建造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并在許多障礙物上鋪設了戰壕和鐵絲網,這些障礙物是經過計算的,可以被芬蘭的炮火覆寫,大大提高了每條防線的防禦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蘇聯畢竟是侵略的一方,受到國際譴責,沒有任何援助,自力更生,在戰略失誤和敵人輕,缺乏指揮官的情況下,自然遭受了重大損失。

雖然戰争是由蘇聯赢得的,但蘇聯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它實作了蘇聯的一些目标,但它為德國進攻蘇聯奠定了基礎。因為這場戰争,蘇聯的實力完全暴露在世人的眼前,即使擁有機械化部隊、大量坦克和飛機等重型火力,但其糟糕的表現卻讓世人懷疑蘇聯的戰鬥力。也許正是正因為如此,德國加強了進攻蘇聯的決心,他們認為蘇聯是一個泥濘的巨人,看似強大,即将崩潰。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敢于在進攻西歐的同時進攻蘇聯,勇于進攻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前言蘇軍的輕敵自大是一大原因蘇軍指揮官能力參差不齊,互相甩鍋芬蘭軍隊的戰術得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 >結論</h1>

其實,從雙方的角度來看,各方也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推動戰争的發生,沒有一方是錯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争本身就是不公正的,不公正的戰争帶來了土地的損失,财産的損失,從曆史的角度來看, 戰争自出現以來,給人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給人們的生命财産造成了重大損失。特别是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戰争的危害也将更大。是以我們呼籲和平,我不知道今天是否真的能做到,因為世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激烈的戰争,但我仍然真誠地祝願人類的良知覺醒,停止戰争,實作和平與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