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災難來襲時,人類顯得特别無能為力,特别渺小。自然災害我們無法避免,但人為的災難我們會更加痛苦。電影《深海災難》是要把真正的災難帶到我們面前,災難的再現不是為了賣悲劇,而是為了錯過,而是為了告誡。
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改編,墨西哥灣的一個鑽井平台在2010年4月20日被災難震撼。由于年久失修的裝置老化,敷衍了事的利潤品質工作的管理,以及品質檢查工作的缺乏,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終整個平台被大火吞沒。共有11人在災難中喪生,大量漏油事件仍然對該地區的海洋生态造成嚴重影響。影片結尾,他們的名字和照片輪流播放,警示效果格外沉重而深刻。
這是一部災難片,但與《2012》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更像是一部廣受歡迎的海上鑽井平台知識科普片,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直通鏡頭,闡述了鑽井平台的工作原理和情況,深淺,尤其是那可樂爆裂鏡頭, 很直覺,而且與特效場景之後有很好的回聲關系。前半部分的冷靜旁觀者,一方面以宏大的視角讓人們"深水地平線"這個海平面鋼鐵龐然大物哀歎,另一方面,随着安全品質檢查問題的加深,為後半年的災難提供了明确的線索——井面設計、施工過程、一系列節約成本的決策, 導緻事故風險。
影片前後回蕩,石油洩漏過程的真正原因,石油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貪婪和管理,大量手持攝影,特寫鏡頭,資本主義的貪婪和運氣帶來隐患。無論是高層管理人員的愚蠢和貪婪,男人和他的妻子和女兒的感受,還是石油勞工的愛,這都是輕描淡寫的。而當災難來襲時,一個小小的鑽機被火海吞沒,當幸存者離開同伴的屍體,狼逃跑,跪在甲闆上祈禱,什麼人的尊嚴,什麼榮譽和财富,都是雲彩,保持生命是重要的。那一刻,人的尊嚴被災難踐踏了。整體來看,電影《深海災難》看似流暢頑強,但沒有任何預判立場和道德批評,具有紀錄片式的客觀冷靜。那一年的災難才是真正的恢複,不是賣悲劇,而是錯過和警告。
其實這樣的電影很難拍,影片的背景隻是在一個小小的海上鑽井平台上,卻給了觀衆完全不同的視覺沖擊和内心的震撼,它是原油,一種可以媲美炸藥的物質作為閃點,那種爆炸火焰和冷水交彙, 展現出小空間釋放的大能量視覺效果,加上平台人海上的孤立和無助,讓影片莫名其妙地産生了一種悲傷感。這可能是災難的影響,我希望這種影響能提醒人類。
據悉,影片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在拍攝現場建造了一口真實的油井。為了給觀衆盡可能多的視覺感受,影片不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泥漿噴發的過程,甚至連火焰的拍攝都是為了将鏡頭最大化到最接近。導演是個瘋子,在一架直升機墜入80英尺深的海中,導演讓替身和錄影機與錄影機一起跳入火海,隻是為了給觀衆一種真實感。《深海大屠殺》在北美國内的口碑很不錯,這麼好的電影怎麼會錯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