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佐蘭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在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說《小婦人》(The Little Woman)中,來到紐約為該報撰稿的喬向達什伍德撒謊說她不是手稿的作者,并拒絕簽名。當達什伍德先生劃掉手稿的道德部分時,兩人之間發生了一段對話。

"但是,先生,我認為每個故事都應該有一些道德因素,是以我試圖讓我故事中的一些有罪的人悔改。

"人們想玩得開心,他們不想聽教學,你知道,道德現在賣不出去。順便說一句,這不太對。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談話可能是關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寫作。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出生于1832年,二十一歲時開始出版詩歌和小說,并以筆名A.M Barnet撰寫了許多驚悚小說。直到1863年,出版商才建議她寫一本"關于女孩的書",這導緻了"小女人",這是一部基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生活的自傳體小說,也是一部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的經典小說,頌揚了情感和家庭道德。由Greta Gerwig執導的新電影"小婦人"彙集了卡斯等明星,講述了遊行的故事。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小婦人》電影海報

這部小說的背景設定在内戰期間,當時父親去打仗,Mag的四個姐妹,梅格,喬,艾米和貝絲,在母親的控制下過着艱辛和自給自足的生活。關于聖誕節的開場對話凸顯了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寫作技巧和能力,用幾句話來說,四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形象站在紙面上:大姐姐梅格是家庭教師,熱愛虛榮心,渴望豐富的生活 二姐喬的性格粗犷,有些孩子氣,熱愛閱讀和寫作;艾米三姐自私,"太小心,太體面",善于畫畫,最小的貝絲是四姐妹的比較善解人意、無私的一個,她喜歡彈鋼琴,想着一家人在一起作為你的滿足。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馬奇夫人,勞拉·鄧恩飾演

馬奇太太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她有條不紊地管理着房子,把孩子教好了,經常幫助身邊的窮人。即使在遙遠的戰場上,父親不在家,也通過一封信"表現出深厚的父愛和渴望回家,與妻子和女兒團聚",聽到父親的信後,四姐妹不得不反思,糾正身體的缺點,成為父親的信中的"小女人"。

可以說,由完美的母親和缺席的父親組成的家庭,卻帶着靈感,是四姐妹生活的避難所,見證和容納她們的缺點,更重要的是,作為她們發展的道德指導。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小婦人"電影,進行曲

當四姐妹還小的時候,馬奇太太試探着她們是否願意給那些更需要的人送聖誕早餐。梅格結婚後,馬奇夫人告訴她要有耐心,要體諒丈夫:"你剛剛犯了大多數年輕妻子都會犯的那種錯誤——因為你愛他們的孩子,就忘記了對丈夫的責任。這個錯誤是非常自然和可以原諒的。成年後,喬仍然很前衛,經常被馬奇太太教如何梳理,或者埋葬自己變幻無常的情緒。

從四姐妹的青少年時期到成年,這種家庭式的道德指導貫穿了她們的成長軌迹,影響是持久的,糾正了關鍵時刻缺點和缺點可能帶來的後果。梅格的婚姻仍在繼續,喬能夠擺脫那些讓我感到更加孤獨的變化,比如梅格的婚姻和貝絲的死。

然而,完美和過度的道德也是人物的負擔,剝奪了他們的血肉,讓從戰場上回家沒有存在感的馬奇夫人和她的父親空虛。這種道德觀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小說中的失衡,家庭情況似乎隻是為了突出馬奇一家勤勞的幸福性格,窮人的存在和上層階級突出了他們善良和簡單的一面。

另外,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整個故事充滿了悼念的語氣——小說的第一章叫《朝聖者》,其中引用了英國散文家約翰·榕樹的《天堂之旅》——"我們肩負着重擔,道路就在眼前,追求善良和美麗,追求幸福,渴望引導我們跨越無數的困難和障礙, 最後進入聖甯的土地 - 真正的'天國'。來吧,小旅行者前往天堂,讓我們再做一次。不是做戲,而是真的去做,看看爸爸回來的時候你走了多遠。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伊麗莎·斯坎倫飾演的貝絲

人生的目的被推向崇高,在真善美的光環下,一切磨難與痛孽都被美化升華。小說寫道,當貝絲死去時,它展示了一家人如何聚在一起,用愛彼此聯系,"就像一個家中的聖人",貝絲仍然保持着甜美,無私的性格,具有宗教榮耀和超然。最後,「愛她的人都流著眼淚微笑,他們感謝上帝,貝絲終於得救了。

對貝絲來說,這樣的榮耀是殘酷的。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簡·奧斯汀

一些評論将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婦人》(The Little Woman)與19世紀簡·奧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進行了比較。簡·奧斯汀(Jane Austen)的《小(兩英寸寬)象牙微雕》描繪了19世紀的社會風俗,基于利益交換和女性愛情的婚姻制度,而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女人》(Little Woman)需要通過外表看到女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困惑和選擇,因為她令人眼花缭亂的道德外衣。

例如,梅格因為熱愛與貧窮的家庭教師約翰的婚姻而向往富裕的生活,艾米在歐洲旅行後放棄了她的藝術夢想,因為"羅馬消除了我所有的虛榮心,在看到那裡的奇迹之後,我感到太微不足道了,拼命放棄了我所有愚蠢的欲望"。在一種無法預料的心理狀态下,她選擇嫁給勞瑞。命運背離其初衷産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帶有一個笑話性的諷刺,但還不足以上升到女性被婚姻困住的批評,至少在小說中,梅格的愛情是真的。

作為主角,喬或許更能解釋這種困惑和選擇。愛獨立,不想被束縛,當她拒絕勞瑞,看着姐姐們墜入愛河,意識到自己"更在乎被愛"時,她會感到孤獨。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撰寫當代成長的故事,她談到自己的人物時說:"人們總是互相聯系的,她的生活總是依賴于他人,獨立的自我是一種幻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19世紀或21世紀,純粹獨立的自我未必會建立起來,即使現實無聊,想要逃避,但自我必須永遠植根在其中——不是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了解了寬容和接受之後能夠自我站立的自我。

新版電影《小婦人》真正抓住了原作的骨頭,剝離了道德和贊美,完全呈現了原版女性面臨的困惑和選擇。喬對貝絲獨特的愛,艾米和喬之間迫在眉睫的競争,以及四姐妹之間普遍相愛且略有不同的關系,在電影中也更加明顯。

仿佛對原來裡科與巴爾先生的婚姻、瑪姬一家在五月花園結束的重逢感到不滿,格蕾塔·格維格希望這部電影能給故事更多的空間,讓喬把原著的結局改成喬的小說。

電影《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争取

Joe 飾 Sylvia Ronan

當電影中的喬回到報社,坐在達什伍德先生面前時,她把他的小說《小婦人》放在桌子上,這是他婚姻的一個好結局——她贊同達什伍德先生關于女性角色必須結婚的主張,也為自己争取到了小說的标題,真名是"March Joe"。這樣的放棄和掙紮,很可能在于包容和接受,才能實作那種自我接觸。

而在這個開放的結局中,喬的命運将是她自己能走多遠,留給觀衆去想象。

負責編輯:方曉燕

校對: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