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從閱讀《小婦人》這本書的第一章開始,我就覺得這個故事好像一個童話。

風雪裡的小屋,聖誕夜前夕圍着火爐談心的四姐妹,一邊牽挂遠在戰場上随軍出征的爸爸,一邊等待即将歸家的媽媽。這是一棟老房子,小屋裡家具簡陋,但是牆上挂着漂亮的畫,櫥櫃裡塞滿了各類書,窗台上擺着盛放的花兒。不管屋外是戰争是風雪,小屋裡四姐妹細語交談,翹首期盼,一個家的形象躍然眼前,溫馨的不像話。

像童話裡的世外桃源。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馬奇先生是一位随軍牧師,馬奇太太在家照顧四個女兒,一家人雖然生活清貧,但是對待生活積極樂觀。在馬奇夫婦的正向引導下,四個女兒以貧為師,勤勞善良,堅定勇敢。馬奇夫婦似乎在用女兒們高尚的品格向世人宣告:即使是貧窮的父母,也能成功的富養女兒。

一、精神富足,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财富

故事開篇,是馬奇家的四個女兒圍着火爐,一邊打毛線,一邊讨論着聖誕節買些什麼禮物?

十六歲的梅格是四姐妹裡的老大,長相标緻漂亮的她最喜歡穿新裙子。

十五歲的喬性格像個男孩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書蟲,想用零花錢給自己買本新書。

十三歲的貝絲溫柔腼腆最喜歡音樂,想在聖誕節的時候為自己買一本新樂譜。

年紀最小的艾米矜持淑女,擅長畫畫,想用零花錢買盒漂亮的繪圖鉛筆。

聖誕節快到了,四姐妹的零花錢不多,如果買了這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沒有剩餘了。

“窮人家真是太慘了!”梅格不由得抱怨。她想念家裡以前的日子,以前她們家庭富有,她擁有很多漂亮的衣服首飾。

如今他們生活拮據,以至于她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師、喬也不得不去照顧獨居的馬奇姑婆,她們姐妹倆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妹妹貝絲則留在家裡幫助媽媽打理家務,小艾米去學校念書。

姐妹幾個你言我一語的争論起來:教小孩讀書和照顧老人要忍受他們的壞脾氣、整理家務非常累、因為爸爸沒有錢,是以小艾米在學校會受同學欺負……四姐妹的說話聲隐隐約約傳到窗外,淹沒在窗外的風雪中。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直到時鐘的指針指向六點,小屋裡的氣氛突然一變,四個女孩不約而同的停止聊天,自覺的起身忙碌起來。她們的媽媽要回來了。

梅格将屋子裡的燈點亮,艾米自覺讓出了安樂椅,貝絲打掃了地面,喬将媽媽的拖鞋拿的離火爐更近一點烘幹。

當喬發現媽媽的拖鞋已經很舊了的時候,妹妹貝絲決定用自己買聖誕禮物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一雙新拖鞋。其他姐妹聽見了,也要争先恐後的給媽媽買禮物,最後她們決定,自己不要禮物了,她們要把零花錢拿出來,每人給媽媽買一件禮物。

前一秒還在萬分期待聖誕禮物的四姐妹,下一秒卻争先恐後的拿出全部零花錢給媽媽買禮物。

這一刻,我看出了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給予這幾個女孩的寶貴财富。能教育出擁有如此良好品格的孩子,我猜想,她們的父母即使貧窮,也一定有着良好的修養。

馬奇夫婦沒有讓我失望。

随着門口傳來一聲樂呵呵的問候,女孩們看見一位“個頭高挑、和藹可親的女士。她穿着樸素,但儀态高貴。”,女孩們歡喜的迎上前去,這是她們的媽媽,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親愛的,你們今天過得怎麼樣?”看着女兒們忙前忙後,馬奇太太也沒有閑着,她一邊問貝絲家裡的情況,一邊關心大女兒梅格的感冒,把小女兒艾米抱上膝頭,又宣布為她們帶來了爸爸的信,這是喬最期盼的。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從這一段馬奇太太回家後的情景描寫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心思細膩、關心女兒的好媽媽。幾句短短的對話,關懷與問候了每一個女兒的情況,沒有忽略與冷落任何一個。她認真回答女兒們的問題,沒有覺得她們年紀小不懂事,沒有不耐的敷衍,也沒有三兩句話應付了事。

認真聽孩子說話,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是身為父母,對一個孩子獨立人格的認可與尊重。

而作為女孩們的爸爸,馬奇先生雖然因為随軍牧師的身份離家在外,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們左右,但也常常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對孩子們的殷切期盼。他在信裡寫:“在等待的日子裡,我們都該努力工作,不要虛度時光。我知道她們會記住我說的話,做媽媽的好孩子,履行自己的責任,勇敢地面對心魔,戰勝自我。等我回到他們身邊的時候,她們都會成長為讓我無比歡欣、無比驕傲的小婦人。”這是作為一位父親,對女兒最真切的期盼和祝願。

精神富足,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财富。

馬奇夫婦可能無法為四個女兒準備貴重的聖誕禮物,但是他們會帶着孩子們一起表演舞台劇,和幾個女兒一起背台詞,親手制作服裝和道具,共同布置舞台背景。在幹淨整潔的小屋裡,一家人歡笑着迎接盛大的節日。對于四姐妹來說,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以貧為師,在清貧的生活裡發現樂趣,培養高尚的品行和對生活的熱愛。馬奇夫婦言傳身教,教會四個女兒勇敢、善良、樂觀、仁愛,這是身為父母最高尚的品行,也是作為兒女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

二、大膽放手,敢于讓孩子自己去試錯

有遠見的父母,不是以“為你好”為借口,提前為孩子選好人生的每一條路。那樣順遂的人生就像一個精美的瓷瓶,雖然好看,但是經不起任何磕碰。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完美人生可能瞬間崩塌,因為沒人教過孩子摔倒了如何站起來、如何自愈傷口,是以孩子眼裡的完美世界一旦倒塌,便很難複原。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懂得适時放手,敢于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去試錯。

在《小婦人》一書裡,馬奇太太對四姐妹的教育,可以稱得上是個中典範。

大女兒梅格受邀去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聚會,梅格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也富有教養,她時刻以一個淑女的标準來限制自己的言談舉止。走在舞會裡,任誰都會被這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吸引住目光。

而梅格也喜歡參加這些所謂上流人士的聚會,因為她的夢想就是将來能住在一棟漂亮的大房子裡,有很多仆人聽從她的召喚,她有很多漂亮的裙子、各式的帽子、還有精美的手套,她希望出門時可以乘坐大馬車,她羨慕那些富家女孩們的生活。

馬奇太太最初并不同意梅格的這次出行,梅格一直很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她擔心女兒一旦接觸了富人家的浮華世界後,會不滿足于現在清貧辛苦的生活。但是耐不住女兒的央求,馬奇太太最後還是松口讓梅格去了。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離家出門前,梅格激動于這趟期盼已久的旅行,家裡的姐妹也借給梅格漂亮的絲帶和手套,開心的幫忙她打點行裝。但是真正和這些富家小姐一起出門遊玩之後,梅格突然發現自己幹淨整潔的衣裙,樣式有些舊了,出門時姐妹們歡歡喜喜借給她的漂亮東西,已經對她沒有更多的吸引力了。在梅格眼中,和這棟富麗堂皇的大房子相比,自己家的小屋是那樣空蕩簡陋。

盡管梅格有着美麗的面容,乖巧讨喜的性格,周圍人都很喜歡她,她跳舞也不錯,似乎她就是為舞會而生的,但是問題是梅格是一個窮人家的女兒,她甚至沒有合适的裙子來參加舞會。

舞會前夕,梅格被幾個富家小姐打扮的花枝招展,華麗的長裙和叮當作響的首飾,讓她失去了十六歲女孩本來的清新美麗,當她頂着這一身洋娃娃裝扮出現在舞會時,雖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是梅格覺得不自在,她知道自己是被這幾位富家小姐捉弄了,一個真正的淑女是不會這樣打扮自己的。

富人家的浮華世界,似乎真正經曆了,才覺得不過如此。

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梅格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曾被自己的虛榮心驅使,但此刻她真正意識到,曾經心心念念的上流社會,并沒有她想象的美好,這個豪華的房子,也瞬間失去了色彩,梅格想念那個地方不大,卻溫馨舒适的、她自己的家。

而作為一位母親,在得知女兒梅格沒有昂貴華美的珍珠首飾點綴自己時,馬奇太太告訴女兒:“鮮花才是年輕姑娘最美的裝飾。”

得知梅格為了赢得别人欣賞的目光在舞會上打扮的華麗誇張時,馬奇太太對女兒說:“你要學會辨識和珍惜你應得的贊賞,用謙遜和美貌赢得體面人的愛慕。”

得知梅格後悔在舞會上放縱自己,因為别人的捉弄取笑而苦惱時,馬奇太太說:“我希望我的女兒美麗大方,多才多藝,為人善良,受到贊美、愛慕和尊重,年輕時幸福快樂,婚姻美滿。願上天保佑,讓她們無憂無慮,過上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在女兒試探着走進無比羨慕的上流社會時,馬奇太太沒有阻攔,她讓女兒自己去嘗試浮華世界中的酸甜苦辣,去分辨這是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去判斷這條路是不是她真正想要走的那一條。

就像對待初學走路的孩子一樣,馬奇太太沒有領着女兒梅格,告訴她一定要往哪邊走才是對的,她隻是站在女兒身後,大膽的放開了孩子的雙手,讓女兒自己去嘗試,去選擇,去試錯。然後在女兒需要她的時候,給她指點和安慰。

優秀的父母都知道,面前的路不管怎麼選,那都是孩子的生活,也是孩子的權利。而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隻會去正向引導孩子的價值觀,不會去試圖控制孩子的生活。

三、以貧為師,在貧窮的土壤裡開出品德高尚的花來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即使家庭貧窮,也會給孩子樹立正确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他們不會盲目的給孩子灌輸金錢至上的偏執觀念,也不會談錢色變,不恥于談論金錢。相反的,他們會告訴孩子金錢不是唯一的追求,教導他們熱愛生活裡的一切。也會告訴孩子,如果正确的使用金錢,是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福祉的。

對于馬奇一家來說,在四個美麗的女兒的婚事問題上,馬奇夫婦的做法值得稱贊。

大女兒梅格喜歡有錢人光鮮華麗的生活,卻偏偏喜歡上了一個做家庭教師的毫無身世背景的窮小子。小女兒艾米從小立志做個高貴優雅的淑女,曾經拒絕了為錢嫁人,不想最後卻還是為愛嫁入豪門。馬奇太太将孩子們的煩惱看在眼裡,她語重心長的對女兒們說:

“親愛的孩子們,我對你們寄予厚望,但不希望你們急急忙忙嫁給有錢人,隻因為他們家财萬貫、門第顯赫。豪宅不是家,因為裡面沒有愛。錢很有用,也很寶貴,如果用之有道,還能盡顯崇高。但我不希望你們認為錢才是最要緊的,是唯一值得追求的。”

“我甯願看見你們做個幸福快樂、心意滿足的窮人太太,也不願意你們變成沒有自尊、不得安甯的皇後娘娘。”

不管最後是大女兒嫁給了窮小子,還是小女兒嫁入豪門,馬奇夫婦都平靜的接受了孩子們的選擇,也支援她們的決定。因為馬奇夫婦知道,不管貧窮還是富裕,女兒們選擇的結婚對象,品行都是極好的。他們将要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兩個人會為将來的幸福生活同心協力,努力打拼。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此外,對于性格活潑好動的二女兒喬和腼腆害羞的三女兒貝絲,馬奇夫婦也是非常的疼惜愛護。

喬從小特立獨行,喜歡跑跑跳跳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對于喬拒絕了從小一起玩到大的男孩的告白,馬奇太太看在眼裡,雖然她也覺得兩個孩子性格太像,不适合在一起結婚生活,但是她并沒有自作主張的為女兒做決定,而是順其自然的等待喬自己選擇。最後喬拒絕了男孩,遠走他鄉。馬奇太太并沒有阻攔女兒,她知道,喬需要更廣闊的空間。

對于女兒貝絲,馬奇夫婦多是心疼和擔憂。溫柔善良的貝絲就像是一個小天使,然而一場大病奪去了這個女孩的健康,本來害羞腼腆的貝絲,在那之後更加蒼白虛弱。但是貝絲依舊善解人意,是大家惦記愛護的小天使,盡管有時候,貝絲羨慕大家能有一個好身體,可以健健康康的生活下去。她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

馬奇夫婦看着女兒貝絲逐漸接近透明的臉色,心中擔憂不已,但是他們能做的已經不多,最後的時間,他們悲傷不舍,但是無可奈何,隻能平靜待之。馬奇夫婦接受了這個無法避免的現實,帶領全家人一起樂觀面對,用愛互相扶持,努力讓貝絲幸福的度過最後的時光。

馬奇一家的生活清貧艱苦,有時也充滿遺憾,但是四個女兒是馬奇夫婦的永遠的希望和寄托:

“孩子們,記住一件事,媽媽永遠是你們的知己,爸爸永遠是你們的朋友。我們都希望也相信,女兒不管是嫁人還是單身,都是我們這一輩子的驕傲和安慰。”

盡管最後,二女兒喬與一位年長她很多的教授結成一生的伴侶,女兒貝絲在病痛中安詳平靜的迎接死亡。馬奇夫婦都平靜的為她們祝福祈禱。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貧窮的生活不是教育失敗的借口。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在精神層面上富養孩子,而不是隻知道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帶孩子買買買。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在必要的時刻大膽放手,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去試錯,去碰壁,去經曆挫折和成長,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孩子的生活,幹涉孩子的選擇和決定。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成為孩子們的朋友,也是孩子們的領路人和靠山,他們懂得傾聽,會給孩子及時的支援和陪伴。而不隻是站在高高的審判台上,對孩子的困境視而不見,隻對孩子的失誤一味的指責批判。

物質貧窮,并不代表精神貧窮。清貧的生活更能磨煉孩子的心性,以貧為師,也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