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小妇人》这本书的第一章开始,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好像一个童话。
风雪里的小屋,圣诞夜前夕围着火炉谈心的四姐妹,一边牵挂远在战场上随军出征的爸爸,一边等待即将归家的妈妈。这是一栋老房子,小屋里家具简陋,但是墙上挂着漂亮的画,橱柜里塞满了各类书,窗台上摆着盛放的花儿。不管屋外是战争是风雪,小屋里四姐妹细语交谈,翘首期盼,一个家的形象跃然眼前,温馨的不像话。
像童话里的世外桃源。

马奇先生是一位随军牧师,马奇太太在家照顾四个女儿,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在马奇夫妇的正向引导下,四个女儿以贫为师,勤劳善良,坚定勇敢。马奇夫妇似乎在用女儿们高尚的品格向世人宣告:即使是贫穷的父母,也能成功的富养女儿。
一、精神富足,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故事开篇,是马奇家的四个女儿围着火炉,一边打毛线,一边讨论着圣诞节买些什么礼物?
十六岁的梅格是四姐妹里的老大,长相标致漂亮的她最喜欢穿新裙子。
十五岁的乔性格像个男孩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想用零花钱给自己买本新书。
十三岁的贝丝温柔腼腆最喜欢音乐,想在圣诞节的时候为自己买一本新乐谱。
年纪最小的艾米矜持淑女,擅长画画,想用零花钱买盒漂亮的绘图铅笔。
圣诞节快到了,四姐妹的零花钱不多,如果买了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没有剩余了。
“穷人家真是太惨了!”梅格不由得抱怨。她想念家里以前的日子,以前她们家庭富有,她拥有很多漂亮的衣服首饰。
如今他们生活拮据,以至于她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师、乔也不得不去照顾独居的马奇姑婆,她们姐妹俩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妹妹贝丝则留在家里帮助妈妈打理家务,小艾米去学校念书。
姐妹几个你言我一语的争论起来:教小孩读书和照顾老人要忍受他们的坏脾气、整理家务非常累、因为爸爸没有钱,所以小艾米在学校会受同学欺负……四姐妹的说话声隐隐约约传到窗外,淹没在窗外的风雪中。
直到时钟的指针指向六点,小屋里的气氛突然一变,四个女孩不约而同的停止聊天,自觉的起身忙碌起来。她们的妈妈要回来了。
梅格将屋子里的灯点亮,艾米自觉让出了安乐椅,贝丝打扫了地面,乔将妈妈的拖鞋拿的离火炉更近一点烘干。
当乔发现妈妈的拖鞋已经很旧了的时候,妹妹贝丝决定用自己买圣诞礼物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双新拖鞋。其他姐妹听见了,也要争先恐后的给妈妈买礼物,最后她们决定,自己不要礼物了,她们要把零花钱拿出来,每人给妈妈买一件礼物。
前一秒还在万分期待圣诞礼物的四姐妹,下一秒却争先恐后的拿出全部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
这一刻,我看出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给予这几个女孩的宝贵财富。能教育出拥有如此良好品格的孩子,我猜想,她们的父母即使贫穷,也一定有着良好的修养。
马奇夫妇没有让我失望。
随着门口传来一声乐呵呵的问候,女孩们看见一位“个头高挑、和蔼可亲的女士。她穿着朴素,但仪态高贵。”,女孩们欢喜的迎上前去,这是她们的妈妈,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亲爱的,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看着女儿们忙前忙后,马奇太太也没有闲着,她一边问贝丝家里的情况,一边关心大女儿梅格的感冒,把小女儿艾米抱上膝头,又宣布为她们带来了爸爸的信,这是乔最期盼的。
从这一段马奇太太回家后的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心思细腻、关心女儿的好妈妈。几句短短的对话,关怀与问候了每一个女儿的情况,没有忽略与冷落任何一个。她认真回答女儿们的问题,没有觉得她们年纪小不懂事,没有不耐的敷衍,也没有三两句话应付了事。
认真听孩子说话,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是身为父母,对一个孩子独立人格的认可与尊重。
而作为女孩们的爸爸,马奇先生虽然因为随军牧师的身份离家在外,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们左右,但也常常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他在信里写:“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都该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我知道她们会记住我说的话,做妈妈的好孩子,履行自己的责任,勇敢地面对心魔,战胜自我。等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时候,她们都会成长为让我无比欢欣、无比骄傲的小妇人。”这是作为一位父亲,对女儿最真切的期盼和祝愿。
精神富足,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马奇夫妇可能无法为四个女儿准备贵重的圣诞礼物,但是他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舞台剧,和几个女儿一起背台词,亲手制作服装和道具,共同布置舞台背景。在干净整洁的小屋里,一家人欢笑着迎接盛大的节日。对于四姐妹来说,这种快乐的童年记忆,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以贫为师,在清贫的生活里发现乐趣,培养高尚的品行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奇夫妇言传身教,教会四个女儿勇敢、善良、乐观、仁爱,这是身为父母最高尚的品行,也是作为儿女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二、大胆放手,敢于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有远见的父母,不是以“为你好”为借口,提前为孩子选好人生的每一条路。那样顺遂的人生就像一个精美的瓷瓶,虽然好看,但是经不起任何磕碰。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完美人生可能瞬间崩塌,因为没人教过孩子摔倒了如何站起来、如何自愈伤口,所以孩子眼里的完美世界一旦倒塌,便很难复原。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懂得适时放手,敢于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在《小妇人》一书里,马奇太太对四姐妹的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个中典范。
大女儿梅格受邀去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梅格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也富有教养,她时刻以一个淑女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走在舞会里,任谁都会被这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吸引住目光。
而梅格也喜欢参加这些所谓上流人士的聚会,因为她的梦想就是将来能住在一栋漂亮的大房子里,有很多仆人听从她的召唤,她有很多漂亮的裙子、各式的帽子、还有精美的手套,她希望出门时可以乘坐大马车,她羡慕那些富家女孩们的生活。
马奇太太最初并不同意梅格的这次出行,梅格一直很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她担心女儿一旦接触了富人家的浮华世界后,会不满足于现在清贫辛苦的生活。但是耐不住女儿的央求,马奇太太最后还是松口让梅格去了。
离家出门前,梅格激动于这趟期盼已久的旅行,家里的姐妹也借给梅格漂亮的丝带和手套,开心的帮忙她打点行装。但是真正和这些富家小姐一起出门游玩之后,梅格突然发现自己干净整洁的衣裙,样式有些旧了,出门时姐妹们欢欢喜喜借给她的漂亮东西,已经对她没有更多的吸引力了。在梅格眼中,和这栋富丽堂皇的大房子相比,自己家的小屋是那样空荡简陋。
尽管梅格有着美丽的面容,乖巧讨喜的性格,周围人都很喜欢她,她跳舞也不错,似乎她就是为舞会而生的,但是问题是梅格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她甚至没有合适的裙子来参加舞会。
舞会前夕,梅格被几个富家小姐打扮的花枝招展,华丽的长裙和叮当作响的首饰,让她失去了十六岁女孩本来的清新美丽,当她顶着这一身洋娃娃装扮出现在舞会时,虽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是梅格觉得不自在,她知道自己是被这几位富家小姐捉弄了,一个真正的淑女是不会这样打扮自己的。
富人家的浮华世界,似乎真正经历了,才觉得不过如此。
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梅格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曾被自己的虚荣心驱使,但此刻她真正意识到,曾经心心念念的上流社会,并没有她想象的美好,这个豪华的房子,也瞬间失去了色彩,梅格想念那个地方不大,却温馨舒适的、她自己的家。
而作为一位母亲,在得知女儿梅格没有昂贵华美的珍珠首饰点缀自己时,马奇太太告诉女儿:“鲜花才是年轻姑娘最美的装饰。”
得知梅格为了赢得别人欣赏的目光在舞会上打扮的华丽夸张时,马奇太太对女儿说:“你要学会辨别和珍惜你应得的赞赏,用谦逊和美貌赢得体面人的爱慕。”
得知梅格后悔在舞会上放纵自己,因为别人的捉弄取笑而苦恼时,马奇太太说:“我希望我的女儿美丽大方,多才多艺,为人善良,受到赞美、爱慕和尊重,年轻时幸福快乐,婚姻美满。愿上天保佑,让她们无忧无虑,过上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女儿试探着走进无比羡慕的上流社会时,马奇太太没有阻拦,她让女儿自己去尝试浮华世界中的酸甜苦辣,去分辨这是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去判断这条路是不是她真正想要走的那一条。
就像对待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马奇太太没有领着女儿梅格,告诉她一定要往哪边走才是对的,她只是站在女儿身后,大胆的放开了孩子的双手,让女儿自己去尝试,去选择,去试错。然后在女儿需要她的时候,给她指点和安慰。
优秀的父母都知道,面前的路不管怎么选,那都是孩子的生活,也是孩子的权利。而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只会去正向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不会去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
三、以贫为师,在贫穷的土壤里开出品德高尚的花来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家庭贫穷,也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他们不会盲目的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的偏执观念,也不会谈钱色变,不耻于谈论金钱。相反的,他们会告诉孩子金钱不是唯一的追求,教导他们热爱生活里的一切。也会告诉孩子,如果正确的使用金钱,是可以为这个社会带来福祉的。
对于马奇一家来说,在四个美丽的女儿的婚事问题上,马奇夫妇的做法值得称赞。
大女儿梅格喜欢有钱人光鲜华丽的生活,却偏偏喜欢上了一个做家庭教师的毫无身世背景的穷小子。小女儿艾米从小立志做个高贵优雅的淑女,曾经拒绝了为钱嫁人,不想最后却还是为爱嫁入豪门。马奇太太将孩子们的烦恼看在眼里,她语重心长的对女儿们说:
“亲爱的孩子们,我对你们寄予厚望,但不希望你们急急忙忙嫁给有钱人,只因为他们家财万贯、门第显赫。豪宅不是家,因为里面没有爱。钱很有用,也很宝贵,如果用之有道,还能尽显崇高。但我不希望你们认为钱才是最要紧的,是唯一值得追求的。”
“我宁愿看见你们做个幸福快乐、心意满足的穷人太太,也不愿意你们变成没有自尊、不得安宁的皇后娘娘。”
不管最后是大女儿嫁给了穷小子,还是小女儿嫁入豪门,马奇夫妇都平静的接受了孩子们的选择,也支持她们的决定。因为马奇夫妇知道,不管贫穷还是富裕,女儿们选择的结婚对象,品行都是极好的。他们将要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两个人会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同心协力,努力打拼。
此外,对于性格活泼好动的二女儿乔和腼腆害羞的三女儿贝丝,马奇夫妇也是非常的疼惜爱护。
乔从小特立独行,喜欢跑跑跳跳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对于乔拒绝了从小一起玩到大的男孩的告白,马奇太太看在眼里,虽然她也觉得两个孩子性格太像,不适合在一起结婚生活,但是她并没有自作主张的为女儿做决定,而是顺其自然的等待乔自己选择。最后乔拒绝了男孩,远走他乡。马奇太太并没有阻拦女儿,她知道,乔需要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女儿贝丝,马奇夫妇多是心疼和担忧。温柔善良的贝丝就像是一个小天使,然而一场大病夺去了这个女孩的健康,本来害羞腼腆的贝丝,在那之后更加苍白虚弱。但是贝丝依旧善解人意,是大家惦记爱护的小天使,尽管有时候,贝丝羡慕大家能有一个好身体,可以健健康康的生活下去。她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马奇夫妇看着女儿贝丝逐渐接近透明的脸色,心中担忧不已,但是他们能做的已经不多,最后的时间,他们悲伤不舍,但是无可奈何,只能平静待之。马奇夫妇接受了这个无法避免的现实,带领全家人一起乐观面对,用爱相互扶持,努力让贝丝幸福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马奇一家的生活清贫艰苦,有时也充满遗憾,但是四个女儿是马奇夫妇的永远的希望和寄托:
“孩子们,记住一件事,妈妈永远是你们的知己,爸爸永远是你们的朋友。我们都希望也相信,女儿不管是嫁人还是单身,都是我们这一辈子的骄傲和安慰。”
尽管最后,二女儿乔与一位年长她很多的教授结成一生的伴侣,女儿贝丝在病痛中安详平静的迎接死亡。马奇夫妇都平静的为她们祝福祈祷。
贫穷的生活不是教育失败的借口。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在精神层面上富养孩子,而不是只知道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带孩子买买买。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在必要的时刻大胆放手,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去碰壁,去经历挫折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孩子的生活,干涉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也是孩子们的领路人和靠山,他们懂得倾听,会给孩子及时的支持和陪伴。而不只是站在高高的审判台上,对孩子的困境视而不见,只对孩子的失误一味的指责批判。
物质贫穷,并不代表精神贫穷。清贫的生活更能磨炼孩子的心性,以贫为师,也照样能够富养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