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網際網路的反思,從注意力、閱讀和寫作、認知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變化。讓更多的人關注網際網路,而改變我們,由外向内。
關鍵詞: 網際網路注意力閱讀認知模式
這是畢業生暑假的通常早晨。我仍然坐在電腦前(檢視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思考着我将要為課程送出的論文。QQ彈出一個"梅花"新聞,然後睜開注意力。突然,浏覽器跳出一條消息,提醒您收到一封新消息,然後檢視它并發現它是垃圾郵件。幾秒鐘後,有人在微網誌上發表評論,點選,我又加了幾個人來"關注"。正要繼續構思論文時,電話又響了,原來是一條短信提醒"梅花"即将遭到攻擊。與此同時,人人網的客戶不斷在電腦右下角閃爍。我的思緒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斷,已經接近中午了,我沒有在電腦上輸入太多單詞......
對于許多擁有計算機的人來說,那裡發生的事情可能并不陌生。這就是我在下面要說的。自從網際網路問世以來,很多人稱贊了這個"最愛",在稱贊網際網路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産力時,我有更多的顧慮。以前,我可以讀很多論文和相關書籍并寫論文,但現在坐在電腦前,我感到困惑和低效,我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斷(似乎不容易繼續下去)。以前,我可以平靜地做下來讀一本好書,受書的情節驅動,把佛陀我當成書中的主角,但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感覺了。沒有"深度閱讀",更多的是"掃過",尤其是在看新聞和微網誌的時候。随着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出現,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網際網路改變人們的注意力
我們并不總是被網絡資訊包圍,QQ聊天"代替"面對面交流,ctrl sc-v"代替"精細閱讀,團購而不是在街上購物,部落格微網誌"代替"信件和書籍......網際網路以其強大的力量,在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同時,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可以說是"他吸引我們,隻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注意力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稀缺資源"。是以,出現了"注意力經濟"一詞。
大腦可以被塑造和改變
到了20世紀,即使腦科學不斷發展,許多人仍然認為人類大腦的結構不會改變。根據這種說法,大腦有點像混凝土結構,當鑄件在年輕時形成時,快速凝固硬化最終會形成。但這種觀點正在改變。英國生物學家J. Z. Young在一部廣播劇中提出,"有證據表明,我們的腦細胞确實'利用廢物'。在此之前的七十年裡,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寫道,"神經組織似乎被賦予了極端的可塑性"。Melzynich已經通過猴子的幾個實驗表明,成年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具有廣泛的可塑性。随着腦科學的未被研究的進步,大腦可塑性的證據正在增加。神經科學家不僅在動物中,而且在人類中使用敏感的新腦掃描裝置以及微電子和其他探針,不僅可以獲得大腦可塑性的概念,還可以獲得大腦可塑性的概念,而且大腦可塑性不僅限于大腦皮層中控制觸覺的身體感覺區域。可塑性是普遍的,我們所有的神經回路,無論是涉及觸覺、視覺、聽覺、運動、思維、學習、了解還是記憶,本質上都受制于變化規律。
我們用手指點選鍵盤和滑鼠,用眼睛看電腦螢幕上的文字、圖檔、視訊,用耳朵聽聲霸卡驅動的聲音,除了嗅覺和味覺,網際網路調動我們所有的器官參與,讓這些感官同時參與到活動中來。難怪尼采晚年用球形列印機寫作,在給朋友的回信中,他說:"我們的寫作裝置參與了思想的形成(我們使用的寫作工具參與了我們思想的形成)。
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的分心
由于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我們長期接觸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無疑會受到影響。作為一種技術,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注意力?
技術大緻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包括犁,縫線和戰鬥機,這些技術可以擴充我們的體力,靈活性和浮動動力。第二類包括顯微鏡和放大鏡,這些技術可以擴充我們的感官和範圍。第三類包括水庫和轉基因植物,這些技術使我們能夠改變自然,更好地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第四類是智力技術,它擴充和支援我們的腦力。是以,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是智力技術。至于技術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技術決定論和工具論。前者認為,技術進步是一股超越人類控制的獨立力量。後者認為,技術是一種中立的人造物體,完全服從于技術使用者的有意識的欲望。雙方也有自己的證據。但不可否認的是,技術以巨大的力量主導和塑造着我們的生活。技術隻是展示人的本質的主要方式之一。
網際網路的互動式,超連結,可搜尋性和多媒體性質為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好處。但恰恰是這種特征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互動性:它允許我們下載下傳和上傳資訊。志願者聚集在一起編輯維基百科,上傳和下載下傳視訊到優酷,在Twitter上關注其他人并獲得關注......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使我們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超連結:閱讀文本時,您可以随時切換到不熟悉的術語或人物或想法。根據1990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人員要求兩組受試者尋找一組單獨的檔案。一組在超文本形式的電子文檔中可以找到,另一組在紙質文檔中找到。事實證明,使用紙質檔案的受試者明顯優于另一組。超文本讀者經常"掃過頁面,而不是仔細閱讀"。可檢索:記憶是最基本的認知功能。可搜尋的網際網路允許我們的記憶被"外包"并很容易在網上找到。然而,這也會導緻記憶喪失,同時,一個人會轉身跳出圖檔,一個人會翻到廣告旁邊的頁面。多媒體: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文章,而且還提供了圖像、聲音和視訊,觀看如此多的資訊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認知疲勞,資訊過載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注意力範圍。
.if! supportLists 1.3 (endif) 中注意力争用造成的危害。
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忙碌生存"的時代。肖峰教授提到了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問題,這些問題導緻年輕人沉迷于網際網路。我們正在失去自我控制,我們選擇資訊的能力正在喪失,我們看到的是别人正在為我們選擇。
二、網際網路改變了閱讀
語言從曆史淵源出發,本質更重要的是聲音,而不是文本。符号,文本而不是聲音,在那之後。在最深刻的意義上,人類語言的本體論轉移發生了兩次。首先是産生書面語言,對應出現裝載着蚊子的人工媒介,這種人類語言超越了純粹自然的基于媒體的口頭階段;當書面文字被轉移到網際網路上,特别是讀者和作家的出現,使我們的閱讀更加友善,你可以點選翻頁,添加書簽,突出顯示段落,甚至銘文标志。視力不佳的人也可以添加單詞的符号,這些符号似乎給我們帶來了閱讀的福音。美國線上書店 Amazon.com Inc.在2009年初報告稱,電子書占其圖書銷售額的35%,高于一年前的不到10%。
但也有許多懷疑的聲音。克裡斯蒂娜·羅森(Christina Rosen)是華盛頓道德政策中心的研究員。最近,在閱讀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kbe)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擔憂:"當我長時間試圖在電腦上閱讀時,我的眼睛很少休息片刻,我的眼睛總是跳來跳去。按照網際網路連結,直接跳轉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說《馬格比·福克》(Magby Fork),20分鐘後,我還沒有回去讀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kbe)。冷靜和專注的閱讀被打破,深度思維受損。閱讀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寫作方式的改變。《移動小說》在日本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09年,新浪微網誌,反過來,短小精細膩的寫作風格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思考上下文,一句話,140字的寫作降低了門檻,使内容更加随意。
第三,網際網路/計算機改變了我們對它的感覺方式。
科學或技術的變化對哲學的影響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牛頓的力學理論,讓我們把宇宙看作一個巨大的時鐘,形成了一種機械決定論的世界觀。随着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計算主義逐漸形成了世界觀。
網際網路的多視窗模式,讓我們在調動多元感官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的協調能力。在以前的任何學校教育中,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結論
根據《第28期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數量接近4.85億,注冊微網誌數量為1.95億。數字的激增加劇了網際網路上的許多問題。如知識産權問題(如谷歌版權糾紛、韓寒等作家作品糾紛)、隐私安全問題、網絡資訊真實性問題(尤其是微網誌傳聞,如金庸"死亡"事件)等。我不是來這裡"指責"網際網路的,不是,我隻是想喚起更多人的讨論和思考網際網路和我們之間的關系。雖然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好處,但它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大腦,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并找到了一些解決方案。
引用
1. 《卡爾:淺》,劉春義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7-48頁。
2. 《全民:從計算角度看世界》,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90,191頁。
3. 肖峰:網際網路時代的關注問題。
4. 《段庸王朝:支離破碎的生存》,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 中國網際網路中心:http://www.cn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