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晚,抗日戰争全面勝利前夕,抗日基地延安收到了兩條令人震驚的消息,一條是蘇軍派出150萬軍隊進攻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另一條是美國向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日本。第二天下午,忙于部署解放區反擊日本的毛澤東,在緊張的工作結束後坐下來抽了一根煙,拿起一份當天出版的解放日報看了看,但看了就變了臉,然後生氣了。

(延安博谷)
(1)毛澤東的電話直接打給了博谷主席。
事實上,蘇聯政府在8月初正式對日宣戰,而美國對日本的第一次核攻擊是在8月6日,但别忘了,沒有網絡資訊欠發達的年份,是以關于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準确資訊,包括一些技術細節,延安稍晚才被告知。今天,我們都對原子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當時,絕大多數人對核武器沒有準确的了解,描述和介紹就更加困難了。
8月9日引起毛澤東注意的,其實是中央報紙《解放日報》的頭版頭條,标題是"戰争技術的革命,原子彈擊中敵人廣島"。
時事通訊還增加了一個副标題:"東京承認所有生物都被燒死,廣島充滿了高達40,000英尺的煙花。顯然,這是《解放日報》的編輯和記者,他們想盡快把這個重要的好消息傳播給延安和抗日基地。然而,現在網上的寫作技巧和文章标題有點"冠名黨",在政治上缺乏深入的思考,自然引起了毛澤東的不高興,立即叫《解放日報》,點名找博谷同志的主席。
(2)《博谷》和《解放日報》的創辦史。
博谷,原名秦邦賢,當然是黨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江蘇省無錫市,曾畢業于上海大學和莫斯科中山大學,是蘇聯"28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1930年不久後回到共青團書記,在上海堅持地下鬥争。由于顧順璋的兵變對上海地下組織造成敵人的嚴重破壞,代理書記王明在1931年退蘇前,任命24歲的博谷為臨時中央總職責,1933年博谷跟随中央機關撤退到江西蘇區,蘇黨最高上司和紅軍"至尊三人團"成員。
由于博古年輕,不懂軍,是以紅軍的作戰指揮權完全交給了國外顧問李德,抛棄了紅軍先前機動靈活多變的作戰方式,以敵人的優勢奮力拼搏,在形勢逐漸不利的情況下,紅軍最終被迫離開玉蘇區開始長征。在1934年的遵義會議上,博古被免去臨時中央主任的職務,隻擔任紅軍野戰軍的政治主任。
長征到達陝北後,博谷擔任長江局中央組長、南局組織部長,1941年5月,回到延安後,中央決定成立大型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規定新華社和解放日報由博谷為首的編輯委員會管理。
(博古特年輕時)
(三)《解放日報》在抗日戰争中的重要作用
《解放日報》是我黨在敵後抗日基地創辦的第一份大型日報,其創辦之初,就是為了激勵全國人民抗日,打擊一切破壞團結抵抗的投降行為,進而在輿論中發揚巨大力量,是以,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這份報紙的創辦, 主席不僅親自寫了登記證,還向各部隊、機關和基地具體發出通知:"黨的政策,将通過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向全國推廣。
該通知還要求:"所有地方都要注意接收延安廣播,重要文章除報紙出版物轉載外,還應作為黨、學校、軍隊的讨論和教育材料,并推廣報紙機器,使所有地方都能接收,才能廣泛宣傳,是必不可少的。是以,會長特别注意宣傳立場,在博谷的上司和精心組織下,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如期在延安創刊,原《解放日報》分四版出版,為頭版,從1941年9月16日起,在當時破舊的情況下,又以四版出版, 這項工作是巨大的。
博古特和他的戰友們沉浸在喜悅之中。
博古特曾因在左翼的錯誤而受到批評,但革命熱情仍然很高,他糾正了以前的一些缺點,對自己的工作失誤承擔責任。例如,1943年初,楊尚坤打電話給博古傳達訓示:"解放日報發表了十幾篇關于敵後基地制作建設的指導文章和通訊,新華社沒有播出是錯誤的,應該盡快釋出。對此,新華社編輯寫了一張支票,把博古看完後交給中央辦公室,博古仔細看了看,在背後掏出一支筆準許了"這個責任應該是我的責任"的幾句話,并簽了名。
這一次的消息,博谷和報社的同志們并沒有意識到出了什麼問題,是以當毛澤東的電話裡,博谷和報業的同志們都沉浸在抗日戰争即将勝利的喜悅中,今年他隻有38歲,充滿了書本的憤怒和熱情,我們一邊一邊用嘴拗着說話一邊慶祝:
"美國投下了原子彈,足以讓魔鬼受苦"!
"蘇聯又出軍了,小日本就要結束了!"
當時延安同志還很年輕,是以我們隻在乎快樂,并沒有想太多,突然電話響了,是毛澤東直接找博古來電,拿着麥克風博古表情很快緊張,因為毛澤東的語氣明顯不一般,問是誰安排了布局,毛澤東馬上問道: "你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把美國投下的原子彈放在頭版?"
随後的話讓博古特的神經更加緊張:"這是一個非常政治性的原則性錯誤"!
(第八路軍士兵)
(5)該報編輯被嚴厲批評一小時。
博谷如實回答說,真的沒有不明智的,毛澤東大聲告知:"叫餘廣生,陳克涵明天來找我",兩人是解放日報副總編輯,一是新華社社社長,也是負責本新聞的編輯,第二天接到指令時,來到毛澤東住在夏園的山洞裡, 站在那裡一個多小時,主席總結道:"宣傳應該以我為基礎,稱自己野心大,别人的力量,不應該誇大原子彈的作用。"。
事發四天後,主席在延安幹部會議上講話時,再次在《解放日報》上公開批評8月9日的消息,首先從政治角度闡述了美國和蔣介石宣傳原子彈威力的目的:"美國和重慶的宣傳機關要拿兩顆原子彈來掃除中國人民堅持的抵抗和蘇聯紅軍的政治影響力,但不是那麼容易,原子彈能解決戰争嗎?"不。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隻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鬥争,原子彈是空的"!
然後,他尖銳地批評了包括博古特在内的一些解放日報同志的工作:"我們有些同志還認為原子彈很厲害,這是非常錯誤的,這些同志看問題,不如英國貴族。英國有一位名叫蒙巴頓的勳爵,他說:"認為原子彈能解決戰争,我們同志是蒙巴頓的幕後黑手,這些同志認為原子彈是神聖的,這有什麼影響?"它受到資産階級的影響,它來自資産階級的報紙和通訊社"。
博古和報社的同志們對此進行了回顧,但他們可能不太清楚毛主席憤怒的根本原因。
(延安抗争勝利慶典)
(6)毛主席憤怒的真正原因。
一般來說,經過14年對中國的頑強抵抗,日本原子彈轟炸和重大損失的好消息,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是一件大好事,普通軍民不拍手快速贊美,一些文職記者也不羞于贊美。那麼,為什麼毛主席對《解放日報》的消息如此憤怒呢?上司者之是以成為上司者,是因為他們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僅能看到眼前的收益和收益,而且通過事件采取更長遠和深刻的眼光。
雖然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在日本宣布無條件向《波茨坦公告》投降中發揮了作用,但在日本帝國主義處于全面崩潰的邊緣,投下這種前所未見的核彈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對中國革命有什麼影響?這些是毛主席必須思考的更深思熟慮的問題。
特别是重慶當局的宣傳部門充斥着宣傳原子彈威力的宣傳,一定是惡魔,重慶當局的做法無疑是其背景老闆的實力,這引起了董事長的焦慮和不安。
(轟炸日本)
日本永遠不會因為原子彈而投降
許多曆史愛好者,比如延安的年輕編輯,擔心日本的投降是對原子彈的威力的巨大威懾,這是對曆史的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事實上,到了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時,日本政府和軍隊已經知道潮流已經結束,日本的戰敗隻是時間問題,不僅因為軍事形勢的絕望,還因為國内經濟和政府财政的崩潰,1931年開始的侵略戰争已經徹底打垮了這個小島國。
在軍事上,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撕裂了日本所謂的"絕對防禦圈",軍隊向硫磺島、沖繩群島等日本沿海戰略要地,下一步将是登陸日本本土的聯合打壓被擊敗,其中一支緬甸軍隊逃往泰國;在中國戰場上,曾經深入廣西的第11軍正被趕出湘桂邊,而王耀武的軍隊已經打赢了湘西戰争,"中國派總司令"岡村被迫指令主力縮編到沿海地區。
(日軍在北平投降)
我黨率領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大反攻,日軍北側不得不放棄大量的縣鎮、據點和縮編為大城市,八路軍先後解放山西, 山東、河北、察哈爾等多個城市。是以,1945年7月,美英兩國敦促日本交出《波茨坦公告》,日本人已經接受了這一意思,但對于"無條件投降"還是勉強的,試圖通過最後的鬥争和蘇聯的斡旋,在維護政權的情況下進行"最終戰争"。
在經濟上,日本的戰争史學家在戰後也承認,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45年初已經完全崩潰,就連軍政府的經濟專家鄧玉珍也準确地預測了這一點。解密的日本檔案顯示,日本國力自1938年達到頂峰以來逐年下降,綜合資料顯示,1931年東部三省入侵後的經濟指數以100為基礎,在1937年和1938年達到180,然後一路下降到1941年的150和1944年的80, 當太平洋戰争爆發時。
到1945年8月,當日本宣布投降時,這個數字隻有40!
(岡村的投降)
(8)美國人确實有一個不可言說的目的。
毛主席對美國人在日本即将崩潰前夕使用原子彈背後的政治考量的判斷是非常準确的,美國在試驗成功後不久就匆匆登陸廣島和長崎,盡管有一種迫降感,以減少武裝登陸可能造成的嚴重傷亡, 但其背後的動機更深。一方面,在轟炸中未受嚴重破壞的兩座城市繼續進行"武器試驗",另一方面,重要目的是"核威懾"蘇聯等陣營,進而在戰後利益分割中處于領先地位。
事實上,最高軍事和政治階層在是否投擲原子彈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其中一些人以馬歇爾為代表反對日本的失敗,稱日本被擊敗時沒有太多這些,但背負着道德負擔,而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另一個團體則支援發射原子彈,作為對日本戰争的報複。最後一位堅定的杜魯門總統是一名公務員,他和他的從業人員有自己的政治考慮。
例如,當時的美國美國國務卿約翰·伯納斯(John Berners)直言不諱,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以"讓俄羅斯人在歐洲做得更好"。
包括斯大林也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早在1945年7月,美國、英國和蘇聯上司人在波茨坦會晤時,時任美國新總統杜魯門,曾經看似無意卻故意悄悄地對斯大林說:"我們已經擁有了非常強大的武器喲,可以一下子摧毀一座城市。然而,令杜魯門失望的是,斯大林是冷靜和不敗的,似乎完全沒有幻想,完全沒有幻想。
其實,斯大林的内心很清楚,杜魯門是搞核訛詐,企圖在二戰後赢得政治博弈,優勢第一聲,作為一個成熟睿智的政治家,斯大林當時的反應可以圈起來,可以稱為老狐狸,面無表情那被刻意做成杜魯門看。但斯大林也意識到,美國确實掌握了原子彈的技術,蘇聯在離開會議後必須加快工作速度并發出緊急訓示。
是以,美國不僅将擁有原子彈視為軍事武器,而且将其視為威脅的政治資本,對于東方陣營來說,它必須足夠警惕,這是博古特和他的年輕同僚當時沒有意識到的。
毛主席斷言原子彈是"紙老虎"。
在美國投下原子彈,試圖與"俄羅斯人"進行更好的談判之後,為什麼不在未來劃定共産黨和中國共産黨之間的分歧呢?是以從1945年8月的這一刻起,毛主席不相信這個邪惡,敢于與梅江決戰,然後就得出原子彈隻不過是"紙老虎"的結論。從反美援助北韓到金銀島事件等一系列曆史事實表明,毛主席勝利時對原子彈的看法,以及他在黨内的批評,在政治上是高度有遠見的。
例如,在1969年的中蘇武裝沖突中,蘇聯一些人曾經嚷嚷着要用原子彈解決問題,毛澤東聽完報道顯得很平靜,他說:"不打核戰争!"原子彈威力很大,但輕蔑卻不怕!!老一輩人記得"挖洞,廣糧積累"的口号,當國家迅速進入"備戰"的局面時,國民經濟開始轉向戰争狀态,大量軍民工廠進山三線,實行"山、散、10、3、3、3、3、3、3、3、3、3、3、3、3、3、3、3、3、3、3、3、3、3、3 孔"配置。
最後,怎麼了,除了虛張聲勢的蘇聯方面核訛詐之外,什麼都沒有,"小俞,能有幾隻蒼蠅"?
(蘇軍被派往東北)
(10)結束:博古特的犧牲。
事件發生後不久,毛澤東于1945年9月前往重慶談判,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并準備重新啟動政協,次年2月,博谷奉命前往重慶協助周公檢定, 作為政協憲法草小組委員會委員。1946年4月8日,博谷、王如飛、鄧發、葉婷等13人在從重慶飛回延安時,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
博谷同志去世後,延安、重慶兩黨代表團分别舉行追悼會,毛主席等黨内上司人發表題詞或文章,悼念逝世的戰友,并表示哀悼。解放日報主編于廣生、副主編艾西奇、新華社副社長陳克涵等同志共同撰寫了《紀念我國總統、戰友博谷同志》的文章,發表在《解放日報》上。
"對于我們這些在黨和人民新聞業工作的人來說,我們失去了一位最權威的指揮官和最親密的戰友,"他們在悼詞中寫道。
(勝利前夕的8路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