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傑,獨縣人,高中資訊化老師,熱愛生活,忠于事業,習慣用情記錄。
翻轉過來
溫/張傑
今天,我特意翻翻老照片,發現從30歲開始,就沒有太多自己的照片,甚至和家人、家人、朋友在一起。每次我出門或旅行,家人都想給我拍照,我很樂意答應,但看了一眼效果,馬上就催促删除,經過幾次這樣的段落,家人也不記得給我拍照了。
30歲以前,穿着青春的光環,被太陽溫暖,相信未來是無限的,相信音樂可以治愈,相信時間的善意,相信一切皆能感覺的事物,相信它們美麗而美麗。但青春是一種無意識的奔跑,青春自己不會畫出路面,那種真誠的色彩給季節上無情的蛻變,不會讀懂故事的傳播,即正在進行的故事講述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孔,不會記錄路上的相遇, 那些一路走到車站消失的人,不會在乎在蛞蝓、狼群中的攻擊。看到鮮花盛開感恩,卻無法品嘗到世間的寒意。誤以為青春像花一樣美麗,但青春不是花,花謝謝會再次開,青春怎麼會回來呢?
我勸告自己很久了,很久了,但我仍然不想把青春翻過來,也許不僅關心時代的面子,我覺得不是很清楚:是羨慕然後無所畏懼,還是嘲笑當時的無知,是當時收集的坦率,還是羞愧那個時候的意圖, 還是沒有地方放那個時間的堅持,哪怕看不到盡頭。我踩在青春的邊緣,就像閉着眼睛走在河岸上,青春的畫在我腦海中斷斷續續地閃爍,有很多遺憾。也許是因為後悔,我還不知道。長老們說,"你不去想這一切",我說,"我不能想得一切",是以我從來不知道該怎麼辦。
作家張曉峰說,"既然青春是'無論你覺得什麼都是抛浪'的遺憾,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那麼,幾乎等于'無論你真心實意地做什麼都不需要說後悔'。雖然我還是能給一個新詞說一句憂慮,但也許我見過青春的痛苦,包裹在青春的感覺中,帶着青春的憂慮,青春的轉折,遇見青春之後的相遇。這是指尖上意外碰撞敲出的靈感,也許我在乎自己,隻有這一次,忘記了自己轉年的歲月。
青春之後是什麼?一首歌中的一封信寫道,"青春之後,在我放棄之前,我仍然活得很辛苦",這一生就是人生,那麼暫時就是人生。
先去拍照,看後青春,是沒有留下生活痕迹的。仔細閱讀時,每一項發現都是無罪的,每一步都是理所當然的;當你投入工作時,每一個行動都是積極樂觀的,每一個結果都是真實的;在與人的對話中,每一次沉默都帶來自己的笑容,每一次雷電都隐藏着驚喜;當你旅行時,路段都是無止境的,每一次相遇都充滿了亮點。生活應該是這樣的,對吧?在相對論中,生活的另一面在哪裡,比如"我不流淚并不意味着我沒有眼淚"。人生的另一面,一定有苦澀的眼淚,有難以形容的苦澀,有踐踏的自尊,沒有超越落後,有無力的慈悲,有需要握拳咬牙才能做到堅持,有長長的歎息遺棄,有強烈的希望,一些我們的生命力的真理。
如果青春讓我們自帶光明,那麼青春之後,我們将遭受風霜的折磨。準備好了嗎?先去拍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