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盡管法國在聯合國排名前五,但法國一直缺乏它在國際上應得的實力,歸根結底,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随後德國用"閃電戰"擊敗波蘭震驚世界,作為英法兩國的盟友,看着波蘭的淪陷,從未派兵幫助波蘭。唯一的波蘭敵人,強大的德國軍隊,被擊敗了。

法國以為德國吞并波蘭會感到滿意,但在1940年5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進攻。随後,法國的表現更是讓世人失望,稱永不倒下的"馬其頓防線"沒有起到防禦作用,被德國輕易繞過,然後德國又像鞭炮一樣,僅僅45天後,德國裝甲師進入巴黎,在凱旋門耀武夐尾,随後法國維希政府宣布投降。戴高樂将軍随後被迫流亡英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面對德軍的進攻時,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戰鬥精神,他們完全失去了拿破侖對歐洲的強大橫掃。德國進攻波蘭時,表現出高尚的态度,而當德國進攻法國時,他們容易受到德國的蹂躏。

從二戰初期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法國是一個缺乏堅韌的國家。的确,他們并不像德國那樣強大,真的想與德國展開緻命的對抗,但也肯定難以抵抗德軍的步伐,最終仍可能被擊敗。但法國選擇妥協和投降而不對抗是一種恥辱,這表明它是一個缺乏凝聚力的國家,其"害怕戰争"的态度使整個歐洲處于被動狀态。

二戰初期選擇投降,但二戰結束後,法國成功跻身聯合國五國之列,擁有否決權,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有些難以了解!其實,法國之是以成為聯合國P5也是一個具體的曆史原因,他們之是以成為聯合國P5,是因為戴高樂的國際聲譽非常高,是以法國的國際影響力也被認為是差的,但戴高樂之後,法國一直在走下坡路。現在,法國已經被美國一遍又一遍地戲弄,但他們不敢說出來,隻能忍受屈辱,完全失去了一個大國應該擺出的姿态。

法國之是以淪陷,仿佛沒有一天,這與世界格局的變化有關,也與法國内部的沖突有關,歸根結底,法國的影響力正在被削弱。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1944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反法西斯聯盟陷入了困境,為了協調戰後關系,蘇聯和美國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C,通過了一項關于建立一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法案,并提議将其命名為聯合國。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中國、英國、美國和蘇聯成為聯合國的提案國,到1945年6月,舊金山制憲會議終于确認中國、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為五個常任理事國,它們也有否決權。

衆所周知,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功地遏制了龐大的日本軍隊,進而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當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缺乏應有的尊重,比如雅爾塔會議沒有中國的代表,這也反映了歐美國家在二戰利益分割中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中國薄弱的國力也讓中國遭遇了不平等待遇。

然而,聯合國成立時,中國被認真對待,是美國發揮了主導作用:一方面,美國支援國家政府,他們希望中國成為與蘇聯讨價還價的重要籌碼。它也成為P5中唯一的亞洲國家。

雖然中國是代表亞洲的P5之一,但中國也在戰鬥中處于強勢地位,畢竟當日本侵略中國時,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成功地拖垮了絕大多數日軍,并最終赢得了戰争的勝利。另一方面,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失地,成為國際笑話,而二戰結束後或在其他國家的幫助下收複失地,其表現也讓法國在國際上顯得格外廉價,但法國最終成為P5之一,其實, 有幾個原因:

首先,戴高樂在海外組建臨時政府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戴高樂在法國投降之初流亡國外,對當時的法國政府極為不滿,畢竟他的想法是與德國作戰到底。出國後,戴高樂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組建了臨時政府,堅持與德國作戰,雖然這種影響力相對有限,但戴高樂也盡其所能組建了海外統一戰線,号召法德軍隊戰鬥到底。戴高樂的表現也為法國獲得了一定的國際獎勵積分,也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高度認可。

戴高樂在組建臨時政府後與維希政府決裂,是以法國的投降全部被推給維希政府,維希政府被視為僞政府,而戴高樂組建的臨時政府則決心與德國侵略者作戰。在這方面,戴高樂也憑借個人實力使法國赢得了國際尊重,也為後來的法國獲得了更多的國際權益奠定了基礎。

其次,法國在國外有很強的影響力。

衆所周知,英國和法國在19世紀都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它們對殖民地的影響仍然存在。和1947年印度要求獨立時一樣,英國為了防止印度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家族,專門鼓吹"蒙巴頓計劃",推動印巴分治,在克什米爾所有權問題上模棱兩可,因克什米爾直接引向印巴,雙方仍無緩和的迹象, 是以,南亞局勢的複雜性是由英國殖民者造成的。

相比之下,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雖然不如英國,但法國也有很大的發言權,西方也看到了法國這一點,認為法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它應該被納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同時,既然法國有這麼多殖民地,在英美眼裡,隻要法國經營得好,勢必會迅速複蘇,經濟必将迅速好轉。這些有利的條件也使法國成為西方眼中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國家,他們對法國的未來非常樂觀。

第三,英美蘇聯國家正試圖互相制衡!

雅爾塔會議之前,丘吉爾并不贊成法國正常化,因為丘吉爾和戴高樂的關系并不友好,兩位強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雙方也不在同一邊。

但雅爾塔會議後,英國人改變了主意,因為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和蘇聯完全分裂的戰後格局非常明顯,美國開始向英國殖民地伸出援手,英國對此無從了解,畢竟英國是依賴美國來擊退德國人的, 讓英國看到,未來自己的生存空間将進一步被美國擠壓,他們停不下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想利用法國來對抗美國,畢竟多一個幫手一定更有實力。是以,英國要求法國加入該指令。

在美國人眼中,他們最害怕的是蘇聯的西進,如果西歐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制衡蘇聯,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既然英國提出要讓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美國從戰略角度就同意要利用法國來遏制蘇聯!

同時,蘇聯也認為,法國在西歐也沒有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也為了平衡美英的實力,蘇聯也覺得可以接受。

是以,美國、蘇聯和英國都覺得法國的正常化對自己有好處,沒有害處,隻要湊齊,把法國拉到平凡。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法國成為聯合國五大P.U.之一,由美國、蘇聯和英國組成,雖然戴高樂最初對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沒有多大興趣,但他從國家利益出發,對法國未來的發展仍然有用,于是法國成為了P5之一。

事實上,法國随後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非凡的。20世紀50年代末,法國經濟在工業的幫助下迅速增長,1960年代以後GDP增長5.7%,甚至超過美國和英國,在西歐處于領先地位。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法國的整體國力也得到了迅速增強。

随着戴高樂于1958年重新掌權,法國開始在整個歐洲和國際上發揮巨大影響力:

首先,法國開始加強與德國的合作,推動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戴高樂是二戰後法國崛起的關鍵人物,特别是因為他對國際形勢的洞察力相當準确。在美蘇競争中,他看到美國試圖利用歐洲來對抗蘇聯,試圖将歐洲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戴高樂無法接受的。美國一直倡導"歐洲一體化",戴高樂看到了美國狼的野心,無非是要把歐洲推入火坑。戴高樂不接受美國的主張,反對美國建立一個"歐洲歐洲",盡可能地保持其成員國的獨立性。

此時法國也面臨着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單靠法國,很難與美國抗衡,這次戴高樂,考慮到國際形勢,提出了新的法國外交政策,敢于對抗大國争取民族獨立的"戴高樂",然後在1963年, 法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德國簽署了《法德合作條約》。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法國是死敵,但在國際交流中,沒有永恒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雖然距離二戰結束還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但德國有了新的面貌,國際形勢發生了劇變,英國淪陷,美蘇争奪霸權的鬥争使國際形勢充滿了不确定性。這對西歐來說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法國和德國隻有抛開曆史的芥末,共同努力,共同實作兩國的經濟發展,才能迎接挑戰。

可以說,德法關系翻開了新的篇章,也是戴高樂的長遠眼光。随後,在法國和德國的組織下,歐洲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并施加影響。在歐洲共同體的六個國家中,德國和法國是最強的,但德國還沒有走出失敗的陰影,其他國家仍然對德國有擔憂,讓法國成為歐洲共同體事實上的上司者,此時法國在西歐的影響力是前所未有的, 戴高樂也将法國在西歐的影響力推向巅峰。

為了保持其在歐洲共同體的上司地位,并防止歐洲關系的破壞,法國三次直接拒絕了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想法。從現在開始,法國的這一舉動也極為明智,畢竟英國是一根棍子,哪裡就要混進去,哪裡就要空手套白狼!

其次,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巨大,對非洲的影響深遠。

法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不僅在半島中部和南部,而且對非洲有很大的控制權。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法國一直在非洲迅速擴張,從阿爾及利亞開始,不僅向中非,北非甚至東非伸出援手,而且還展示了其将整個非洲保持在手掌中的雄心壯志。事實上,到19世紀末,法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非洲。

當然,法國對非洲的殖民方式與英國不同,英國更像是殖民地的代理人,而法國則直接統治,正是這種統治方式使殖民地更具影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反殖民主義浪潮"興起,非洲也爆發了無數次獨立戰争,最終法國被驅逐出非洲,但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是以法語已成為非洲大陸上使用較為廣泛的語言,法郎也是非洲比較常見的通用貨币, 這是法國在殖民時期留下的印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經曆了戰後重建,這也使得法國需要大量的人口,是以法國打開了該國的大門,允許非洲人移民到法國。非洲人也熟悉法國文化和語言,是以他們來到法國的适應性也非常強,這也促成了法國與非洲的聯系,這些非洲移民後來對法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像現在法國非洲裔美國人的比例越來越大,直接影響着法國的未來!

第三,法國正在積極發展軍工和核武器,為法國獨立對抗美國提供了重要支援。

戴高樂曾是法國獨立運動的強人和領袖,但二戰後法國仍然看美國,這也引起了戴高樂的不滿,在他的哲學上,法國應該成為歐洲的強國,不再由美國主導。戴高樂還認識到,法國隻有在擁有強大的軍事存在的情況下才能與美國競争。

戴高樂在1958年重新掌權時,主張恢複法國的聲望,進而從美國的影響中解放出來,以至于在戴高樂的注視下,法國的軍事工業和核武器研發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别是在1960年2月,法國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成功,震驚了美國和蘇聯, 這也使法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法國的核支援也給了戴高樂一個更強大的對抗美國的基礎,美國也極不高興,甚至在1963年,美國拉攏蘇聯和英國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其目的是遏制法國和中國之間核武器的發展,中國和法國直接拒絕簽署, 事實上,這也促使法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戴高樂主張建立一個自主、強大的法國,是以看到美國對北約,戴高樂特别生氣,北約在法國的軍事基地,也發現戴高樂侵犯了法國的主權,很明顯,法國不希望美國控制北約,如果法國在北約中沒有發言權, 那麼法國在北約就不需要了。随着法國與北約的分歧越來越大,法國于1966年3月正式宣布退出北約。戴高樂上司法國走向獨立外交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在戴高樂時期,法國,無論是國際聲望,還是綜合實力,都達到了二戰後的巅峰,尤其是戴高樂敢于與美國競争,真正展現了他的個人能力,但在戴高樂之後,法國實際上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今天,甚至作為聯合國P5之一, 法國總是被忽視!

法國在戴高樂時代之是以如此強大,是因為它能夠把法國擰成一根繩子,後來,法國自由主義的傳播使法國失去了凝聚力。集中一個國家的權力的困難,以及随之而來的效率降低的結果,是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松散,是以今天的法國就像一片松散的沙子,甚至戴高樂的重生也很難擰在一起。

法國也面臨着一場巨大的危機,這場危機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其中,法國最突出的問題是該國罷工和示威活動的普遍性,以及非洲人後裔比例的不斷上升。

2018年11月,法國爆發了"黃馬運動",歸根結底是法國長期積壓的社會沖突集中反彈,随着運動的擴大,法國各界紛紛加入,對政府施加了全方位的壓力。可以說,這場運動讓馬克龍直接領先,給他的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最終馬克龍選擇妥協以滿足示威者的條件。這場運動隻是法國罷工示威的冰山一角,這已成為法國人獲得權利的一種方式,不是罷工,而是罷工,嚴重影響了該國的穩定。為了赢得選票,政府隻能一個接一個地妥協,最終的結果是法國很難做到。

事實上,法國人口的危機更為嚴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人開始大量移民到法國,他們的後代成為法國的一部分,使法裔非洲人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法國原住民因為生育率低而越來越低的比例,其實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因為非洲人和法國原住民在信仰和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是以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非洲人後裔數量的增加,他們勢必會擠進存在主義的法國人,也必然會獲得更多的公權力,這對法國産生了一系列影響。現在法裔非洲裔的後代太普遍了,他們已經占法國人口的60%,純正的法國人變成了35%,他們變成了少數民族,未來,法國危機是肉眼可見的。

本來,戴高樂想引進非裔美國人來帶動經濟發展,沒想到這一舉措已經成為法國目前的巨大危機,估計戴高樂沒想到!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事實上,盡管法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在歐盟,法國的發言權卻不如德國。

德國和法國是歐盟的雙引擎,事實上,德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也是由于德國的工業基礎極其穩固,默克爾面對美國的壓力敢于召集美國董事會,像默克爾一樣對抗美國的壓力實施"北溪2号"項目,才能讓德國在未來的歐盟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但法國缺乏這種戰略眼光,即使它有一些戰略考慮,最終結果隻能是缺乏臨終壓力,無論是在國内還是在美國。隻能說,今天的法國面對美國,一直都是不足的,在戰略決策上,也是猶豫不決的,這樣的法國真的很難成為歐盟的合格上司者,在國際社會中總是被忽視!

法國的内部沖突使法國政府擁有了綽綽有餘的權力,這使得法國積累了困難,馬克龍甚至國内問題都難以平息,它怎麼能有充分的國際基礎和說服力!可以看出,法國的戴高樂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曾經堅強和艱難已經成為過去,但現在法國卻變得軟弱。

隻能說,法國的國際聲望也随着法國的軟弱而喪失,受制于美國,法國完全像一隻小綿羊,即使美國要求法國不允許與俄羅斯進行武器貿易,甚至搶走了法國的指令,法國也隻能忍氣吞聲,這種懦弱的表現也讓法國在國際社會看到了笑話。

隻能說法國的表演越來越讓人聯想到戴高樂,但現在,即使法國又多了一位戴高樂,也很難扭轉局面!

45天投降德國卻成五常,法國靠實力還是運氣?戴高樂無意埋下危機

堅持原創,我忠于老三人的肝髒和勇氣,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