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時深度」“美國回來了”,“戴高樂主義”必須走?核潛艇事件暴露美法“不相容”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和澳洲特派記者 姚明大城、劉直率 當美國現任總統喬·拜登在去年大選期間表示"美國回來了"時,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幾年前曾表示"戴高樂回來了"。從美國、英國和澳洲15日高調宣布成立三方安全聯盟(AUKUS),到美國向澳洲提供核潛艇導緻法國正常潛艇名單的丢失,從憤怒的法國總統呼籲召回駐美國和澳洲大使, 給法美、法英上司人幾天來冷靜下來,整個法國看起來憤怒無助——不僅澳洲人撕毀了一份大國防合同,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法國的戰略。随着法國進入下屆總統大選的選舉階段,法美關系如何、法國和歐盟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等話題自然而然地成為輿論的焦點。

「環時深度」“美國回來了”,“戴高樂主義”必須走?核潛艇事件暴露美法“不相容”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資訊圖

核潛艇動蕩背後的美法"不相容"

美法兩國元首通了大約半個小時的電話,試圖告訴外界外交裂痕已經修補。但據《環球時報》駐法國記者報道,法國輿論還不錯,從一開始關注美國、英國和澳洲的背信棄義,到現在深入讨論法國和美國關系的全球戰略。一些法國評論家想知道法國怎麼會如此後意識和"天真而簡單",不知道"美國外交如此粗魯"。還有人指責法國外交和情報部門的重大失誤。極右翼全國聯盟(National League)的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呼籲追究政府的責任。來自左翼反對黨法國不要讓步的立法者打趣說,外交不僅僅是"背靠背"(指的是馬克龍在6月G7峰會上與拜登的親密關系),而是關于利益。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國際問題專家勞倫斯·納登(Laurence Naden)表示,法國對AUKUS的不滿情緒普遍存在:"法國感到失望,因為它沒想到拜登政府會這樣做。人們認為拜登政府将更加多邊和跨大西洋,甚至親法國。"令法國人感到尴尬的是,美國國務卿約翰·布林肯(John Blinken)在巴黎長大,高中畢業,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并計劃在十月初對巴黎進行正式通路。雖然拜登試圖平息馬克龍的情緒,但法國外交部長讓 - 馬克·艾克和讓 - 馬克·艾爾表示,"結束兩國之間的危機需要時間和行動。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最初的"憤怒"并非沒有道理,他更加感到尴尬的是,他在2018年因軍事訂單損失了數百億美元時所推動的尴尬,正如德國報紙《世界報》(Le Monde)所說,"從現在開始,法國人隻演奏第二把小提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7月底釋出的《法國-太平洋戰略》中,法國和澳洲被雄心勃勃地定義為法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夥伴",該報告強調"通過選擇法國軍艦制造商作為2016年澳洲未來遠洋潛艇的建造者來加強夥伴關系"。法國在太平洋地區簽署了一項法澳大陸協定,包括派遣軍事人員參加打擊非法捕魚、救災和環境保護的聯合行動。馬克龍的另一個痛點是他近兩年來推動的三方對話機制,三位上司人在2020年9月三國外交部官員首次會晤後,宣布他們在今年倫敦G7峰會上共同努力。

法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土、軍事和影響力比英國更多。法國人曾希望在太平洋事務上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建議,但前法國駐美國大使佛蒙特告訴軍方網站,AUKUS的出現"給人一種令人不快的蔑視和邊緣化的味道"。法國高層一再明确表示,法國永遠不會放棄在該地區的責任,因為其專屬經濟區擁有200萬居民和7,000名軍事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美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确實存在許多分歧:1966年,在越南戰争的高峰期,戴高樂将軍在金邊警告美國"亞洲不會屈服于美國的意志";就連兩人也遭遇了"握手争吵";馬克龍與俄羅斯的接觸,關于北約"腦死亡"和"戰略自主"聲明的言論讓美國人感到不安。這些分歧不能歸結為政治家之間的象征性沖突,其背後是兩國之間的"不相容"。根據《外交事務》雜志的一篇文章,作為主要的政治獨立,争取北約内部自治和提供核威懾的決心是戴高樂從未放棄的目标。國會山報紙還認為,馬克龍在歐洲的"戰略自治"主張是21世紀戴高樂主義的最新版本。

憤怒的澳洲人開始交出他們的舊賬目

美國進階外交官表示,美國和澳洲挑起與法國的潛艇合同看起來"笨拙",這"意味着與'英國人'和'澳洲人'而不是高盧人建立新的盎格魯 - 撒克遜友誼。"自由和博愛,是的,"美國軍事新聞網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平等,不是那麼多。"文章以此作為衡量法國與講英語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之間微妙關系的一種方式,盡管法國早先無保留地協助美國在獨立戰争中擊敗英國軍隊及其"兄弟"的古老聯盟,但美澳英AUKUS協定的簽署迫使法國擔心,未來隻會成為美國的"小夥伴"。

俄羅斯電視台今天評論說,如果美法關系再次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法德團結不是偶然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距離将越來越遠,脫離北約的歐洲軍事或大陸軍事聯盟的想法具有現實意義。

"澳洲不欠法國什麼!"看着法國、美國、法國和英國在緩和沖突,一位澳洲政治記者25日在《日本經濟新聞》上發表,稱法國對澳洲的指責是片面的話語,"當我想到兩次世界大戰保衛法國犧牲了澳洲人時,我對這個從未幫助過澳洲的傲慢和忘恩負義的國家感到憤怒。文章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295,000名澳洲士兵在法國西線作戰,其中53,000人死亡,150,000多人受傷,法國人讓受害者家屬自費建造墓碑并從中獲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洲人勇敢地面對日本轟炸澳洲大陸的達爾文港,并派遣士兵前往歐洲戰場,在那裡,超過40,000名澳洲士兵為幫助奪回法國和其他歐洲盟國的土地而獻出生命。1973年,澳洲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國停止以"以犧牲法國為代價的士兵"的名義在南太平洋進行核試驗。是以,法國在接下來的22年裡不間斷地在南太平洋進行了核試驗。

法國一直不遺餘力地竊取澳洲在國際市場上的業務。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後,澳洲黃油、奶酪和牛肉從英國超市貨架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法國産品。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不得不為幾十年前簽署《英澳自由貿易協定》(Anglo-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ment)的事件道歉。"這對澳洲的許多農民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報告說,并補充說澳洲農民在絕望中自殺。

據《環球時報》澳洲記者報道,澳洲人對法國有着複雜的感情,在當地法國餐館享用晚餐和葡萄酒,在法國文化協會學習法語,觀看法國電影,但許多人認為法國人效率低下,無所事事,總是嘲笑"說英語的人"。

"大選後一切都會恢複正常。

"盟友不應該這樣做。在歐盟方面,法國從潛艇危機一開始就一直明确表示支援。歐洲輿論也表示支援法國和歐盟強調需要逐漸建立自己的防務戰略措施。法國《回聲報》(Les Echos)的專欄作家阿塔利認為,這些戰略轉變是必要的,因為澳洲撕毀與法國的潛艇合同表明,地緣政治關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印度-太平洋地區對法國的支援就不那麼重要了。阿塔利建議,歐盟國家必須知道如何應對變革,這将創造一個強大而獨立的歐盟,并具有戰略經濟和軍事上司地位。

無論法國政客、媒體和公衆如何猛烈抨擊美國和澳洲等國家,但這些國家仍然有着相同的價值觀、制度和共同利益,聯盟仍然難以撼動,這就是為什麼法國、美國、法國和英國上司人将很快通過電話溝通,以冷卻危機。法國《世界報》等媒體分析稱,法國在非洲或印太地區,都離不開美國的防務合作。法國海軍參謀長範迪埃海軍上将25日對媒體表示,中國在海上的強勁崛起令所有人感到擔憂。在談到法美軍事合作時,他說,"到目前為止,所有行動都很好,沒有問題"。一些法國媒體也開始"轉移話題",如法國24新聞電視網站,"巴黎大喊大叫的盟友背叛了它,但許多專家認為,堪培拉的決定是由于來自中國的威脅上升,而且因為法國對北京的态度被美國、英國和澳洲認為過于模糊。據《世界報》報道,"面對不斷上升的威脅,澳洲選擇讓曼聯而不是法國保護自己"。

許多俄羅斯媒體一直懷疑法國和歐洲是否真的會與美國、英國和澳洲合作。俄羅斯通訊社援引俄羅斯專家的話說,法國召回其駐澳洲和美國大使是法美關系史上的第一次,但無論醜聞有多大,法國及其北約盟國都不會崩潰。究其原因,西方國家在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出口領域一直具有很強的競争力。澳洲外長也對類似的妥協表示"了解法國的失望",并表示希望兩國繼續合作。莫斯科國家國際關系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學者科克特什(Koktesh)認為,法國在被美國和澳洲嘲笑後将遭受損失,但不太可能産生任何嚴重後果,因為憤怒的法國将知道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

據俄羅斯《圖檔報》報道,AUKUS聯盟就像是對美國球迷的一記耳光,向歐洲表明,他們對華盛頓的欺騙毫無戒心。一場嚴重的風暴在等待着歐洲,但這隻是一場茶杯裡的風暴,因為目前的歐洲上司人沒有真正的機會追求獨立的政策。在歐洲大國舉行新的選舉後,一切都将恢複正常。就連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專家魯賓斯基(Rubinski)也認為,美國正在深化與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合作,将歐盟視為競争對手而不是盟友,但在目前背景下,"如果允許德國在法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那麼德國将選擇華盛頓"。

正如歐洲盟友懷疑戴高樂對法國在歐洲主導地位的願景一樣,一些歐洲國家并不完全支援馬克龍的提議,國會山報紙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說。受疫情影響,"戰略自主"在未來一段時間内對法國人來說隻是一種虔誠的奢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