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环时深度」“美国回来了”,“戴高乐主义”必须走?核潜艇事件暴露美法“不兼容”

作者:环球网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和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姚明大城、刘直率 当美国现任总统乔·拜登在去年大选期间表示"美国回来了"时,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几年前曾表示"戴高乐回来了"。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15日高调宣布成立三方安全联盟(AUKUS),到美国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导致法国常规潜艇名单的丢失,从愤怒的法国总统呼吁召回驻美国和澳大利亚大使, 给法美、法英领导人几天来冷静下来,整个法国看起来愤怒无助——不仅澳大利亚人撕毁了一份大国防合同,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国的战略。随着法国进入下届总统大选的选举阶段,法美关系如何、法国和欧盟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等话题自然而然地成为舆论的焦点。

「环时深度」“美国回来了”,“戴高乐主义”必须走?核潜艇事件暴露美法“不兼容”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信息图

核潜艇动荡背后的美法"不相容"

美法两国元首通了大约半个小时的电话,试图告诉外界外交裂痕已经修补。但据《环球时报》驻法国记者报道,法国舆论还不错,从一开始关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背信弃义,到现在深入讨论法国和美国关系的全球战略。一些法国评论家想知道法国怎么会如此后意识和"天真而简单",不知道"美国外交如此粗鲁"。还有人指责法国外交和情报部门的重大失误。极右翼全国联盟(National League)的总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呼吁追究政府的责任。来自左翼反对党法国不要让步的立法者打趣说,外交不仅仅是"背靠背"(指的是马克龙在6月G7峰会上与拜登的亲密关系),而是关于利益。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问题专家劳伦斯·纳登(Laurence Naden)表示,法国对AUKUS的不满情绪普遍存在:"法国感到失望,因为它没想到拜登政府会这样做。人们认为拜登政府将更加多边和跨大西洋,甚至亲法国。"令法国人感到尴尬的是,美国国务卿约翰·布林肯(John Blinken)在巴黎长大,高中毕业,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计划在十月初对巴黎进行正式访问。虽然拜登试图平息马克龙的情绪,但法国外交部长让 - 马克·艾克和让 - 马克·艾尔表示,"结束两国之间的危机需要时间和行动。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最初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他更加感到尴尬的是,他在2018年因军事订单损失了数百亿美元时所推动的尴尬,正如德国报纸《世界报》(Le Monde)所说,"从现在开始,法国人只演奏第二把小提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7月底发布的《法国-太平洋战略》中,法国和澳大利亚被雄心勃勃地定义为法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伙伴",该报告强调"通过选择法国军舰制造商作为2016年澳大利亚未来远洋潜艇的建造者来加强伙伴关系"。法国在太平洋地区签署了一项法澳大陆协定,包括派遣军事人员参加打击非法捕鱼、救灾和环境保护的联合行动。马克龙的另一个痛点是他近两年来推动的三方对话机制,三位领导人在2020年9月三国外交部官员首次会晤后,宣布他们在今年伦敦G7峰会上共同努力。

法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土、军事和影响力比英国更多。法国人曾希望在太平洋事务上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建议,但前法国驻美国大使佛蒙特告诉军方网站,AUKUS的出现"给人一种令人不快的蔑视和边缘化的味道"。法国高层一再明确表示,法国永远不会放弃在该地区的责任,因为其专属经济区拥有200万居民和7,000名军事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美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确实存在许多分歧:1966年,在越南战争的高峰期,戴高乐将军在金边警告美国"亚洲不会屈服于美国的意志";就连两人也遭遇了"握手争吵";马克龙与俄罗斯的接触,关于北约"脑死亡"和"战略自主"声明的言论让美国人感到不安。这些分歧不能归结为政治家之间的象征性冲突,其背后是两国之间的"不相容"。根据《外交事务》杂志的一篇文章,作为主要的政治独立,争取北约内部自治和提供核威慑的决心是戴高乐从未放弃的目标。国会山报纸还认为,马克龙在欧洲的"战略自治"主张是21世纪戴高乐主义的最新版本。

愤怒的澳大利亚人开始交出他们的旧账目

美国高级外交官表示,美国和澳大利亚挑起与法国的潜艇合同看起来"笨拙",这"意味着与'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而不是高卢人建立新的盎格鲁 - 撒克逊友谊。"自由和博爱,是的,"美国军事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平等,不是那么多。"文章以此作为衡量法国与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方式,尽管法国早先无保留地协助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击败英国军队及其"兄弟"的古老联盟,但美澳英AUKUS协议的签署迫使法国担心,未来只会成为美国的"小伙伴"。

俄罗斯电视台今天评论说,如果美法关系再次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法德团结不是偶然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脱离北约的欧洲军事或大陆军事联盟的想法具有现实意义。

"澳大利亚不欠法国什么!"看着法国、美国、法国和英国在缓和冲突,一位澳大利亚政治记者25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称法国对澳大利亚的指责是片面的话语,"当我想到两次世界大战保卫法国牺牲了澳大利亚人时,我对这个从未帮助过澳大利亚的傲慢和忘恩负义的国家感到愤怒。文章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95,000名澳大利亚士兵在法国西线作战,其中53,000人死亡,150,000多人受伤,法国人让受害者家属自费建造墓碑并从中获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人勇敢地面对日本轰炸澳大利亚大陆的达尔文港,并派遣士兵前往欧洲战场,在那里,超过40,000名澳大利亚士兵为帮助夺回法国和其他欧洲盟国的土地而献出生命。1973年,澳大利亚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国停止以"以牺牲法国为代价的士兵"的名义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因此,法国在接下来的22年里不间断地在南太平洋进行了核试验。

法国一直不遗余力地窃取澳大利亚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后,澳大利亚黄油、奶酪和牛肉从英国超市货架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法国产品。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不得不为几十年前签署《英澳自由贸易协定》(Anglo-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ment)的事件道歉。"这对澳大利亚的许多农民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报告说,并补充说澳大利亚农民在绝望中自杀。

据《环球时报》澳大利亚记者报道,澳大利亚人对法国有着复杂的感情,在当地法国餐馆享用晚餐和葡萄酒,在法国文化协会学习法语,观看法国电影,但许多人认为法国人效率低下,无所事事,总是嘲笑"说英语的人"。

"大选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盟友不应该这样做。在欧盟方面,法国从潜艇危机一开始就一直明确表示支持。欧洲舆论也表示支持法国和欧盟强调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防务战略措施。法国《回声报》(Les Echos)的专栏作家阿塔利认为,这些战略转变是必要的,因为澳大利亚撕毁与法国的潜艇合同表明,地缘政治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印度-太平洋地区对法国的支持就不那么重要了。阿塔利建议,欧盟国家必须知道如何应对变革,这将创造一个强大而独立的欧盟,并具有战略经济和军事领导地位。

无论法国政客、媒体和公众如何猛烈抨击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这些国家仍然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制度和共同利益,联盟仍然难以撼动,这就是为什么法国、美国、法国和英国领导人将很快通过电话沟通,以冷却危机。法国《世界报》等媒体分析称,法国在非洲或印太地区,都离不开美国的防务合作。法国海军参谋长范迪埃海军上将25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在海上的强劲崛起令所有人感到担忧。在谈到法美军事合作时,他说,"到目前为止,所有行动都很好,没有问题"。一些法国媒体也开始"转移话题",如法国24新闻电视网站,"巴黎大喊大叫的盟友背叛了它,但许多专家认为,堪培拉的决定是由于来自中国的威胁上升,而且因为法国对北京的态度被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认为过于模糊。据《世界报》报道,"面对不断上升的威胁,澳大利亚选择让曼联而不是法国保护自己"。

许多俄罗斯媒体一直怀疑法国和欧洲是否真的会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合作。俄罗斯通讯社援引俄罗斯专家的话说,法国召回其驻澳大利亚和美国大使是法美关系史上的第一次,但无论丑闻有多大,法国及其北约盟国都不会崩溃。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出口领域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澳大利亚外长也对类似的妥协表示"理解法国的失望",并表示希望两国继续合作。莫斯科国家国际关系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学者科克特什(Koktesh)认为,法国在被美国和澳大利亚嘲笑后将遭受损失,但不太可能产生任何严重后果,因为愤怒的法国将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据俄罗斯《图片报》报道,AUKUS联盟就像是对美国球迷的一记耳光,向欧洲表明,他们对华盛顿的欺骗毫无戒心。一场严重的风暴在等待着欧洲,但这只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暴,因为目前的欧洲领导人没有真正的机会追求独立的政策。在欧洲大国举行新的选举后,一切都将恢复正常。就连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专家鲁宾斯基(Rubinski)也认为,美国正在深化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合作,将欧盟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盟友,但在当前背景下,"如果允许德国在法国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德国将选择华盛顿"。

正如欧洲盟友怀疑戴高乐对法国在欧洲主导地位的愿景一样,一些欧洲国家并不完全支持马克龙的提议,国会山报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受疫情影响,"战略自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法国人来说只是一种虔诚的奢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