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拜登亲自致电法国之后,美国国务卿约翰·布林肯和美国总统约翰·克里最近几天一起访问了法国,美国与法国的外交关系如此之大,以至于全世界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还有澳大利亚核潜艇事件。美国归根结底是要和法国"嘲笑敌人",让法国"明白"美国的所作所为。克里公开为美国政府在法国的行动辩护,向法国媒体宣称"潜艇事件不是背叛,而是缺乏沟通"。但实际上,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核潜艇事件,美国并不是背叛,世界大概是清楚的,法国,不一定是不清楚的。
美国针对亚太地区的新战略,法国是一支力量,此前法国派出备受瞩目的西北级两栖攻击舰和核动力潜艇,闯入南海,而且在抵达南海之前公开宣布穿越琼州海峡,这完全是中国的领海,就是一个例子。法国的举动实际上是冒着激怒中国、迎合美国和帮助美国的风险。
然而,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核潜艇事件,美国显然抢走了法国的"生意"。这笔交易的总价值超过600亿美元,超过600亿美元。这不是背叛,法国人,只有最清楚的恐惧。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林对法国的访问,其实也存在着对法国的持续背叛,是法国"商业"的目的。
据媒体报道,布林肯访问法国,主要有两项安排,一项是出席10月5日至6日举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部长理事会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美国政府和欧盟之间举行类似会议之后举行的,美国商务部长在会议中表示,中国正在阻止公司购买更多的波音民用喷气式飞机,甚至希望美欧合作迫使中国购买更多的波音民用喷气式飞机。通过这种方式,布林肯和法国人之间关于所谓经济合作的会谈和想法给中国带来了压力,或者至少是其中一个目标。
不过,众所周知,世界民用飞机的采购,基本上被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垄断,中国拒绝购买更多的波音飞机,这对欧洲空客有利。另一方面,法国是空中客车在欧洲的主要"所有者"之一。
也就是说,拥有超过600亿澳元的美元,美国是不够的,它想抢夺中国民用喷气式飞机的订单,它希望法国提供帮助。美国人,真的"梦想着娶儿媳妇——想要好东西"。
在此基础上,不难判断,美国近期对法国的密集外交行动,其实是在"玩弄口皮"。世界非常清楚,美国现在不能给法国任何东西,法国最想要的,美国能给的,美国永远不能给的。相反,美国更多、更希望法国反过来提供帮助,比如让法国对美国亚太战略做出更大贡献,与美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在经济领域胁迫中国。难道法国人真的清楚这些美国的想法吗?不一定,但法国,反击的手段,还有一小撮,甚至,法国甚至反对美国人的意识,几乎已经消失了。
专家学者此前曾猜测,法国是否会像戴高乐当时那样,通过退出北约来报复美国,但鉴于事件的发展,法国并没有这样做。事实上,法国对美国的背叛几乎无所作为。拜登通完电话后,法国立即"高兴地"宣布,其驻美国大使将很快返回美国,就是例证。
关于美国和法国,最大的现实是,法国人早已忘记了戴高乐所创造的"独立法国理念",即使不像英国那样讨人喜欢美国,但也越来越接近。
至于法国战后的国际定位,戴高乐给了法国方向。戴高乐当时认为,由于国家权力的限制,法国不能再做它在世界上所做的事情,如果它想继续享受所谓的大国特权,它必须找到合作伙伴,美国当然是第一选择。但戴高乐也认为,法国在与美国合作的同时,不能完全依赖美国,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只有这样,法国才能被称为独立大国。至于法美关系,戴高乐的思路很明确,就是一个"扁平"的伙伴,绝不是依赖性的。
那一年戴高乐为了对抗美国,直接退出北约,美军在法国全部开除,从这个思路出发,客观地说,这个思路,对于法国来说,也是最合适、最正确的。但今天的法国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这一理论。
于是,法国在美国面前与英国走得更近,而现代法国已经失去了抵抗意识和戴高乐的"独立法国"理念,势必更加艰难。
被羞辱,不知不觉地玩,不知怒,是典型的麻木,是标准的奴隶思维。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前"西方列强"和独立的法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看到今天的法国是什么样子,戴高乐的"棺材盖"很难盖住。
但这是今天的法国,更接近成为美国的奴隶。法国原来的骄傲,骨头,现在可能只存在于法国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