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黛強,創冠記者
甯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通報,8月21日,甯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确診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人病情危重。自治區政府決定從22日1時起啟動鼠疫疫情防控四級應急響應。消息一出來,就被熱搜。

甯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截圖
"四川西北高原受老鼠影響嚴重,鼠疫也時有發生。得知上述消息後,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周臀民等專家提醒:到甘孜、阿壩等川西北高原遊玩的遊客,不要跟着網友喂食"萌萌"喜馬拉雅蛞蝓(俗稱"土鼠"),萬一感染鼠疫,就不能來!
瘟疫有多可怕?
發病迅速,死亡率高,在傳染病中排名第一
鼠疫曾被國際上稱為"黑死病",是一種由杆菌性鼠疫感染引起的嚴重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A類傳染病,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居首位。
作為傳染病的天然來源(可通過媒介感染傳播給宿主,即使沒有人類或家畜的參與),鼠疫主要在齧齒動物中流行。臨床表現為高燒、淋巴結腫大、咳嗽、咳嗽、痰、呼吸困難、出血等嚴重中毒血液症狀。
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鼠疫分為輕度鼠疫、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等類型。不同類型,潛伏期不同,如腺鼠疫2~8天,而肺鼠疫可短至幾小時至2~3天。
臨床上,腺鼠疫是最常見的鼠疫類型,可占鼠疫病例的80%以上。大部分腺鼠疫是在疫情初期出現的,爆發突然,伴有明顯的血液中毒症狀,表現為突然感冒、發冷,随後發高燒,體溫迅速升至39~40°C,同時有明顯的頭暈頭痛、身體和肢體酸痛、臉紅、 合并膜充血,有時惡心和嘔吐。
劉少英,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如圖)
大多數感染者會經曆極度疲憊,如脈搏和呼吸急促、血壓下降、智力遲鈍,有時皮膚和粘膜會出現斑點,并可出現流鼻血、尿血和便血。最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結腫脹得特别快,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重大變化。
無論是腺鼠疫還是其他類型的鼠疫,由于其發病迅速且死亡率高,它被列為第一種法定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現代傳染病研究的發展和防疫技術的進步使鼠疫死亡率保持在10%左右。即便如此,傳染病的死亡率也不低。感染腺鼠疫的人,如果不及時治療,通常會在大約一周内死亡。
瘟疫是如何傳播的?
它主要通過病媒生物、接觸和飛沫傳播。
目前,我國有11個鼠疫源地,大多在西北、西南,特别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
在疫情的天然源頭,病媒生物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方式,跳蚤是鼠疫傳播的主要媒介,寄生跳蚤感染鼠疫細菌再叮咬人,可引起人類感染。接觸傳播是指人們在屠宰、剝皮和食肉生活期間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或通過皮膚表面傷口或粘膜與鼠疫患者的排洩物和分泌物接觸而引起的感染。
此外,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患者在呼吸、咳嗽時釋放的細菌會形成飛沫并懸浮在空氣中一小段時間,此時吸入時也會引起感染。
"瘟疫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于野生動物中,尤其是齧齒動物。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研究員陳安國說,世界上有186種齧齒動物可以感染和傳播鼠疫,中國有40多種,如青藏高原的幹旱屬,松遼平原的黃鼠屬。 榮格盆地大沙鼠屬、内蒙古高原沙鼠屬、雲南大鼠屬。
家鼠如果與野生老鼠接觸,很容易感染鼠疫,而寄生在家鼠身上的跳蚤會叮咬人并形成人類瘟疫。其中,黃胸鼠、棕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類鼠疫感染的重要來源。
"分布在四川的瘟疫宿主(為寄生蟲提供生存環境的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主要是喜馬拉雅蛞蝓和青海田鼠。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少英說,蛞蝓是赤土地鼠,不要看它的生長"發芽",而是瘟疫細菌的穩定儲存,細菌含量高。
周說,20世紀90年代左右,甘孜石運河等地都發生過瘟疫,土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專家警告:
不要與土老鼠密切接觸
然而,網紅地鼹鼠與一些人密切接觸。憑借其滾動的身體和短短的四肢,飛蛾已成為許多在高原草原上玩耍的遊客和錨的"萌芽寵兒"。
一些短視訊展示了用雙手喂食飛蛾的現象
有網友反映,一片草原景區将土頭作為賣點,推廣自己在幹旱上的"圓塗鴉不怕人"。在快手、握手等短視訊平台上,不少四川網友紛紛釋出了喂食土機的短視訊,展示了親手喂食、水直接喂食、喂食白菜、饅頭、黃瓜、蛋糕、餅幹等親密行為。
不少網友評論留言,認為蚯蚓很可愛,呼籲愛護自然,保護動物。有網友認為,通過手工喂食土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展現。
"飛蛾主要生活在高原草原等。劉少英說,在動物學中,蛞蝓屬于松鼠科,而松鼠等近親,是鼠疫監測的重點。飛蛾本身攜帶寄生跳蚤,它們本身和栖息地也攜帶瘟疫。無論是與洞穴,身體還是皮毛接觸,它們都可能被跳蚤咬傷。吃它的肉,就有可能直接感染鼠疫——一般來說,鼻涕蟲血液中的鼠疫細菌很難簡單地升溫殺死。
專家們呼籲不要與林德或其洞穴接觸,更不用說參與進食,喂養,撿起或吃掉它的身體了。無論是風景還是個人,都不應忽視"與幹旱接觸"的危險猜測。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發出資訊,稱樹枝是鼠疫傳播的主要宿主之一,它們攜帶的菌株在我國發現的菌株中最具緻病性,最容易導緻死亡。中心呼籲:為了大家的健康,請不要與幹旱親密接觸,不要捕捉繁殖或剝落,不要成為下一次疫情的主角。
如何預防鼠疫?
做好防跳蚤叮咬的工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鼠疫在我國得到更好的控制,特别是在平原和城市地區,因為它不是鼠疫的天然來源,沒有必要'談論老鼠的顔色變化'。陳安國說,鼠疫是預防瘟疫的一大事,要做好跳蚤叮咬,不要打獵,吃野生動物。
如何預防?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避免旅行或活動到疫區,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大鼠、蛞蝓);
2、避免與鼠疫患者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患者接觸,盡量與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并佩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跳蚤叮咬,使用驅蟲制劑,普通驅蚊劑一般能驅走跳蚤;
4、如果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若突然出現發熱、發冷、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疫區的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5、與鼠疫患者密切接觸人員,應盡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類制劑,成人第一次服用2g,随後4-6h服用1g,一般連續5天服用。
(本文為綜合了解新聞、紅星新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