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生态發展的後陽村
"綠樹村接壤,青山郭斜。這是周甯縣七步後看到村莊的第一感覺。走進村子,前廳後面鮮花綠意盎然,老少兒娜酷聊,開心。盡管夏天炎熱,但這種隐藏在雲層深處的山水畫,讓人心曠神怡。
之後的楊村是革命老區村,30多年前還是一座沙漠山,多年來以生态為主,綠色發展道路,荒山填海造地已成為村民脫貧緻富的"綠色銀行",讓群衆真正感受到"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
1983年,楊村村民黃振芳帶領全家開墾50畝野山,貸款8萬元用于造林,還在快速生長的森林中種植馬鈴薯、魔術馬鈴薯、茶葉等作物。1989年2月23日,黃振芳與其他七名農民代表一起應邀到甯德地區辦事處會議廳,走上講台,向地方乾部通報了改革十年的情況。"山雞飛上鳳凰台灣",農民給幹部做了一個情況報告,一瞬間在甯德當成一句好話。
繼楊村堅持走生态發展的科學道路後,近年來,楊村以後以黃振芳家庭林場為樣本名單,積極探索整合森林大隊工業化發展模式,營造環境優美、文明誠信、社會和諧多彩的後海。2020年,陽後村村民個人所得達到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7萬元。
良好的生态是最寶貴的生計和福祉。楊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三區生态農業專業合作社後,引導村民、貧困戶60餘人,用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多元化要素融入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和農民"的形式帶動村開發草珊瑚、彩米100餘畝。
60歲的貧困家庭張文軒因為腎病不得不養活三個孩子,生活十分艱難。在村黨支部的鼓勵下,他擔任村裡河道經理,發展了林下農業,養了300多隻雞和鴨。"管理河流是每月800元,雞鴨收入超過2萬元,現在生活越來越好。張說。
村下大力發展經濟,種植金線蓮花、黃井、醫藥等100餘畝。引進和諧牧民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占地面積50畝,養殖荷斯坦黑白花牛1000頭,年産值48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個。大洋之後還吸引了三家杉花企業落戶,年産值3000萬元,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通過提供高杆玉米苗、恢複訂單等方式,帶動群衆發展生産,增加收入緻富。
"綠色銀行"為"一、二、三"生産整合發展提供了基礎,該村積極融入全區旅遊戰略後,大力發展"家庭林場和鄉村旅遊"旅遊路線,發展林育種業,引進牧場、花卉企業,村集體"造血功能"明顯增強,全村集體經濟總值有望突破50萬 2021年的人民币。如今的背靠背村莊,擁有7300多畝的森林,綠樹成蔭,青翠。
在當地黨委、政府科學指導下,後陽村以發展後洋村為核心,以産業發展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村養改造為重點,制定了《後陽村農村建設新規劃》,編制了村建設總體規劃, 并開展了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綜合建設。
該村曆經募集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了2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了旅遊集散中心、停車場、3D立體壁畫、農舍、村道連接配接垂直三線、修繕村級組織和活動,村子越來越美。
7月20日,全省首個"林業生态文明實踐基地"周甯縣"三庫"生态文明學習實踐基地(黃振芳家庭林場)獲得許可證成立。實踐基地涵蓋了"三庫"生态文明實踐主題展覽、"三庫"生态文化廣場、彩稻示範基地、林下經濟耕作等内容,通過展廳、特色景觀、黨建活動等形式聚焦"三庫"概念,講解"三庫"理論,講述"三庫"故事, 強調"去林興業"打造"黃振芳"文化品牌。
"森林是一個水庫,一個貨币銀行,一個糧食銀行。如今,後陽村積極探索産業生态和生态工業化的綠色發展道路,逐漸形成"林、茶、果、畜、育"的發展道路,實作經濟、生态、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林業發展的"後海洋思維"不斷譜寫新篇章。(《雁洞日報》記者張文奎、黃啟清/Instagram)
來源:雁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