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生态发展的后阳村
"绿树村接壤,青山郭斜。这是周宁县七步后看到村庄的第一感觉。走进村子,前厅后面鲜花绿意盎然,老少儿娜酷聊,开心。尽管夏天炎热,但这种隐藏在云层深处的山水画,让人心旷神怡。
之后的杨村是革命老区村,30多年前还是一座沙漠山,多年来以生态为主,绿色发展道路,荒山填海造地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绿水绿山就是金山银山"。
1983年,杨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开垦50亩野山,贷款8万元用于造林,还在快速生长的森林中种植马铃薯、魔术马铃薯、茶叶等作物。1989年2月23日,黄振芳与其他七名农民代表一起应邀到宁德地区办事处会议厅,走上讲台,向地方乾部通报了改革十年的情况。"山鸡飞上凤凰台湾",农民给干部做了一个情况报告,一瞬间在宁德当成一句好话。
继杨村坚持走生态发展的科学道路后,近年来,杨村以后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样本名单,积极探索整合森林大队工业化发展模式,营造环境优美、文明诚信、社会和谐多彩的后海。2020年,阳后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7万元。
良好的生态是最宝贵的生计和福祉。杨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三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后,引导村民、贫困户60余人,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多元化要素融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和农民"的形式带动村开发草珊瑚、彩米100余亩。
60岁的贫困家庭张文轩因为肾病不得不养活三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他担任村里河道经理,发展了林下农业,养了300多只鸡和鸭。"管理河流是每月800元,鸡鸭收入超过2万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张说。
村下大力发展经济,种植金线莲花、黄井、医药等100余亩。引进和谐牧民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50亩,养殖荷斯坦黑白花牛1000头,年产值48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个。大洋之后还吸引了三家杉花企业落户,年产值3000万元,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通过提供高杆玉米苗、恢复订单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致富。
"绿色银行"为"一、二、三"生产整合发展提供了基础,该村积极融入全区旅游战略后,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和乡村旅游"旅游路线,发展林育种业,引进牧场、花卉企业,村集体"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全村集体经济总值有望突破50万 2021年的人民币。如今的背靠背村庄,拥有7300多亩的森林,绿树成荫,青翠。
在当地党委、政府科学指导下,后阳村以发展后洋村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养改造为重点,制定了《后阳村农村建设新规划》,编制了村建设总体规划, 并开展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建设。
该村历经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了2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3D立体壁画、农舍、村道连接垂直三线、修缮村级组织和活动,村子越来越美。
7月20日,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黄振芳家庭林场)获得许可证成立。实践基地涵盖了"三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览、"三库"生态文化广场、彩稻示范基地、林下经济耕作等内容,通过展厅、特色景观、党建活动等形式聚焦"三库"概念,讲解"三库"理论,讲述"三库"故事, 强调"去林兴业"打造"黄振芳"文化品牌。
"森林是一个水库,一个货币银行,一个粮食银行。如今,后阳村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和生态工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林、茶、果、畜、育"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林业发展的"后海洋思维"不断谱写新篇章。(《雁洞日报》记者张文奎、黄启清/Instagram)
来源:雁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