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與社交相結合,探讨商品特征,吹捧時尚理念
為什麼"長草經濟"如此火爆?

宮角咖啡廳,排隊的"種草"人絡繹不絕。
北京三裡屯聚集了大量的時尚卡牌,是著名的"種草"的打孔地。
在今年的母親節期間,許多人送給母親禮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新浪微網誌《母親節禮物草》這個話題有2000多萬的閱讀量,在話題上,鮮花、護膚品、珠寶首飾、家具用品、保健用品等都成為人們母親節"種草"的對象。
這種"種草"不是其他"種草",不是花草,而是一般是指"把同樣的東西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别人喜歡這樣的事情處理"。如今,"種草"已經成為網絡中的流行詞,消費者可以去"種草"任何東西,什麼都可以"種"。"草業經濟"的表現如何?消費者如何看待"種草"?"種草"的優缺點是什麼?對此,本報進行了專訪。
網絡"種草"玩新
"五一打算去台灣玩,目的地已經定好了,我開始到B站(哔哔聲屏網),微網誌尋找政策,通過'種草',我們發現了很多需要消費的目标,比如50奶茶、鳳凰黃薯片、墾丁海鮮、花蓮鳳梨和滑翔傘、藥妝, 一切都準備好了,等待春假。"曾在北京學習的李東迪說。
"種草"将日常消費與社交網絡相結合。在很多年輕人眼裡,"草"本身就具有普遍的、全方位的含義,"種草"無處不在,什麼都可以"種"。
走在街上,看到别人穿得好,他們會注意,和朋友聊天,有時互相推薦分享。如今,"植草"在社交媒體上很普遍,年輕使用者是主要關注點。艾弗裡報告(Avery Report)釋出了《95歲以後的時尚消費報告》(After 95),将"95年後"稱為"成長中的草一代"。"小紅書、B站、新浪微網誌、知天知道等知名網絡平台都有大量'種草'内容,如體驗曬黑、定期盤點、草好東西、良心推薦等都是常用的标題。這些分享經驗的人被稱為"上主"、"部落客"、"大師"等等,如果粉絲多了也會建立粉絲群,群組成員可以互相讨論和推薦。"上海年輕的白領劉曉敏說。
很多時候,這是一種與朋友交往的方式,彼此"種草"。例如,通過"偶像"和"同色号"等符号,找到與您志趣相投的群體,并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其中,"種草"的内容已經成為一種說教,成為年輕人獨特的交流方式。
輿論領袖吹捧"人"
專家指出,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行為也從保護基本的食衣需求,到追求生活方式、人生個性的跨越精神。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種草"不僅僅是一種功能的選擇,更像是消費者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個性态度和品牌背後的象征意義。
"我更喜歡歐美風格,平時買的衣服會在微網誌上搜尋到這種風格,類似于幾個時尚部落客的微網誌,推薦的内容會寫在我心裡。我想做一個真實而胸懷開朗的人,是以時不時會關注下一個姜方舟等明星部落客最近讀什麼書,在專注什麼,在追求别人的腳步的過程中塑造自己的理想型。在江蘇工作的姑娘黃洋認為,"種草"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
作為内容和社交相結合的"植草"平台的代表,《小紅書》的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以文字、圖檔、視訊等形式分享日常生活,形成虛拟社交圈。除了普通網民分享的内容外,一群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在分享筆記或推薦産品時往往會得到大量的關注,甚至可以形成相關領域的趨勢。
"比如,在我去購物買衣服之前,我都要在《小紅書》上做功課,看看相關的品牌穿着筆記,從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款式。比如我想買單反相機,知道會有很多專業的參數解讀,一個問題往往會有很多使用者來回答,讓我這台相機'小白'為他們挑選合适的相機。"劉曉敏說。
據閩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丁偉介紹,網紅或意見領袖的核心賣點之一是"人設定",即網紅自己創造的人格和生活哲學。"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定時,往往會受到參考群體的嚴重影響,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即他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一旦一個人設定了網紅就具有了自我認同,消費者可能會"種草",然後購買網紅推薦的産品。丁丁說。
警惕過度消費
雖然"種草"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打破職業資訊的障礙,提高消費者決策效率等提供便利,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黃洋坦言,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會有認知偏差,有時匆匆忙忙地回溯很多事情,結果發現不适合自己,如果懶惰會閑置起來。此時,您需要去實體店體驗判斷。對于經驗感很少或根本沒有經驗感的日常消費品,他們不必花太多時間通過"種草"來識别它們。
現居北京的王碧琪認為,"種草"會引發沖動消費。最近火火的"口紅兄弟"在現場直播室試穿了380支口紅,以不同顔色的數字搭配不同的使用,不同的場景,新年必備品,聖誕服裝,約會服裝等,十分鐘賣上萬條。其實口紅永遠買不到,網紅推薦口紅買一大筆錢。畢竟口紅比較耐用,真的沒必要買那麼多。
丁磊指出,"種草"而順應消費潮流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消費形式,應該盡量避免,對于消費者來說,後期購買可以有效避免沖動消費,冷靜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發現"草"産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丁磊建議,年輕人可以采用"心理賬戶"的方法,對用于購買"草"産品的金額設定每月限額,避免過度消費、透支消費。
此外,一些流行的"網紅産品"最終被發現是"三無産品"或存在誇大宣傳的問題,也引起了關注。專家指出,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網際網路平台的監管和問責,平台本身也應完善制度,保持相關品質。而"草"消費者應保持理性,尤其是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要多方驗證,避免傷害。
王俊玲/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