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社交相结合,探讨商品特征,吹捧时尚理念
为什么"长草经济"如此火爆?

宫角咖啡厅,排队的"种草"人络绎不绝。
北京三里屯聚集了大量的时尚卡牌,是著名的"种草"的打孔地。
在今年的母亲节期间,许多人送给母亲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新浪微博《母亲节礼物草》这个话题有2000多万的阅读量,在话题上,鲜花、护肤品、珠宝首饰、家具用品、保健用品等都成为人们母亲节"种草"的对象。
这种"种草"不是其他"种草",不是花草,而是一般是指"把同样的东西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别人喜欢这样的事情处理"。如今,"种草"已经成为网络中的流行词,消费者可以去"种草"任何东西,什么都可以"种"。"草业经济"的表现如何?消费者如何看待"种草"?"种草"的优缺点是什么?对此,本报进行了专访。
网络"种草"玩新
"五一打算去台湾玩,目的地已经定好了,我开始到B站(哔哔声屏网),微博寻找策略,通过'种草',我们发现了很多需要消费的目标,比如50奶茶、凤凰黄薯片、垦丁海鲜、花莲菠萝和滑翔伞、药妆, 一切都准备好了,等待春假。"曾在北京学习的李东迪说。
"种草"将日常消费与社交网络相结合。在很多年轻人眼里,"草"本身就具有普遍的、全方位的含义,"种草"无处不在,什么都可以"种"。
走在街上,看到别人穿得好,他们会注意,和朋友聊天,有时互相推荐分享。如今,"植草"在社交媒体上很普遍,年轻用户是主要关注点。艾弗里报告(Avery Report)发布了《95岁以后的时尚消费报告》(After 95),将"95年后"称为"成长中的草一代"。"小红书、B站、新浪微博、知天知道等知名网络平台都有大量'种草'内容,如体验晒黑、定期盘点、草好东西、良心推荐等都是常用的标题。这些分享经验的人被称为"上主"、"博主"、"大师"等等,如果粉丝多了也会建立粉丝群,群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和推荐。"上海年轻的白领刘晓敏说。
很多时候,这是一种与朋友交往的方式,彼此"种草"。例如,通过"偶像"和"同色号"等符号,找到与您志趣相投的群体,并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种草"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说教,成为年轻人独特的交流方式。
舆论领袖吹捧"人"
专家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行为也从保护基本的食衣需求,到追求生活方式、人生个性的跨越精神。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种草"不仅仅是一种功能的选择,更像是消费者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个性态度和品牌背后的象征意义。
"我更喜欢欧美风格,平时买的衣服会在微博上搜索到这种风格,类似于几个时尚博主的微博,推荐的内容会写在我心里。我想做一个真实而胸怀开朗的人,所以时不时会关注下一个姜方舟等明星博主最近读什么书,在专注什么,在追求别人的脚步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理想型。在江苏工作的姑娘黄洋认为,"种草"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
作为内容和社交相结合的"植草"平台的代表,《小红书》的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日常生活,形成虚拟社交圈。除了普通网民分享的内容外,一群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分享笔记或推荐产品时往往会得到大量的关注,甚至可以形成相关领域的趋势。
"比如,在我去购物买衣服之前,我都要在《小红书》上做功课,看看相关的品牌穿着笔记,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款式。比如我想买单反相机,知道会有很多专业的参数解读,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用户来回答,让我这台相机'小白'为他们挑选合适的相机。"刘晓敏说。
据闽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丁伟介绍,网红或意见领袖的核心卖点之一是"人设定",即网红自己创造的人格和生活哲学。"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往往会受到参考群体的严重影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即他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一旦一个人设置了网红就具有了自我认同,消费者可能会"种草",然后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丁丁说。
警惕过度消费
虽然"种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打破职业信息的障碍,提高消费者决策效率等提供便利,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黄洋坦言,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认知偏差,有时匆匆忙忙地回溯很多事情,结果发现不适合自己,如果懒惰会闲置起来。此时,您需要去实体店体验判断。对于经验感很少或根本没有经验感的日常消费品,他们不必花太多时间通过"种草"来识别它们。
现居北京的王碧琪认为,"种草"会引发冲动消费。最近火火的"口红兄弟"在现场直播室试穿了380支口红,以不同颜色的数字搭配不同的使用,不同的场景,新年必备品,圣诞服装,约会服装等,十分钟卖上万条。其实口红永远买不到,网红推荐口红买一大笔钱。毕竟口红比较耐用,真的没必要买那么多。
丁磊指出,"种草"而顺应消费潮流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形式,应该尽量避免,对于消费者来说,后期购买可以有效避免冲动消费,冷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草"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丁磊建议,年轻人可以采用"心理账户"的方法,对用于购买"草"产品的金额设定每月限额,避免过度消费、透支消费。
此外,一些流行的"网红产品"最终被发现是"三无产品"或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也引起了关注。专家指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平台本身也应完善制度,保持相关质量。而"草"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尤其是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要多方验证,避免伤害。
王俊玲/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