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春花:得到什麼并不取決于别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作者:春暖花開号
陳春花:得到什麼并不取決于别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太陽灑在地球上的陽光,它沒有決定在哪裡散射更多,在哪裡散射更少。每個人能得到多少陽光取決于我們。如果我們坐在屋檐下,我們獲得陽光的機會就會減少,如果我們站在陽光下,陽光就會照在我們身上,是以不是太陽有偏好和不公平,而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決定了陽光的多少。我深受冉江仁波切所教導的這個想法的啟發。

你得到的不是别人,甚至不取決于你的環境,而是取決于你自己,這與你是否有"自信"的習慣以及你是否有"内在信念"有關。

直到不丹撤退,我才明白轉世的真正含義。詹祥問了一個問題,讓我恍然大悟。詹翔問:如何衡量仁波切的水準?Ukinkamb發現這個問題非常奇怪,根據他的經驗,他似乎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也從來沒有一個評估大師的概念。

我很驚訝烏金坎布以這種方式回應,但突然明白了這深刻的奧秘。在不丹,人們相信佛法,相信老師,相信轉世,這種深信的心态,可以使人們産生敬畏感、尊重感,進而獲得安靜和完整。

詹翔問了問題的答案,讓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内在的信仰,讓人有一定的心态,進而變得安靜和完整。

我們之是以如此焦慮和不滿,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概念。相反,我們總是質疑,抱怨,挑戰權威,并保持自信和無所畏懼。我們相信科學是認識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我們也倡導挑戰權威的行為,我們承認并欣賞懷疑和懷疑的精神。

科學确實是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徑,但如何認識人心,認識人性,如何使心靈安靜祥和呢?科學似乎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想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内心,你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是"确信的",是信仰和敬畏。

陳春花:得到什麼并不取決于别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在給學生的講座中,一個學生問我"什麼是信仰"。學生對什麼是"信仰"感到模糊和不确定,這可以想象為他們生活中的艱辛和焦慮。

我試圖回答學生的問題,我正在澄清我的了解。信心是一個人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一個人有信心時,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他可以根據自己的信仰來判斷,而不會感到困惑或困惑。至少有三種類型的信仰:生活信仰,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在所有三種信仰中,你所經曆的隻是如何說服自己并超越困難。

生活在世上的人,既能創造無數的奇迹,又能遇到很多痛苦和挑戰,如何讓自己的創造造福于世人,如何讓自己遭遇痛苦和挑戰才能平安無事,這需要信仰的力量。

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并沒有迷失和被困住,因為那時你相信你的父母,相信他們能給予正确的指導,而在國小和中學,你沒有迷失和被困住,因為那時你相信老師,相信知識,相信老師可以依靠,知識可以依靠, 并給了你正确的了解。

上大學,進入社會,你遇到的挑戰和痛苦越來越大,承擔獨立責任的壓力開始讓你感到困惑,而因為能力的提高,你開始質疑老師,質疑社會,甚至質疑你學到了什麼,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東西。壓力和懷疑會導緻更大的痛苦。再加上心中缺乏建立信心的能力,困惑和痛苦會帶來更大的痛苦,而缺乏信心的後果又加劇了這種痛苦。我們自己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在信仰的缺乏。

我聽過中國一位知名企業家對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說,"你在課堂上無所事事是對學生最大的幫助",也聽到一些企業家直接說"教授教的東西是無用的","商學院和MBA都是無用的"。如果企業管理者帶着這樣的心态回到學校,可想而知多少。

我也承認,教師有局限性,教師沒有更好的經驗和沉澱的商業實踐問題。但重要的是要強調,這不是由老師來學習,而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如果學生願意相信老師,懷着敬畏,收獲一定是學生自己,而不是老師。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但有些學生并沒有醒悟到這一點,而是認為學校和老師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學生不調整自己,不養成相信老師和信仰知識的習慣,他們可能無法在商學院的課程中獲得豐收。

教師也要調整自己,要有信心知識,相信實用價值,相信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樣才能發揮教師應該發揮的作用。如果老師自己不相信理論的價值,不相信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就不可能讓學生相信。如果教師不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沒有真正懂得實踐和感受實踐,就像那些不相信回到商學院就能學到東西的人一樣,失去了内在信仰的力量,他們怎麼能有信仰的影響呢?

陳春花:得到什麼并不取決于别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轉世"和"轉世"的概念讓人不再需要懷疑什麼,隻需要尊重和敬畏,隻要确定,這種保證使人心非常穩定,讓人有東西可以依靠。

對轉世和轉世的了解是幫助一個人建立自信和内在力量的過程;信仰往往表現為自我要求的内在決定。

不丹被稱為世界上民族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也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國王和國家的信念。我沒有深入的調查,也無法得出結論,但該國超過75%的公民是佛教徒,這是可以了解的嗎?

了解"尊重"和"敬畏"的心,讓我得到一種輕松的感覺,發現有信仰并沒有那麼困難,隻要有尊重的心,相信老師,相信家庭,相信生活,對于周圍所有人的敬畏,内省和内省,都會獲得強大的内在力量,具有确定的能力, 生活的痛苦和挑戰可以面對,接受和平地生活。

這些了解讓我想起了佛教、儒家和基督教。佛教的"轉世"和"轉世"讓每個人都能接受變化,沒有"我"的概念,确信自然的延續和心靈的延續。這裡,有師生平等,因為人人都能成佛,而師父是"轉世"的,不需要質疑和懷疑,隻需要信任。

儒家重視"孝道"、"不後"的事,在中國傳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繼承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沒有傳承就會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是以師生的關系是教與學,是教師的尊嚴。因為傳承的事業内外也不同,孔子用他一生的努力,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傳給自己的弟子。

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人有原罪,需要一生的辛勤工作才能贖罪。我發現很有意思的是,在西方,業主會捐獻自己的财富,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人,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人,是把财富留給自己的孩子,在佛教地區,最大的财富是獲得智慧,放棄财富和世俗生活,出去當朝聖者或僧侶, 他們非常受人尊敬,他們被認為是從事偉大事業的,佛陀就是最好的榜樣。一想到這裡,我對佛陀充滿了敬意和欽佩。

"不要覺得如果你是佛教徒,那不是重點,"仁波切說。重點是信任,信心,重點是尊重,即完全的信念。(在本文末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