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程派新秀:學唱程派而越唱越亮恐怕倒真是“走入了誤區”

作者:梨園雜志

作者: 馬明傑

我對程玉秋大師創作的程排藝術沒有研究,不容易了解看程排的戲劇就像讀李善隐的《無題詩》。在劇院裡,我隻看過唐山的沈陽池小秋、大連範金秋、北京張福鼎、李海燕演唱的《程派》,有的年輕演員要麼在電視上看過戲,要麼隻在開閉幕式上聽過五顔六色的歌曲和歌唱。是以,我隻能說一點我對程排戲和程排丹嬌的零星經曆和看法。

在成師之後,第二代程派賢,我最欣賞的是趙榮玄,如果成文師比起來比儒家到聖孔子,趙是亞洲聖孟子。雖然程,趙的聲音不是一模一樣的語氣,程窒息和趙亮,程厚和趙光。但在《鎖林包》中的《一會兒放七種感覺都忽略了》、《狂野的山淚》中的《聽第二多鼓聲聽》等歌唱片段中,趙榮軒就是把明亮的聲音收起來唱,聽得更無聊,聲音厚度更強。我覺得隻有這種歌聲,薛香玲才能把薛香玲對人生的感受,張慧珠的痛苦絕望深刻而準确地反映出來。

談程派新秀:學唱程派而越唱越亮恐怕倒真是“走入了誤區”

趙榮軒的《荒野山中的眼淚》

趙榮軒最好的路線是沈陽北平劇院的盧東明,然後是幾個鏡頭。張的戲其實我隻看過一次,而且我看過一次。1996年,平劇藝術基金會在京舉辦"第二屆中國平劇明星推薦演出",她作為推薦新星演繹了《鎖林包》。一個好腦袋,好看,高尚的胸懷,足以送綠色材料(我一直認為嬌小漂亮的女孩不适合上學)。聲音當然沒有程師傅那麼大方,但在女演員中還是很少見的,唱歌、讀書、彈奏、身體部位都相當大方。

我看《鎖》戲一直關注兩個地方:唱歌、聽那段"兩黃三眼""突然把七種感情都忽略了";那天的演出,張福鼎這兩個地方都不暧昧,看趙榮軒的教導。《兩黃三眼》的演唱與《四皮26》《流水》的《春秋閣》的演唱差異顯而易見,可以聽出技控着聲音,在薛祥齡内心最複雜感情的悶悶不樂、濃重、苦澀的歌聲中歌唱。"菊樓"一技純正到位,不去炫耀。對比趙榮軒對"理想模型"的表現記憶,我無法挑出問題。

談程派新秀:學唱程派而越唱越亮恐怕倒真是“走入了誤區”

趙榮軒與張凡定合影留念

1987年,我在天津華北劇院看了李海燕的戲劇,也隻看了一部《六月雪》。那一年剛過去的李海燕,卻在天津唱起了紅色,劇迷們都非常奉承她,現場有"遇見好孩子"、"坐牢裡"的"兩黃慢闆"一種顔色,影院唱得很火辣。當時,我的印象是,這個小規模的帕坦角除了打扮,嗓音好,在舞台上也無處不在,通過精神,雖然還有一些年輕。

後來,李海燕走進了中國北平劇院,我在電視上看了她,根據《火焰》改編的《寶馬圈》,顯然看到了她的成熟、進步。《路》一出戲很爛,但她演得相當準确。特别是有一段沒有胡琴,隻用樂器伴奏唱歌,很别緻,很清醒,李海燕唱得很好。不過,看《寶馬圈》我也很不滿意的地方,總覺得李海燕唱歌雖然音色空洞,味道不夠濃郁,感覺不夠深,問題出在哪裡?它仍然在音調上。

談程派新秀:學唱程派而越唱越亮恐怕倒真是“走入了誤區”

程玉秋《野山的眼淚》

1998年第8期《中國話劇》有一篇關于李海燕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話說:"她(李海燕)認為程排的創始人是男人,程先生的嗓音不好,死了。祖先的東西是無法複制的,歌唱學校要窒息嗓子才能唱歌的想法,其實是陷入了誤會。"這是一個輕率和有偏見的聲明。李海燕等幾位程派新秀演唱程排戲總是欠那點意義不大,不夠解脫,不夠上瘾的理由大概就在這裡。

程師傅的發揮,程師傅的創作聲音,程派的性格和他的嗓音特點是一體的,不是什麼樣的聲音能唱成派。學習唱歌的課程腔并不難,唱歌出的味道之旅并不容易。趙榮軒對音效的控制、對音色的修飾和聲學不同,人們開辟了康莊大道,陸東明、張福鼎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證明,學會唱歌在學校裡唱得越來越亮恐怕真的是"誤入歧途"。

在族長的角落裡還有很多年輕人,藝術各有其長處,也有每一個不足、看見和層次的限制,我不能一一說,止步于此。

(劇情電影周刊,梨園周刊,1999年5月10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