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作者:澎湃新聞

編者按:

本文是《美國在路上的曆史》系列的最後一篇。該系列描述了在美國曆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道路,包括着名的小徑,公路,鐵路,水路和抽象道路,如原住民向西遷移的眼淚和奴隸逃離的地下鐵路。從早期原住民所依賴的偉大印第安人戰争小徑,到在獨立戰争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波士頓郵政和車道,從向西運動,到俄勒岡小徑,将美國引向工業革命中的世界強國階段,再到聖達菲鐵路, 它催生了快餐連鎖店,林肯高速公路催生了整個美國。這些道路不僅是曆史上重要的交通路線,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當今美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景觀。曆史不僅有時間線索,也有同樣奇妙的空間線索,通過了解這些路徑的興衰,我們可以從空間的角度了解美國的曆史和社會變遷,了解那些曆史事件與普通小事之間的聯系。

在阿拉巴馬州中部,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塞爾瑪(Selma),距離該州首府蒙哥馬利約87公裡,由美國80号高速公路連接配接。正是在這條87公裡長的公路上,一件大事改變了美國社會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命運,使這條原本平凡的公路成為永久的編年史。這是1965年民權運動期間的一次遊行。

在遊行中,成千上萬的民權活動家,其中大多數是非裔美國人及其支援者,三次遊行到首都蒙哥馬利進行和平示威,他們的要求很簡單:黑人需要與白人相同的權利,包括投票權。一路上,等待他們的是前來鎮壓他們的警察和民兵。遊行直接導緻了《選舉法》的迅速通過,并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内繼續發酵,使民權運動達到最後的高潮,最終在争取黑人等少數民族赢得的民權運動的長期鬥争中達到高潮。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塞爾瑪和蒙哥馬利圖

特别的瓷器觸感

大多數非裔美國人的祖先作為奴隸進入美國。内戰期間,林肯總統發表了《解放奴隸宣言》,給予南方莊園黑人自由。1865年,内戰結束後,美國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正式結束了奴隸制,1868年頒布的第十四修正案規定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然而,盡管他們自由,但黑人的社會地位和生存地位并沒有明顯提高。幾代人為奴的黑人缺乏基本的教育,基本的生存技能,沒有社會關系或經驗。當南北戰争的硝煙漸漸消失,留在南方的黑人逐漸發現,既想活下去,又要去前奴隸主的莊園打工,工作與以前沒有太大差別,就連原來的"管控"現在也已不複存在。向北遷移的黑人選擇稍微更傾向于鍍金時代的工業化,但在工廠和礦山,他們也做簡單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工資最低,社會地位最低。

自由黑人進入就業市場,試圖瓜分有限的資源,挑起許多社會沖突,對白人充滿敵意。美國的國情賦予各州更高的自主權,各州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和政策。在民主黨(然後是保守派)的南方各州,一系列針對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數群體的不公正法律誕生了。1870年,第十五部憲法修正案明确規定,每個美國公民都有投票權,無論國籍,膚色或是否曾經是奴隸。然而,在南部各州,政府通過當地法規掩蓋了黑人的投票權,首先是限制登記。

例如,在阿拉巴馬州,德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等州,人們在登記投票時必須以人頭稅的名義支付登記費,通常處于從事簡單工作的黑人負擔不起的水準。在佐治亞州,人頭稅的份額逐年累積,是以,即使黑人在40歲時賺取足夠的收入來繳納人頭稅,他或她也會被過去二十年的所欠費用所吓倒,并且将不得不自動放棄他或她的投票權。是以,不僅黑人受到投票權的限制,而且許多其他弱勢群體,如家庭主婦和殘障人士,也受到影響。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僞裝成限制黑人投票的國家

與此同時,還有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這是南部各州被稱為"平等但隔離"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為不同種族群體建造或提供不同的基礎設施,以減少不同種族群體之間的空間接觸。例如,黑人有自己的桌子,椅子,水槽,公共汽車等,他們不允許使用白人的設施。黑人未經許可使用白人設施是非法的。"平等但隔離"雖然表面上為黑人提供了與白人相同的基礎設施,但實際上助長了南部各州的種族歧視。為了應對這些種族隔離制度,黑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發起了最初的抗議活動,許多活動家聯手同情黑人白人,形成了種族統治團體和團體,以各種方式在社會上進行運動。他們的努力,終于在曆史的長河中掀起了一股浪潮。

1892年6月7日,路易斯安那州社會活動家荷馬·普萊西(Homer Plessy)故意登上了一輛白色火車車廂。普拉西隻有八分之一的黑人,從外表上看,他和白人沒有什麼不同,是以在正常情況下他不會有任何麻煩。然而,普拉奇自稱是黑人,他進行了一次"觸摸"以結束種族隔離。在他上車後,他的盟友故意将他"賣"給執法部門,普拉西不出所料地被捕。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普瑞斯的照片

Plexi被送往當地法院。法官約翰·霍華德·弗格森(John Howard Ferguson)發現,由于自稱是黑人的普拉西不能登上這輛白色車廂,他認定普拉西有罪,不得不向鐵路公司支付25美元的罰款(當時是一筆可觀的罰款)。Plexi不認罪,并向路易斯安那州法院提出上訴。州法院維持了判決。普萊西繼續上訴,将審理此案的弗格森法官帶到美國最高法院。是以,在1896年4月,著名的Placi v.弗格森在最高法院大法官面前。

根據Plesi的說法,根據憲法第13和第14修正案,這兩項修正案都是内戰後提出的重建修正案,旨在完全廢除奴隸制,第十四修正案主要用于促進平等保護,特權豁免,正當程式,并授予奴隸後裔美國公民身份),弗格森引用吉姆克勞的法律違憲, 是以他的決定沒有生效。4月13日,由九名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正式接管了此案,首席大法官是備受尊敬的梅爾維爾·富勒。富勒是一位非常尊重古希臘法治的大法官,他相信法律高于一切。在那之前,他最出名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短語,後來被刻在美國最高法院的屋頂上,在許多國家被稱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最高法院的屋頂上刻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字樣

在富勒的組織下,九名法官分析了此案,并于5月18日進行了投票。投票當天,一名因女兒意外死亡而未能到場的法官棄權,其餘八名法官以7-1的投票結果裁定弗格森違憲,普萊西必須支付罰款。富勒站在多數人一邊,在他看來,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律及其決定都沒有違反憲法以及第13和第14修正案。與此同時,富勒并不認為普拉西和黑人在路易斯安那州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黑人不允許乘坐白人馬車,但白人不允許乘坐黑人馬車,是以這是一項公平的政策,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則。

反對票來自約翰·哈倫。哈倫出生于肯塔基州南部,是奴隸制的堅定支援者,但在血腥的内戰之後,他改變了主意,成為黑人和少數民族的平等者。在投反對票後,他說:"白人在這個國家享有各種好處,從成就,教育,資源到權力。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擔心我祖先留下的自由遺産會受到破壞......我們的憲法是色盲的,不應該用顔色來區分公民。我們的憲法應該把每個人都當作一樣對待,而不是作為一種通過社會階層或膚色差別對待人的一種方式......"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約翰·哈倫

哈倫的評論并沒有影響其他法官的裁決。在得知最終結果後,他告訴其他法官,該判決将是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判決之一,并将由未來的生活反複讨論。哈倫後來因其慷慨的言論而被譽為"偉大的對手"。塵埃落定在Plexi v.弗格森和哈倫的預言成真了,從那時起,南方各州引用了這項裁決,以促進"平等但隔離"的法律和政策,這些法律和政策進一步利用了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權利,直到最高法院做出另一項關鍵決定。

擇校是一場風暴

在普拉西戰敗後的50多年裡,南方各州繼續實施嚴厲的種族隔離,但黑人尋求平等的步伐從未放緩。1909年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成立标志着少數民族争取平等的鬥争,從地區單槍匹馬到全國統一戰線。然而,由民族關系引起的社會緊張局勢在美國繼續積累,激增的暗流最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緊張局勢中膨脹出來:1919年夏天被稱為紅色夏天,種族騷亂在美國各地的二十多個城市爆發,其中最着名的是芝加哥。美國政府必須采取步驟,通過立法緩和種族緊張局勢。但由于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根深蒂固,這些措施的長期影響并不顯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随着美國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公立國小、中學和大學的教育體系在群眾中變得流行起來。然而,學校的隔離制度也已曝光。與社會的許多方面一樣,許多學校是隔離的:黑人兒童隻能上特定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在教學标準和資源方面遠遠落後于白人學校;黑人兒童隻能上學,而這些學校在教學标準和資源方面遠遠落後于白人學校;黑人兒童隻能上學;黑人兒童隻能上學;黑人兒童隻能上特定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在教學标準和資源方面遠遠落後于白人學校;黑人兒童隻能上學;黑人兒童隻能上特定的學校;黑人兒童隻能上特定的學校;黑人兒童隻能上特定的在美國大陸的48個州中,17個州實行立法隔離,4個州實行部分隔離,11個州保持中立,讓學校自己決定,而16個州明确禁止學校隔離。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20世紀50年代初,校園種族隔離形勢圖

為了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黑人民權組織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包括罷工、抗議和上訴,但沒有一個得到預期的結果。例如,1947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幾名黑人家長要求一所黑人學校提供校車接送孩子,就像白人學校一樣,但學校的校長拒絕了,理由是黑人沒有繳納足夠的稅款,也無權享受白人待遇。校長的言論引發了憤怒,父母将校長帶到州法院,聲援黑人社群和有色人種進步協會。最後,校長讓學校配備了一輛二手車,隻是勉強休息,但後來因為沒有燃料,所謂的校車就成了裝飾品。被解雇的父母被雇主解雇,法官在法庭上同情他們,但很快就被撤職。

類似的小案件在全國各地發生,在已經高度種族對立的社會中引起了不良反應。這些社會沖突于1952年在堪薩斯州的托皮卡爆發。堪薩斯州是部分隔離的四個州之一,其種族隔離法不像南方那樣嚴格,後者規定人口少于15,000人的城鎮沒有種族隔離,并且由市政府決定是否隔離。堪薩斯州首府托皮卡是一個擁有15,000多人口的城市,需要在該市各地區的公立學校進行隔離。

非裔美國人奧利弗·布朗(Oliver Brown)是一名鐵路勞工,住在聖達菲鐵路的轉運站附近。他在該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并在當地教會擔任助理牧師的同時,在鐵路上工作。他女兒的黑人國小距離轉學場8公裡,每天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花費大量時間。在轉學場附近,有一所白人國小。于是布朗申請上了白人學校,把女兒轉到國小。學校以種族為由拒絕了布朗的申請。

由于布朗的社會地位,他的經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當地黑人長期以來一直希望打破種族隔離制度,他們借此機會将他提升為請願書的上司者,以聲援他,在他廢除堪薩斯州種族隔離的訴訟中。當地同情黑人的律師團體以及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都表示支援。于是布朗把白人國小告上了法庭。布朗認為,自種族隔離以來,榮譽原則一直是"平等但隔離",但白人國小拒絕他的女兒入學,違反了"平等"元素。他的女兒被迫去上學很遠的地方,黑人國小的入學率遠不如白人國小,他的女兒們長期以來一直被剝奪了與附近社群的白人孩子相比應得的平等。是以,盡管白人國小遵守當地法律,但這項法律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應該被廢除。

堪薩斯州法院接管了此案,并迅速做出了不利于布朗的裁決,因為法官們決定,雖然布朗的女兒要去很遠的地方上學,但白人孩子可能不得不走很遠的路去上學。同時,黑人國小雖然不如白人國小好,但本質上不是必不可少的,而那些本質上平等的,比如建築、課程、人員配備等,黑人國小和白人國小本質上是平等的。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三月呼籲取消校園種族隔離(來自堪薩斯大學)

布朗不相信,黑人社群和民族官僚更不相信。在全國各地輸掉了幾起類似的案件後,布朗決定将他的案件與其他案件合并,并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他的決定得到了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廣泛支援,有色人種協進會(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請來了一位強人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一位著名的黑人律師。是以,在1952年底,美國曆史上的另一個"大案",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來到最高法院。

1952年12月9日,雙方争吵,但在法院做出最終裁決之前,保守派前首席大法官,前加州州長和前總統候選人去世。沃倫在擔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是一位傑出的保守派,後來在艾森豪威爾之後任命他為法官,艾森豪威爾也是保守派。當他到達最高法院時,沃倫轉向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在許多帶有種族色彩的決定中偏袒弱勢群體。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是他接手的第一個重大種族指控案件。

1953年12月8日,雙方在沃倫的主持下再次辯論。馬歇爾是一名黑人律師,在與幾位保守派法官的鬥争中做得很好。沃倫很清楚,這一判決将對美國社會産生巨大影響,甚至可能改變曆史程序。為了使這一決定完全令人信服,沃倫積極協調了幾位法官的意見,最終,在馬歇爾和沃倫的努力下,九名大法官同意通過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以9-0的投票結果:堪薩斯州的決定違憲,布朗獲勝。

沃倫代表最高法院的解釋大緻相同:在憲法第14修正案時,以及在Pleasance v.弗格森,公立學校的教育還沒有普及,是以他們所依據的"平等但隔離"的句子對公共教育問題沒有參考價值。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公共教育中的種族隔離雖然在硬體設施等材料上是公平的,但在許多無形資産中是不公平的。這些無形因素包括教學水準,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以及自我認同的培養,這些都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堪薩斯州在教育方面的隔離與第十四修正案背道而馳。

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是一個成為美國曆史上主要焦點的案件,于1954年宣布,并在社群中引起了轟動。馬歇爾是一位表現出色的黑人律師,成為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大法官。在裁決宣布後,黑人和少數民族争取階段性勝利,準備争取更多權利,而保守派和種族主義者則感到失望和憤怒,極端甚至引亂,沖突加劇。例如,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些極端白人包圍了開始合法錄取黑人的公立學校,州長甚至派出當地民兵阻止黑人兒童上學。得知此事後,艾森豪威爾總統派出一個空降師前往學校維持秩序,保護黑人學生的安全。如此混亂的場面讓再次看到希望的黑人失望,随之而來的是一場更大的抗議運動,席卷全國的民權運動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最高法院的裁決發表在《紐約時報》的頭版上

遊戲阿拉巴馬州

民權運動中最暴力的部分是阿拉巴馬州,這是最典型的南方州。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規則要求公共汽車上的座位根據其膚色嚴格劃分。如果白色座位已滿,可以要求坐在黑色座位上的黑人放棄座位。1955年12月1日,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坐在州首府蒙哥馬利(Montgomery)一輛公共汽車的黑色座位上。此時,公共汽車上的白色座位已經滿了。當另一名白人乘客上車時,司機要求帕克斯把座位讓給白人,帕克斯拒絕了。于是司機報了警,帶走了帕克斯。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法庭上的公園(來自阿拉巴馬大學)

帕克斯的被捕激怒了全國各地的黑人,以及争取婦女權利的婦女政治協會。親女性政治協會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的一名教授在一夜之間印制了數萬份傳單,收錄了帕克斯的故事,并呼籲抵制蒙哥馬利的公共汽車。三天後,抵制活動正式開始,All Blacks教會和黑人媒體發出了自己的聲音。12月6日,法院裁定帕克斯有罪,并罰款14美元,帕克斯不認罪。對種族隔離的戰争号角正式吹響,帕克斯成為一面旗幟,也是平等權利運動的标志之一。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蒙哥馬利抵制巴士遊行(來自奧本大學)

對公共汽車的抵制持續了一年,蒙哥馬利的公共汽車公司遭受了重大損失。在這次抵制中,一位牧師脫穎而出,成為黑人平等權利領袖,并将民權運動推向高潮,馬丁·路德·金。在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上司下,抵制是一場勝利,最高法院在1956年裁定,指令黑人放棄席位的法律違憲。從那時起,黑人和白人在公共汽車上擁有相同的選擇座位的權利。然而,保守派白人的反擊随之而來,黑人乘客被槍殺,甚至幾名居住在蒙哥馬利的民權領袖遭到轟炸。

民權活動家沒有退縮,随着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等優秀演說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崛起,民族主義的浪潮開始席卷全國。1963年,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中将民權運動推向了最前沿。他的"非暴力"運動在全國各地盛行,黑人、少數民族及其同情者和支援者的靜坐成為社會革命最光明的景象。在這種環境下,南方各州黑人和弱勢群體的投票權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在馬丁·路德·金發表著名演講的同時,由公民社會團體和教會組織的想要投票的黑人和少數民族聚集在蒙哥馬利以西的小鎮塞爾瑪,發起新一輪和平抗議,為近百年來剝奪投票權的行為而戰。1965年2月,當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等民權領袖加入抗議活動時,平均每天有3000多人聚集在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一些同情弱勢群體的白人也加入了抗議活動。

悲劇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2月18日,一名離開該旅的示威者被巡邏人員逮捕,大批抗議者遊行到警察局抗議,導緻警察開槍打傷一名黑人男子,該男子幾天後死亡。拍攝現場的幾家電視台和報紙記得被警察包圍,錄影機被砸碎。黑人死亡的消息點燃了和平抗議者的憤怒,更激進的抗議活動開始了。集會的組織者提出了一個新的示威計劃:從塞爾瑪到州政府所在的蒙哥馬利,以表達憤怒和抗議。

3月7日星期日,第一批約600名遊行者沿着80号公路前往蒙哥馬利。當地警察局已經準備好了。他們一離開塞爾瑪,就與前來鎮壓他們的警察迎面相撞。面對這些手無寸鐵的示威者,警方主動用警棍和催淚瓦斯發動攻擊。幾名警察紅眼,拳打腳踢,60多人被毆打緻死并送往醫院。其中一位名叫阿米莉亞的黑人女子被毆打昏迷,直直地摔倒在橋上,現場被一名男子捕捉到,他記得幾天之内,阿米莉亞受了重傷,他受重傷的照片傳遍了全世界。是以有一個名字載入史冊:血星期天。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沖突(來自奧本大學)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驚呆了的阿米莉亞(來自《獨立報》)

兩天後,更多憤怒的示威者舉行了第二波遊行,由已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馬丁·路德·金上司。像第一批遊行者一樣,第二波與警察和民兵相遇,他們來到塞爾瑪郊外的80号公路橋上包圍他們。因為馬丁·路德·金的人氣太高了,以至于警察和民兵都沒有這樣做,雙方在橋上對峙了很長時間,最終警察決定讓位給遊行者。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看到警察屈服後,帶領遊行回到了塞爾瑪。

時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得知此事後感到震驚。他知道,如果事情發生,阿拉巴馬州很有可能發生大規模騷亂。在得知抗議者的要求是投票權後,他召集了史無前例的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在全國範圍内進行現場直播,并迅速通過了當時已經在讨論的《選舉法》,賦予每個公民相同的投票權。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遊行者與警察對峙

對于南部各州的黑人來說,這是可能與内戰齊頭并進的最大曆史轉折之一。從那時起,南方的黑人就有權投票,并通過投票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曾幾何時,對投票權的限制,包括人頭稅和識字率,已經不複存在。該法案甚至規定為母語不是英語的少數民族提供雙語選舉材料和投票箱。

該法案于當年夏天通過,并于8月6日正式簽署。在此之前,3月15日,聚集在塞爾瑪的少數民族舉行了第三波遊行。這一次,近2000人參加了會議,所有這些都是在約翰遜總統和聯邦調查局特工派出的部隊的保護下進行的。遊行者沿着80号公路行進,每天行軍約16公裡,沿途吸收新的示威者。3月24日,遊行者抵達州首府,超過2,500人湧向州府前,支援總統簽署《選舉法》。

《選舉法》的通過标志着民權運動的高潮和勝利。民權運動的成果不僅激勵了南方的黑人,也讓北方的黑人充滿了期待。當期望和現實落空時,北方在呼籲平等問題上的對抗也随之發生。1967年夏天,全國100多個城市爆發了種族競争的騷亂,特别是在辛辛那提、底特律、密爾沃基和布法羅等以前鮮為人知的北方城市。在騷亂之後,約翰遜總統深刻反思了克納委員會的成立,該委員會研究城市社會問題。

路上的美國史︱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走向平權的87公裡

1967年夏天的種族騷亂

盡管該委員會的報告本身存在争議,但它因其缺乏秩序,種族競争和全國主要城市的社會撕裂而受到廣泛關注,并且改善黑人的生活環境和就業機會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對某些群體的歧視,如黑人,在一些白人的心目中持續存在,甚至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被暗殺,但民權運動的勝利至少在法律層面上消除了種族隔離,歧視和壓迫。除《選舉法》外,還簽署并通過了若幹其他平等權利法案。美國的學院和大學也開始為少數族裔留出名額,并加強社會正義和種族平等教育,以縮小社會差距。

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的87公裡長的路段在1996年被國家公園管理局列為"最年輕"的國家曆史步道,因為它見證了将民權運動推向高潮并導緻"選舉法"通過的遊行。2015年,在閱兵50周年典禮上,當時的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前總統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出席了紀念活動。站在阿米莉亞被撞昏的公路橋上,奧巴馬總結了這一事件的曆史意義,他說:

"從曆史上看,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和時刻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它們包括康科德,列克星敦,阿波梅托克斯和葛底斯堡等戰争,以及美國勇敢品格的象征,如獨立廳,塞内卡瀑布,基蒂霍克和卡納維拉爾角。塞爾瑪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不是兩支軍隊之間的戰鬥,而是兩種信仰之間的較量,對美國在這個國家存在的意義的考驗。"

(注:阿波梅托克斯是内戰最後一次重大戰役的地點;塞内卡瀑布是美國第一屆婦女權利會議的舉辦地。基蒂霍克是萊特兄弟試飛的地點。卡納維拉爾角是美國宇航局的發射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