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郭延丹 作為911襲擊事件的幸存者之一,陳思進自20年前從紐約世貿中心80層辦公室的樓梯上跑下樓梯以來,一直對高層持謹慎态度。遇難者家屬的郵件界早已沉默,對于陳思進來說,他覺得應該給這件事畫個停車牌,但潛意識不會褪色,還是會永遠和他在一起。

2011年9月11日8:46、9:03、9:37、9:59、10:03、10:28,六個時間點,分别是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上雙子塔,撞上五角大樓,兩座建築物倒塌的悲慘時刻。
事件發生前沒有任何警告。2011年9月11日上午8點15分.m,陳照常來到紐約世貿中心北塔80樓8067辦公室,煮咖啡,查收郵件。大約半個小時後,陳思進突然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向前推,然後整個建築開始搖晃。
.m 8時46分,陳思進北塔世貿中心成為第一個恐怖分子目标,飛機和大樓發生火災,大家開始逃離。
跑出去的人慢慢地走下樓梯,樓梯很窄,我們旁邊有意識地分成兩部分,女人和老年人走較短的車道,強壯的男人走在外側的車道上。從走廊窗戶向外走,對面的世界貿易中心2号樓(南塔)已經着火了。
"有300多人和我一起跑下來,我想給我的妻子打電話,但我的手機上沒有信号。到了18樓,我們遇到了消防隊員,他們帶着滅火器上樓。陳思進的手表和檔案還放在辦公桌上,他以為很快就會回到辦公室,卻不知道大樓很快就會倒塌。
大家花了将近一個半小時才終于下到一樓,警察對着門口大喊大叫,朝北的門可以通行,每個人都在盡其所能地奔跑,跑出大樓幾分鐘後,北塔倒塌了。陳思進說,倒塌的建築物"像一塊巧克力一樣融化了"。耳朵裡傳來坍塌的咆哮聲和人群的呼喊聲,全神貫注地被瓦礫覆寫,黑煙從天而降,大約四五十層樓高。陳思進再也進不了這棟樓了,他的很多朋友也出不去了。
二十年後,當《環球時報》記者問陳某年從80樓跑下來會對自己說些什麼時,陳思進說:"當我跑出去兩三分鐘後,大樓倒塌了,對那場奔走和死亡的自己,我想說聲謝謝。這一天對我來說是重生。"
9/11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恐怖襲擊,也是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來對美國大陸的首次襲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造成直接或間接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相比之下,陳思進足夠幸運,不僅活得好,而且活得更好。9/11的爆發并沒有對陳光誠的職業生涯産生負面影響,他一直在金融行業工作,職位從助理副總裁,副總裁,合夥人到董事總經理不斷上升。
從911恐怖襲擊幸運逃生的場景來看,讓陳思進提醒自己實作夢想要加速,"我從小就想成為一名作家,原本計劃在行動後退休。但9-11事件的爆發讓我意識到,明天不一定會按計劃進行,并立即考慮應該做些什麼。2004年,他的第一本書《打破北美》出版,記錄了他在北美十多年的鬥争,包括9月11日的事件。迄今為止,陳思進已經出版了三部系列小說,目前正在制作一部科幻小說系列。
2012年,陳選擇在加拿大多倫多定居,因為美國讓他失望了,"美國不是20年前,更别提30多年前我剛來美國了。例如,美國多年來一直過于政治正确。"
離開後,陳光誠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回到美國,"2019年回到紐約時,我去世貿中心網站看到池邊寫着遇難者的名字,非常激動人心。但畢竟,已經過去了20年,我認為是時候結束它了。"
看來20年已經夠長了,遇難者家屬的郵件界已經沉默了很多年。"通過電子郵件聯系了受害者的家屬,并在襲擊發生時經常交換資訊。在最初的四五年裡,我們會不時發一些資訊,每年元旦互相問候。然後慢慢地沒有通信,甚至有些人的電子郵件位址都無效了。"
但對于那一天的經曆,陳思進真的能完全忘記嗎?陳思進記得,附近地區被煙霧籠罩了數千米,持續了幾個月。許多從大樓逃出來的人、附近的居民等相關人員連續幾年進行肺部檢查,陳思進在檢查中沒有發現異常,但是,在潛意識裡,無論是在酒店還是參觀景點,陳思進在20多層樓的高度都有些緊張, 酒店會特别注意位置的緊急通道,平時可以走樓梯盡量走樓梯,他認為這是下意識中一些小的變化造成的。
同樣失蹤的還有中美關系。關系,作為在華爾街工作的資深金融從業者,陳思進對中美關系的變化有着第一手的經驗。關系,"20年前喬治·W·布什上台時,中國剛剛加入WTO,中美關系就像膠水一樣。但布什政府當時的态度是"中國可以發展,但不能比美國強",也就是說,美國已經對中國的發展持謹慎态度,部分原因是911事件的爆發推遲了中美對抗的出現。"
來源:環球時報全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