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家靜
編輯|黃月亮
<h3>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h3>

索爾·貝婁(Saul Bellow)在大蕭條時期長大,是20世紀最著名的當代美國作家之一。他結合學者和作家,在他的創作中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一些傳統,并用一些現代主義的思想和技巧來強調充滿沖突和欲望的反英雄的表現。1953年,他憑借小說《奧吉·馬奇曆險記》一舉成名,随後出版了《雨王亨德森》、《赫爾佐格》、《塞姆勒先生的星球》和《洪堡的禮物》。這些作品揭示了中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富裕社會"的精神危機。1976年,貝婁因其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該作品"将對人的了解與對當代文化的微妙分析相結合"。
這本書是貝婁散文的合集,包括他的散文,也包括他的遊記、書評、影評、訪談、演講和回憶錄等57篇文章,寫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貝婁認為,作者擷取本質的方法不同于思想家和科學家,後者是通過系統的調查來了解世界,前者是針對自己的客體,深入自己的内心,在那個孤獨的領域找到"表達意義"的獨特語言。在書中,讀者将跟随貝婁的人生軌迹,見證他從經曆過大蕭條的少年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轉變,也通過敏銳的觀察和反思,一窺二十世紀美國的繁榮與衰落。
<h3>破曉</h3>
《破曉》是台灣作家朱希軒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十三篇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中國大陸。朱錫雨素有"現代小說藝術冶金學家"和"台灣第一位新小說家"的美譽。作為台灣現代主義寫作的先驅,他在《破曉》中首次揭示了對現代寫作的多方位探索、語言貧乏的樂趣、高度成熟的現代意識。其中,從宋代小說《錯切崔甯》改寫的同名短篇小說《破曉》中,指出人與荒謬命運的糾葛,問"堕落的過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如何開始"。這部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并于1968年上映。
作家多諾曾這樣評價尤西的作品:"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同情,總是對一般所謂的'邪惡'看他們兩次,給他們一點機會。正因為如此,朱錫頤的小說比别人多出幾層,他之是以是人,對人的命運和荒诟糾纏的深入分析,不僅有豐富的情感層次,還有豐富的思維層次。除了《破曉》之外,《理想國志》系列作品現已推出,包括短篇小說集《鐵漿》、《狼》和小說《幹旱》。
<h3>《梅裡雪山:尋找十七個朋友》</h3>
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針對喜馬拉雅山雪山的登山和科學行動逐漸從早期的獨立局面轉向鹿對鹿的競争時代。梅裡山是這些趨勢中最激進的,1991年1月,它是人類登山史上第二大山地災難。中日友好聯合登山隊的17名成員在雪崩中喪生,使梅裡山成為最難征服的山脈之一。事故發生後,中日兩國進行了多方搜尋,本書作者小林香麗不僅是登山者隊友的受害者,也是中日登山隊第三隊員,也是身體收集責任人。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他多次深入梅裡雪山,并成功地找到了十六具屍體。
在書中,古林善禮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較長的描述了登山活動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書中收錄了從山地災遺物膠片中沖刷出來的照片,這也是山地遺物的照片首次被公之于衆。作為登山家和外國人,小林香力在與當地藏人一起尋找多年,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了解,他自己也逐漸從傲慢的外國登山者轉變為聖山的守護者,開始用攝影鏡頭和文字繼續探索梅裡雪山的神秘景觀, 記錄山腳下藏族村民生活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時間的緩慢流逝,孕育着希望和奇迹。
<h3>風的女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女飛行員的交錯生活</h3>
這本兩人傳記講述了納粹德國兩位屢獲殊榮的女飛行員的故事。在20世紀30年代,漢娜·萊奇(Hannah Leitch)和梅麗塔·馮·施陶芬貝格(Merita von Stauffenberg)作為飛行員中的少數女性,以超人的能力,勇氣和毅力成為新成立的納粹政權的無價之寶,兩人都被授予女上尉軍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時,兩位女飛行員都決定為德國效力。雖然他們從未正式加入嚴格意義上的德國空軍,但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處于納粹軍事航空的最前沿。
有趣的是,漢娜和梅麗塔在很多方面幾乎是相同的:一個是白人,有趣和幽默,有時大聲而精力充沛;雖然他們是愛國的戰士,對榮耀、責任和奉獻有着堅定不移的信念,但他們對祖國和納粹政權的态度卻截然不同:1945年,漢娜懇求希特勒與她一起逃離柏林,試圖挽救他的生命,而梅麗塔則暗中支援最著名的元首暗殺計劃,并付出了鮮血的代價。在戰争期間,兩個女人不斷回避對方,互相忽視,甚至互相貶低。他們交織在一起的生活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納粹德國及其對婦女,階級和種族的态度。
<h3>養育好孩子:道德與兒童發展</h3>
孩子們如何了解外部世界的緊張和沖突?如何培養他們的社會道德意識?這是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關心的問題,但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卻很少。主流人類學家通常認為,兒童所獲得的群體的規範和偏好隻是被"吸收",就像吸水的海綿一樣,而倫理則在社會上"強加"在兒童的頭腦中,是以需要通過獎勵和懲罰來"内化"。但在實踐中,孩子們的心靈充滿了具體的期望、直覺和認知傾向,使他們能夠從環境的碎片化資訊中自發地建立對世界的整體了解。正如孩子們不需要通過教文法來學習他們的母語,而是通過傾聽他們周圍的對話來在腦海中建立文法一樣,這個原則也适用于道德。
為了審視兒童道德習得的過程,徐靜利用人類學人種學觀察和心理學實驗,對2011-2012年H城一所私立幼稚園的120名2至6歲兒童進行了實事研究。通過對老師、家長、其他看護者和孩子的采訪,以及幼稚園的個人觀察,徐靜提煉出一系列故事,詳細闡述了孩子與父母之間、孩子世界文化與成人世界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她認為,兒童對傷害和照顧,合作和正義有先驗的假設,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夠獲得社會道德。書中的讨論也為讀者了解當代社會及其對道德的沖突态度提供了新的視角。
<h3>失敗者:科學對女性做錯了什麼?</h3>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影響了決策者。科學家被期望給出客觀的事實,但他們也相信科學必須講述公正的故事。然而,一旦故事涉及女性,就會有太多的錯誤。時至今日,女性仍然面臨或隐含或明顯的不平等待遇,在所有對女性的性别偏見中,最難反擊的就是訴諸科學的性别推斷。一些科學家認為,男女之間存在生物學上的差距,導緻女性在智力和情感上不如男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女性在科學界處于最高位置。
這種所謂的"科學發現"強化了社會對女性的性别刻闆印象,正是在此基礎上,作者反思了科學發展對性别觀念的錯誤影響,揭露了性别特定研究在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直接後果。人們已經習慣的許多不公正現象――例如,大多數藥物隻為男子開發,而完全無視婦女以節省金錢;是以,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不公正現象。而女性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如長期沒有得到适當治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實際上是由一些科學家對女性的刻闆印象和危險的神話引起的,這反過來又扭曲了科學的面貌。
<h3>電影的重音:賈樟柯對賈樟柯</h3>
賈樟柯,1970年出生,是第六代中國導演。他出生于山西省阜陽市,早年是"文化大革命"後期,青春期恰逢一個日益開放的時代,這反映在他的電影中,可以說是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從第一部劇情片《小吳》,到後來的《平台》《任延瑤》《三峽好人》等等,他一直關注時代中小人物的現實。過去,中國電影大多聚焦于"美麗的鄉村"或"現代城市",但賈樟柯卻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縣城",如濮陽、大同等。"被忽視的地标"和"看不見的邊緣人物"的真實展示,構成了賈樟柯電影的獨特象征。
本書是中國電影研究者白瑞文對賈樟柯電影的專訪,重點介紹了賈樟柯代表的10部按年代順序排列的電影,也梳理和總結了他的電影人生。通過這些影片,賈樟柯得以從濮陽走向世界,縱橫交錯中國過去的"激情燃燒歲月"和當下崛起的"超級大國"。如今,中國的商業電影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但他依然專注于小規模藝術電影,也通過電影來探索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技術在生活中的地位,個人如何在自身價值上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h3>古典植物園</h3>
這本書的作者唐歡從小就熱愛山樹,讀完後才知道植物是傳統文學中"開始"和"借用"的載體,開始探索植物承載的曆史、詩意和棕榈樹。作為食物,服裝和藥物的來源,植物與草藥,農學,園藝,食品,藝術,甚至文明交流的曆史,曆史地理和氣候有關。例如,"青蒿素填充蘆葦芽短,是河豚想上來"其實是頂級美食,傳說青蒿素可以解決劇毒河豚重要的染色藍種,承載着民族工商業興衰的曆史;"外面一般天空水的顔色,這邊獨特的染色家族知道",是以古人用鴨草畫燈,用皮脂做成的名叫"夜",介紹到日本,其實在制作和服時派上了用場......
《古典植物園》走進唐歡的42篇植物科學文章,帶領讀者暢遊于詩學、民俗學、博物館科學、草木科學的世界。書中的插圖主要是古人手繪的,特别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草藥學者岩崎灌溉花園,細井的"素描圖","詩歌名物插圖",毛利梅園"梅園花開"等。這些地圖在西方博物館中都是準确的,對于東方文人繪畫來說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