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米飯,是"壯三三"節的代表象征之一,它不僅是莊鄉的傳統美食,也是壯族、漢族等民族文化的混合表現。五色稻生産的背後,有一代莊香人的匠心傳承。
3月3日吃五色米飯傳統,古記載
據《廣西地方紀事報》報道,五色米俗稱五色大米,又稱綠米或花米,因為大米是黑色、紅色、黃色、紫色、白色五色而得名。它是武明壯人過清明節和農曆三三歌節,每家每戶都煮熟一種米飯,是莊家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美食。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清代《五源縣地圖冊》上寫着:"3月3日,取楓葉汁染成黑色大米,即綠米也一樣。"

五色米是美麗的,也被稱為花米。南華早報客戶記者齊彩琳
南甯市武明區文化博物館館長五顔六色莊鄉分館館長,五色稻非孑遺民俗文化遺産潘洪華介紹,關于五色稻的起源傳說,比清代更可追溯。潘洪華與祖母一起長大,祖母來自龍母文化的發源地大明山地區,是制作五色米飯的大師。潘紅華從小就對五色大米的生産,這也為她後來緻力于推廣五色大米的技術傳承奠定了基礎。
2010年5月31日,五色大米被列入自治區非遺保保護名單。為了讓五色米的工藝品作為民族文化記憶儲存下來,潘紅華和武鳴文化博物館長期開展研究工作。2018年,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壯五色水稻生産技能"遺産基地揭牌,作為基地的負責人,她更決心将這一工藝發揚光大。
潘宏華介紹五色大米的生産工藝。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在南甯,非壯族也有清明節吃五色米飯的習俗。潘洪華介紹,五色米展現了壯族、漢族等文化的結合,蘊含着人們敬畏大自然的祭祀文化,也蘊含着祭祀的祖傳孝文化、接待客人的禮儀文化。農曆三、清明節是春耕的好時機,在祭祖節制作五色米飯,蘊含着人們祈求風雨,五谷豐登的美好期待。
五色大米是人們對吳固豐登的美好祝願。南華早報客戶記者齊彩琳
創新發展,"五色"系列産品更加豐富
今年,60歲的張美芬,在南甯已經做了30年的五色大米,在永甯街、莊志路等"老水街"一帶,提到她的大米,沒人知道,很多老外人也來買。她和母親的工藝都是師傅祖母,三代工藝品,已經傳承了70多年。
以前為了學會制作五色米飯,每個節假日,張美芬都會跟着老奶奶學習。
"以前,需要蒸大桶米飯,大桶很重,兩個人動了。直到2010年,張美芬才開始用不鏽鋼模具蒸米飯。為了保持米飯的正宗味道,30年來,她隻改進了烹饪工具,染色過程一直是傳統的。植物染米華麗,滿是谷物,大米包裹在植物的香味中,具有飽滿感。
水稻是用天然植物染色的。楊天雄,《南華早報》客戶記者
"五色米飯最難做的事就是黑,把楓葉搗碎,加水泡一兩天,把楓葉過濾掉。張美芬說,關鍵步驟是将楓葉水煮沸放入熱鐵鍋中,這樣反複操作三次,使楓葉水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大米顔色更好。
"傳統的五色米,染料均來自純天然的季節性植物,其他顔色可以在幾個小時内染色。黑米隻用楓葉水染,特别難以烹饪,通常需要超過一天一夜的時間。潘洪華還提到,在古代法國生産中,黑米的生産具有特殊的技巧。以前的村民會用木刀把楓葉切成,把楓葉浸泡在一起,用這樣的水染成黑米的顔色會更漂亮。
制作黑米非常耗時。南華早報客戶記者齊彩琳
3月24日上午7點.m,當第一鍋五色米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張美芬的店外面有很多人在等着,他們都來提貨,準備拿回去分發。
點選視訊,看到張美芬介紹舌尖上的五色米飯。楊天雄,《南華早報》客戶記者
傳統工藝品生産如此繁瑣,會慢慢消失嗎?張美芬說,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做過無色大米,明年可能做不到,但是,"我會找接班人。三年前,兒子開了一家網店,她的五色大米通過網播平台銷售,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并出口到全省。
為了更好地繼承民族菜系,在傳統的基礎上,潘宏華的傳承基地走"老傳統、新口味"的路線,将童年記憶猶新,老媽媽老婦人制作木桶米飯,在工藝和标準工作中努力,打造規範化産品,讓大家有機會品嘗到莊香的味道。
艾薇也是莊鄉的傳統美食。南華早報客戶記者齊彩琳
經過幾年的探索,如今,潘宏華已經研發出一系列五色大米衍生品,包括五色米酒、五色艾、五色榛子等。
錄制線上課程以展示傳統飲食文化
在"壯三月三日"到來之際,南甯許多學校都允許學生和家長通過線上錄制課程和網絡示範來參與食品生産,進而更好地了解和體驗民族飲食文化。
南甯師範學校附屬國小的老師們示範了艾薇的制作過程。翟家玉
南甯師範學校附屬國小的老師們正在錄制一段關于民族美食制作的教學視訊。翟家玉
南甯師範學校附屬國小德育副校長曾東玲介紹,學校老師們已經集體錄制了視訊,展示了五色米飯、艾、粉蟲、寶子等強國食品,以及繡球花、壯錦等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将于3月25日下午統一在網際網路上播出, 友善學生和家長在家觀看,學習制作。由學生和家長制作的、由學校收集和選擇的視訊,将在學校的微信公衆号上顯示。
南甯師範學校附屬國小教師錄制的五色水稻教學視訊在網上播放。翟家玉
南甯市濱湖路國小5年級家長"小媽媽"告訴記者,學校最近還安排了德育作業,即在"壯三三"期間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我要在網上購買染色材料,向有經驗的老人尋求建議,然後和我的孩子一起完成工作。
80歲以後,南甯居民謝女士第一次接觸到五色米飯,是因為女兒在小班參加幼稚園舉辦的"莊三三三"美食節,後來愛上了五色米飯。她從市場上買回了傳統的染色材料,并打算繼續學習這種工藝,與女兒一起學習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
編輯|蔡麗梅
視訊編輯|楊天雄
本文由南華早報原創産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均不轉載。違反者必須受到調查。
關注《南華早報》
這個消息已經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