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五色米饭,是"壮三三"节的代表象征之一,它不仅是庄乡的传统美食,也是壮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的混合表现。五色稻生产的背后,有一代庄香人的匠心传承。

3月3日吃五色米饭传统,古记载

据《广西地方纪事报》报道,五色米俗称五色大米,又称绿米或花米,因为大米是黑色、红色、黄色、紫色、白色五色而得名。它是武明壮人过清明节和农历三三歌节,每家每户都煮熟一种米饭,是庄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清代《五源县地图册》上写着:"3月3日,取枫叶汁染成黑色大米,即绿米也一样。"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五色米是美丽的,也被称为花米。南华早报客户记者齐彩琳

南宁市武明区文化博物馆馆长五颜六色庄乡分馆馆长,五色稻非孑遗民俗文化遗产潘洪华介绍,关于五色稻的起源传说,比清代更可追溯。潘洪华与祖母一起长大,祖母来自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大明山地区,是制作五色米饭的大师。潘红华从小就对五色大米的生产,这也为她后来致力于推广五色大米的技术传承奠定了基础。

2010年5月31日,五色大米被列入自治区非遗保保护名单。为了让五色米的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下来,潘红华和武鸣文化博物馆长期开展研究工作。2018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五色水稻生产技能"遗产基地揭牌,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她更决心将这一工艺发扬光大。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潘宏华介绍五色大米的生产工艺。向受访者提供地图

"在南宁,非壮族也有清明节吃五色米饭的习俗。潘洪华介绍,五色米体现了壮族、汉族等文化的结合,蕴含着人们敬畏大自然的祭祀文化,也蕴含着祭祀的祖传孝文化、接待客人的礼仪文化。农历三、清明节是春耕的好时机,在祭祖节制作五色米饭,蕴含着人们祈求风雨,五谷丰登的美好期待。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五色大米是人们对吴固丰登的美好祝愿。南华早报客户记者齐彩琳

创新发展,"五色"系列产品更加丰富

今年,60岁的张美芬,在南宁已经做了30年的五色大米,在永宁街、庄志路等"老水街"一带,提到她的大米,没人知道,很多老外人也来买。她和母亲的工艺都是师傅祖母,三代工艺品,已经传承了70多年。

以前为了学会制作五色米饭,每个节假日,张美芬都会跟着老奶奶学习。

"以前,需要蒸大桶米饭,大桶很重,两个人动了。直到2010年,张美芬才开始用不锈钢模具蒸米饭。为了保持米饭的正宗味道,30年来,她只改进了烹饪工具,染色过程一直是传统的。植物染米华丽,满是谷物,大米包裹在植物的香味中,具有饱满感。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水稻是用天然植物染色的。杨天雄,《南华早报》客户记者

"五色米饭最难做的事就是黑,把枫叶捣碎,加水泡一两天,把枫叶过滤掉。张美芬说,关键步骤是将枫叶水煮沸放入热铁锅中,这样反复操作三次,使枫叶水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大米颜色更好。

"传统的五色米,染料均来自纯天然的季节性植物,其他颜色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染色。黑米只用枫叶水染,特别难以烹饪,通常需要超过一天一夜的时间。潘洪华还提到,在古代法国生产中,黑米的生产具有特殊的技巧。以前的村民会用木刀把枫叶切成,把枫叶浸泡在一起,用这样的水染成黑米的颜色会更漂亮。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制作黑米非常耗时。南华早报客户记者齐彩琳

3月24日上午7点.m,当第一锅五色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张美芬的店外面有很多人在等着,他们都来提货,准备拿回去分发。

点击视频,看到张美芬介绍舌尖上的五色米饭。杨天雄,《南华早报》客户记者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传统工艺品生产如此繁琐,会慢慢消失吗?张美芬说,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做过无色大米,明年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会找接班人。三年前,儿子开了一家网店,她的五色大米通过网播平台销售,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并出口到全省。

为了更好地继承民族菜系,在传统的基础上,潘宏华的传承基地走"老传统、新口味"的路线,将童年记忆犹新,老妈妈老妇人制作木桶米饭,在工艺和标准工作中努力,打造规范化产品,让大家有机会品尝到庄香的味道。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艾薇也是庄乡的传统美食。南华早报客户记者齐彩琳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潘宏华已经研发出一系列五色大米衍生品,包括五色米酒、五色艾、五色榛子等。

录制在线课程以展示传统饮食文化

在"壮三月三日"到来之际,南宁许多学校都允许学生和家长通过在线录制课程和网络演示来参与食品生产,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民族饮食文化。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老师们演示了艾薇的制作过程。翟家玉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老师们正在录制一段关于民族美食制作的教学视频。翟家玉

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德育副校长曾东玲介绍,学校老师们已经集体录制了视频,展示了五色米饭、艾、粉虫、宝子等强国食品,以及绣球花、壮锦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将于3月25日下午统一在互联网上播出, 方便学生和家长在家观看,学习制作。由学生和家长制作的、由学校收集和选择的视频,将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显示。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录制的五色水稻教学视频在网上播放。翟家玉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5年级家长"小妈妈"告诉记者,学校最近还安排了德育作业,即在"壮三三"期间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我要在网上购买染色材料,向有经验的老人寻求建议,然后和我的孩子一起完成工作。

80岁以后,南宁居民谢女士第一次接触到五色米饭,是因为女儿在小班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庄三三三"美食节,后来爱上了五色米饭。她从市场上买回了传统的染色材料,并打算继续学习这种工艺,与女儿一起学习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编辑|蔡丽梅

视频编辑|杨天雄

本文由南华早报原创产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均不转载。违反者必须受到调查。

关注《南华早报》

这个消息已经知道了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