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廢名——緬懷馮文炳

作者:孔夫子舊書網

許多年前,聽到這個名字是很奇怪的。一個被遺棄的名字?怎麼會有這樣的名字?想想作家喜歡拿筆名,想:浪費名字,應該是筆名!後來,多看了一點書,知道了:垃圾的名字,是馮文軒的筆名。讀書時,大多是為了報名浪費,名字叫馮文軒,但知名度不是很好。5月4日之後,新文學作家,名字既不是日,也不是無國籍無名。要研究現代文學的曆史,你應該閱讀廢棄的名字。現代文學作品的編纂不能回避名字的浪費。

尋找廢名——緬懷馮文炳

1979年6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國現代文學系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文獻》。我手裡有短篇小說選集,散文選集,新詩選集。短篇小說第一卷選就了被遺棄的小說之一《竹林的故事》,第一卷《新詩選》收錄了馮文軒的三首詩:"十二月十九夜"、"喜悅是美"和"外國司機的兒子"。

自1982年8月起,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推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選集》,其中我館列了《中國現代散文選集1918-1949》,其中第三卷有四篇作文無效,名為《散文》:"巴毛"、"送路燈"、"長壽宮"、"環當"。在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選集中,估計有1918-1949年選的短篇小說和1918-1949年選的新詩,應該選出廢棄名字的作品。

自1993年以來,中國文聯出版社推出了王斌的《中國現代名家原創圖書館》,該書以中華民國時期的名著名作單行印刷。共86篇,其中小說30篇,散文30篇,詩歌26篇。在中國著名小說的原始圖書館中,馮文軒的《竹林的故事》被列為其中之一。"中國現代詩名著原創圖書館",廢棄的《藏書集》,被列為一體。

書櫃系列叢書《中國近代文學史參考資料》、《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選集》、《中國現代名家原創圖書館》均經過精心翻閱。其中,垃圾名稱作品的收入,應該通過眼睛。隻是讀這些書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書中選角的廢舊小說、散文、詩歌的具體内容已經被遺忘,隻記得廢棄名字的奇怪名字。

去年,我在2009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圖書館》系列中讀到了林金蘭的小說選集。他雖然認識林金蘭,但幾乎從不讀過他的作品。打開書,它清新、優雅的語氣突然抓住了我。特别是《短凳橋系列》,風雲的輕文字,與江南水鄉的溫柔結合,多近多近。

雖然是初讀,林金蘭的文字,但似乎彼此認識。仔細梳理,發現與王增軒的文字非常相似。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文學界也稱王增軒為"文學界的雙倍"。"雙"字,既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又屬于"老"而受益,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給人一種難得的新鮮感、優雅,進而延續了長時間的中斷一縷縷語境。沿着這條脈回溯,王增軒、林金蘭先于沈從文。比沈從文更早的是周佐和他的"硬雨齋"弟子。周佐的弟子,有一個廢棄的名字。如果繼續往上,這一條線,應該是清、明、元、宋、唐的文學散文。在南北朝時期,劉義清的"新石陵"可能是這一脈的祖源。

人們是中年人,閱讀習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漸漸不像起伏的強篇小說或文字優美的句子風格的散文,文筆直白,情節雲霧缭繞,越來越感興趣。周作人的書讀過一些,沈從文,王增軒的文字讀過很多,林金蘭剛剛讀過。于是,三十多年後,這個名字的奇特名字重新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

尋找廢名——緬懷馮文炳

網上搜尋顯示,2012年4月,上海文學出版社重印了1994年11月初版的《新文學與現代中國文學大師》系列。該系列叢書收錄了魯迅、毛敦、于大夫、老舍、廢名、沈叢文、巴金、丁靈、石石、張天一、蕭紅、孫立十二位文學大師的小說,每部各有一卷。

買回《被遺棄的名字和田園小說》一書,仔細閱讀。《浪費的名字,田園詩般的小說》很薄,32個小開,200頁。其實,用一個詞來概括一個作家的特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完整的,但這個系列的概括涵蓋了這十二位作家最重要的品質。25部作品,從《金銀花》到《橋》13部,選自被廢黜的小說《橋》。最後一篇文章《無題》選自未完成的小說《莫先生一定在飛機上之後》。更喜歡寫家庭和幾部小說的人物,寫表哥的"柚木",寫李媽的"媽媽",寫三個女孩的"竹林的故事",都很不錯。最感人的是《一個姐姐》,它痛苦而悲傷,讀着氣喘籲籲,小小的生命,那麼乖巧,可愛,卻日複一日地死去,卻無奈無奈。人生的大悲,或許如此,看到近親漸漸死去,卻什麼也做不了,根本幫不上忙,這樣就沒有精力了。不太清楚家族生活中這個被遺棄的名字,不知道這個妹妹到底是自己的人還是這個被遺棄名字的"創造"。從文字的深深悲痛中可以看出,這個名字應該有一個英年早逝的妹妹。

還買回了遼甯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苦雨齋文叢書》,周作人,廢名翟平波,蔣少遠,沈琦五人,分卷出版。《浪費的卷》系列14篇散文、7首詩、3首詩、4篇短篇小說、14篇小說《橋》選段、6篇摘自《墨先生必須有傳記》,4節選自《墨先生必須有一架飛機》,3篇附錄和後記。請仔細閱讀。雖然很多書名都和《被浪費的名字和田園小說》一樣,但重讀卻沒有重複感。清新自然的基調,很少的情節模式,不是刻意而是表達的珠子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閱讀附錄《年亡名》,對死者生名有更詳細的了解:死者姓名,生于1901年,原名馮文軒;

讀完《浪費的名字,田園小說》和《苦雨齋叢,浪費的名字卷》,我想從頭到尾讀完《橋》、《莫先生的傳記》和《莫先生的飛機》,看看這個"莫書先生已經"翻過"橋",走向"飛翔"。在百度鍵入"整套被廢黜的名字",跳出"浪費的名字集"。原來是2009年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峰主編的六卷本《垃圾收集》,收集了當時除日記、信件外所有可以記錄的無效作品。雖然不叫"全套",但具有"全套"的空氣。

不幸的是,JD.com,當當當,卓越,文軒,博庫線上,"浪費的名字收集"标簽"缺貨"。顯然,購買"浪費的名字集"為時已晚。去縣圖書館,包括市職技術學院圖書館在内的幾所學校圖書館查找,想借閱,然後說丢失,按價格賠償。但是沒有,一個朋友在大學圖書館工作,有這套書,但借書後必須歸還,而且離得很遠,寄來不友善。打電話給北京大學出版社,希望有庫存,沒有。尋找沒有門,想想淘寶和孔福子老書網。檢查,有。一位同學剛買了一本書,請他幫我上淘寶買了一套"浪費的名字集",很便宜,發去看看,就是抄本。同學說:你是這樣的收藏家,抄襲不合适,買一套正品。雖然不是收藏家,但朋友的話卻在懷抱的中間。于是,在孔夫子老書網中拍攝了一套"浪費的名字集"。書,當然是好書,都是真品,價格也是價格,比書底的标價高出幾倍。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廢名集》分為上下兩部分,以北平國共産黨人為界,以上編輯作品從1922年到1948年,下一部編輯作品從1949年到1964年。""上部作文分為四類:小說、文字、詩歌和理論,......以下子系列基本上分為幾類研究對象。"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小說,第三卷是文本,詩歌,第四卷,第五卷和第六卷是理論和研究文章。附錄豐富,特别是《馮文軒生平年表》和《廢名生年鑒》、《馮文軒作品年表》、《馮文軒筆錄》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尋找廢名——緬懷馮文炳

迫不及待地想讀,很快讀完了《浪費的收藏》一兩卷。

他出版了三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和《蜻蜓》,其中幾乎收錄了他所有的短篇小說。在它收藏之外,被"浪費的收藏"編輯反複搜尋,隻有5篇文章,編入第一卷,名"出集"。

《浪費的名字集》第一卷中的小說,其"本質",已經在《浪費的名字,田園小說》和《苦雨齋叢》中讀到,再讀一遍,并不覺得重複,有了新的感覺和收獲。文章比較多,是第一次讀,感覺更是新奇,有很多驚喜。文字廢棄的名字,一個接一個,優雅。它的小說,幾乎沒有大起大落,情節散亂不曲折,故事還好少開放,人物也不陌生。開始筆,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話,然後來了,平靜,自然;當然,你可以繼續閱讀,但這是另一篇文章。浪費名字來寫周圍人身邊的事物周圍的感情,同時寫人,一邊寫風景,一邊講别人的故事,一邊講自己的感情。那種感覺,也是輕,說有,有,說不,好像真的沒有。很多章節,在光雅麗中,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讀起來有些郁悶,比如"柚木",比如"媽媽",比如"小妹妹",甚至那"竹林故事",那"桃園",那"文廟",都給我這樣的感覺。字裡行間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像悲傷,像遺憾,像歎息,總之,壓力我無法呼吸。

除了感到沮喪,還自卑:很多地方,不了解。一開始,我為自己開脫罪責:時代不同了。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文本正在過渡到白話,其文本自然有些"夾緊":文本中的白色,文本中的白色。浪費寫作時代的人類環境,寫作習慣也與今天有很大不同。但越往下看,這個理由越不真實,很多不"文字"的陳述,很流暢,一點也不害羞,但是為什麼浪費的名字放在這裡,裡面包含了為什麼的意思,卻不知道。有時,結合上下文,它似乎知道,但不能這麼說。有時候,感覺都知道,但說話慢,詞語差,不能完全表達出來。讀小說,包括沈從文、王增軒、林金蘭、林慧英等人的小說,至今還沒有讀過,雖然可能離作者的主旨還很遠,但讀起來卻是自覺而清晰的。這,應該是我的問題:自己的标準,要懂得名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是以,一邊仿佛發出"莫名其妙的喜悅",又蒙着雲,"莫名其妙的自殘"。

與《浪費的書》第一卷相比,第二卷中的小說似乎要"成熟"得多。但由于其"成熟度","浪費的味道"要少得多。其實,曾經的"廢名味"少了,就帶有了新的"廢名味"。如果你讀過《浪費的名字集》第一卷,讀出他清新、自然、悠閑、山間野性;這種新的"廢氣"在《莫斯科維奇先生的傳記》中尤為突出。很多時候,感覺你不是在讀小說,而是在讀哲學。好幾次,天生就放下了這個想法,但最終還是硬頭皮繼續讀下去。幸運的是,這種風格在莫先生的飛行後已經減弱了。相比《莫先生傳》,《莫先生的飛行》更是生機勃勃。雖然還有神秘的思緒,但懂了小昌,你讀得越多越想讀下去。當書頁翻回去時,感覺漸漸稀薄,感覺很遺憾。

"墨先生一定是在飛機上"寫道,"莫先生需要有"黃梅抗日戰争的日子。從"跑回去"到金家寨國小教漢語寫作,去黃梅縣烏祖寺教英語後,到水磨密上寫《阿萊爾的了解理論》,搬家後山店的視線突然停止了。顯然,這是一個未完成的長篇故事。"莫先生一定有"随後在黃梅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人生的這些時光,名字沒有繼續寫下來,也沒有告訴我們。就像手臂骨折的金星一樣,我們讀到的《莫先生的飛行之後》是不完整的。但從這種不完整性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一代學者的一些特征。浪費名字寫字,因興,心裡有話要說,提起筆,下一章。如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寫《阿萊爾的洞察論》,那麼就是筆和書的其餘部分。他的小說幾乎都是個人經曆,幾乎都是"記錄的",幾乎是"編造的故事"。當他認為關于他的經曆值得寫的東西已經寫出來時,他就停止了寫作。這或許就是《莫先生需要飛翔》中反複強調的構圖應該是"現實的"。

閱讀《浪費的名字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讀讀浪費名字的小說。接下來的幾卷,第三卷是"詩"、"文本",第四卷是"理論"、"學術",第五卷是魯迅話題,第六卷是後期學術。這些都不是我的法令杯。荒廢名字的文學創作,在共和國時期。我喜歡共和國的名字,但共和國的時代名字。民國以後,名字叫馮文軒作為學者。他在學業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我無法說。他的小說深受人們的喜愛。雖然有評論家說他們的小說缺乏思想,但沒有人能确定他們的藝術性。讀今天,其中田園風光、鄉土風味、自然味、樸素氣質,依然能打動人心,讓人向往。這也許就是廢物名稱的含義。

而馮文軒當年進入文學界,意在"浪費"自己的名字,搖成名聲,當這個名字抛棄文學創作進入研究領域時,他也變成了馮文軒。原因在這種巧合中,雲層會,怎麼不能一句話。今天,尋找一個廢棄的名字是因為人們想要重溫曾經田園詩般的風景,當地風味,自然的味道,天真的氣質,想要從長時間中斷的語境中找到安慰。然而,廢物的名字已經過時了,現在的廢物名稱,隻存在于他的文字中,隻存在于文人和學者的懷舊研究文章中。

2013年11月,錦城出版社出版了署名的《廢名先生》,其中收錄了21篇與去名化、廢名研究相關的文章。其中一篇《黃梅中的垃圾名》一文,對于了解垃圾名的人生軌迹和新一輪的創作,是非常有益的。在文章的"總結語"中有一段話:"胡說八道的名字說'隻有'自然'對我來說才是好的,家在城裡,在外面的家在離城市兩英裡的鄉下,十年前,是在陶淵明的《淮良辰寂寞》中,面對二十年文學生涯的成就,'我家的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孩子的世界,家鄉害怕無知'。"名字浪費給大學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原本是文章",是以在記憶的王國裡徘徊,記錄着黃梅的孩子的生活,可以說是黃梅喂養的文學天才的荒廢名字。"《國土安全》,以"廢品"的名義,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而是他幾乎全部的文學創作。他幾乎所有的小說都是以家鄉的故事為題材的,小說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家鄉的人。黃梅這個地方,是一個陌生的地方,除了名聲斑斑的"黃梅戲",還是識字雙出的地方:洪甯、思九、俞血輪、王可收、湯與淺灘......

2016年9月,海天出版社印制《尋找源泉》,唐一傑的兒子唐一傑回憶起這個廢棄的名字:"魯迅《廣告狂人日記》第一堂課上,他在開頭說:'我懂得《廣告狂人日記》,我比魯迅先生自己知道的還要多。"我們這些新來的大學生都驚呆了。"有一次,他引用了他的小說《橋》中關于炎熱夏日的一段話,......說:"你看,這種"日常鬥争",真的是上帝的頭發,真的是"在世界上很難降溫"。寫一篇文章,就是要能夠在它被稱為大事之前寫出這樣的句子。雄天立寫了《新視野》來批判佛教,并廢除了佛教信仰的名稱,兩者經常争論不休。......這一天兩人都穿着背心,又吵吵嚷嚷,聲音也越來越大,但突然安靜下來,沒有聲音,前院人覺得很奇怪,忙着到後院去看。一看,原來,熊峰兩個人互相掐着對方的脖子,都發不出聲音。它真的是"在這一點上保持沉默"。劉陽東的《去中華民國:1912年至1949年的私生活》也記錄了熊天李和馮文軒之間的争吵:"20世紀30年代,一位學者雄天李和馮文軒為一個問題而争論,以提高彼此的酒吧甚至争吵,熊天百合說:"我代表佛陀, 你不同意是反對佛陀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非常不同,但混戰應該是真的。從這些記憶中可以看出,性格上的名字,并不是他筆下那平淡無奇的随和,而是一些傲慢、任性的更真實。這也許是文人的真品。

從《浪費的名字,田園小說》、《苦雨齋》到《浪費的名字集》,我買下了廢棄名字的所有作品。從《竹林的故事》和《葡萄柚》開始,我讀了所有廢棄名字的小說。在梅傑的《浪費先生的名字》、唐一傑的《尋源》和劉陽東的《去中華民國:1912年至1949年的私生活》中,我看到了去名的一些方面。在報廢集的相關附錄中,我了解了這個廢棄名字的全部生活。

我不認為我能找到一個名字。被遺棄的名字死後五十年,墳墓已經拱起,骨頭不在那裡,我們在哪裡能找到它?雖然我尋找的不是他的"身體",而是他的"靈魂"。但是身體被摧毀了,靈魂在哪裡?我的搜尋可能注定是假的!我想我找到了廢品的名字,讀了廢品名的作品,他留下了自己的文字,在文中鑲嵌着他的天真、幼稚、敏感、幼稚、溫柔、謙虛、閃爍和跳躍的文字,如春日的陽光在綠葉上露水,如四月山花的芬芳, 如初夏季節挂在果實的樹枝上,如冬季雪在深冷的李子上。而我,在文中遇見他,似乎很熟悉,仿佛第一次相遇,似乎彼此認識,而隔膜則很遙遠。我隻能謙卑地擡起頭,讓自己低落到塵土中,但我的心卻像,在塵土發芽,長了一棵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