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9日,沈陽下起了細雨,一列從北京出發的特快列車緩緩駛入沈陽南站。
在平台上久久未久的遼甯省外事辦公室、台辦負責人多次期待。
此前,國務院外事局向遼甯省有關部門下發檔案,要求他們按照普通外國專家的規格對待特邀嘉賓。遼甯省上司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他們心中無法抑制住興奮,或者決定滿足宏偉的規格,他們租了一輛林肯車,還安排了警車來回行駛。經過外交部的幾個電話,他們不情願地撤回了警車,但堅持留下一個大的"林肯"。
兒子終于等了你的客人,在車站等候的人匆匆忙忙地往前走。
火車停穩後,第一個人從車上下來一個60歲的老人,他臉紅了,眉毛和體型都很熟悉。他看着四個星期天風格的老式建築,心情複雜,淚水朦胧的眼睛,喃喃地說:"沈陽,我終于回來了。"
他是張學良和趙一軒唯一的兒子張玉林,他10歲離開家鄉已經54年沒有回來了。他甚至忘記了鄉親們,無法用中文與鄉親們交流。

配圖|張學良、趙一軒
張學良老了,由于種種原因,他回國的計劃一再被推遲,最後不得不後悔放棄。張學良的四個兒子,隻有這最後一個,張學良隻能回到他的願望上交出......
張學良和于鳳芝于1914年結婚,育有三子一女,長女張偉,長子張薇,次子章琦,三子章琦。三個兒子的名字來源于艾莉亞土地:
"東方之美,無藥可治。
我把美好的祝願托付給父母,但三個兒子都沒有安詳地死去。
出生于1917年,張是張最喜歡的孫子。張作軒經常和張軒一起玩,張珠經常到爺爺家跑,有時又和爺爺要兩根大煙吃。
張琦很聰明,在幾個孩子中是最善于學習的,但從小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他喜歡和草和樹說話,有時他會做一些不尋常的事情。
張學良失去自由後,敏感的張偉精神狀态惡化,當時他在英國倫敦,目睹了1941年倫敦爆炸案的悲劇。身在美國的餘楓無法照顧兒子,張琦徹底卑鄙,住進了精神病院。
1942年,在宋子文的幫助下,張偉多次來到美國,見到了母親。
餘鳳好好照顧,但章琦的病情并沒有好轉。他不能結婚,他沒有孩子,除了依靠他的母親,他特别想念他的父親。
餘楓認為,如果章琦見到父親,病情可能會好轉。在宋子文和宋美玲的幫助下,張某于1975年8月來到台灣,見到了張學良。
年邁的張學良經常去醫院看兒子,陪他去看醫生、體檢,還帶他去看展覽,參觀台灣,為他挑選水果......然而,張學良父親的愛心還是沒能阻止張薇病情惡化。
1981年9月19日,張某在和人聊天時,突然暈倒,當天去世。
張學良親自為長子選了墓地,讓他可以在陽明山睡覺。他還對周圍的人說,先不要把壞消息告訴馮。
圖|鳳芝
張學良和餘鳳芝的次子張偉和哥哥的性格完全相反,他熱情活潑,像騎馬一樣,和張學良最相似。
張琦癡迷于學術,章琦生活更自由,也懂得花錢享受。
張學良入獄後,餘鳳急忙安排孩子,然後回國陪張學良。
餘楓還沒到家,張薇的信就送到了她的手上。張偉在信中告訴媽媽,哥哥每天都吃牛奶、魚肝油,而且過得不錯,希望媽媽在解決問題後能給他買300斤車。
這時,母親的心一團糟,父親的未來不明朗,張偉想到的就是買車。
在趙一軒給張學良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張一亮的疑惑。
趙一軒每月給孩子寄學費,張藝軒提供每月50斤,趙藝軒也束手無策。當時,于鳳芝和張學良被禁锢在河口,這對家庭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局面,到處都是需要錢。張琦依然過着奢侈的生活,欠下了巨額債務,後來宋子文幫他還債,補貼了生活費。
1942年,張偉來美國留學、結婚生子。他如此沉迷于香煙,以至于幾乎不離開他的手,最終在1986年死于肺病。
在馮家生的三個孩子中,最關心父母的就是老三棠琪。老三老大方,聰明,對父母非常體貼,是張學良最愛的兒子。
照片|張學良、于鳳芝、宋美玲、蔣介石
不幸的是,1929年,張琦患上了肺結核,張學良請來了一位名醫,沒能治好小兒子的病。
當時有傳言稱,日本人為報複張學良,制造了X光胸部傳輸機爆炸,導緻正在接受治療的張琦意外身亡。這一說法後來被張學良本人否認。
張的死訊曾在《北洋畫報》和《天津大公報》上報道過,張學良資助了這份報刊。
1929年7月初,張學良前往北平。這是他自1928年從邊境獲釋以來首次進入中國,是以他于7月10日會見了蔣介石。于鳳芝本來打算一起去的,但當時張琦病重,留在了沈陽。
沒想到張學良就走了幾天,張琦病去世了。張學良這邊的人得到消息後,沒有馬上和張學良說。直到幾天後,張學良才在北戴河休息了一會兒,與張學良進行了認真的交談。
張學良悲痛欲絕,想起這幾天沒有給馮打電話打聽,他更是焦慮,北戴河溝通不便,他經過幾次曲折才接通馮來的電話,希望馮能夠來到北戴河,一起休息療傷。
馮某抵達北戴河的那天,夫妻倆讓身邊的從業人員避開,隻留下幾個親信。他們擁抱着,抽泣着,心想着蕭琦以前善良、聰明,也傷心欲絕。
張學良和餘鳳芝相親生遠,但親自送走了三個兒子,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精神折磨。
張學良曾對人們說:
"我和我的妻子有三個兒子,他們都死了,都在我面前。我的孩子們沒有從我這裡得到任何好的光線,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好的光線,特别是老闆,老人,如果不是我的原因,他們可能不會這麼早就死了。"
張學良唯一長壽的兒子是張玉琳,是趙思小姐唯一的愛子。但和三哥哥一樣,張藝璇的生活并不順利,連張學良和趙一軒都認不出來。
配圖|張學良、餘鳳芝和四個孩子
1929年冬,趙一軒生下了兒子張玉林。餘楓拿着奶粉得到消息,冒着風雪,專程去看趙一軒母子。
餘楓給心痛的張玉林,提出在帥府東側建一座小洋樓,趙一軒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住在裡面,趙一軒心裡很感動。
1940年,趙一軒出門前往貴州。
張學良被軟禁,趙一軒終于下定決心陪伴墜落的情人。由于無法懷上年幼的兒子,她經過痛苦的抉擇後,将張學良唯一的兒子張玉林托付給了美國朋友伊雅格和埃娜。
1946年,張學良被秘密護送到台灣,躲藏在高雄,住在一座廢棄的堡壘裡。
1954年,宋美玲從台北派了一位啟迪老師董顯光,他說他教張學良英語,實際上是在試圖弄清楚張學良的思想變化。
宋美玲沒想到董賢光夫婦和張學良,趙一軒在一起很久以後,從一開始就互相警惕,到無話可說,卻成了朋友。
1955年,董被指令前往美國。他們問張學良、趙一軒是否有任何要求,趙一軒幾次說又停了下來,最後他們說了一個請求,希望董賢光夫婦能幫她找到失散15年的兒子。
董太太對趙一軒很有同情心,答應盡力幫她找到張一琳。然而,經過這麼長時間,趙一軒隻在1940年與側雅格通信位址,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尋找他們的希望已經很渺茫了。
董太太離開時,她答應趙一軒,隻要張還活着,無論他生活在什麼州,他們都會找到他。
1956年5月,趙一軒終于收到了一封期待已久的信,上面有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年輕人穿着西裝,襯衫領子下面系着領結。
雖然已經15年沒見了,但張學良和趙一軒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張玉林。
配圖|張學良、兒子張玉林
董太太在信中寫道,她找到了張玉琳,她的房子在1952年的一場大火中被毀,她的家人搬出了舊金山,在洛杉矶定居。
董太太讓很多朋友去找張玉林,但無濟于事。董建華不得不求助于美國國務院。經過國務院的篩選和搜查,終于找到了張玉林的下落。
趙一軒曾經告訴亦雅閣,他們絕不能向外界透露張的真身,于是雅格一家改名為克爾。他們把張玉林當成自己的人,為了他的安全,雅格一家從來沒在他面前提起過親生父母,給他上了完全西化的教育,是以董太太在孩子的名字裡找不到他的蹤迹。
在養父母的精心培養下,張玉琳成為了一名知名的航空航天專家,在加州一個空軍基地從事太空研究。
知道兒子現在不僅平安健康,還有自己的事業,趙一軒和張學良這麼多年吊着心放下。
自從找到張,董一直在蔣介石和宋美玲面前遊說,希望他們能讓張回來看望她的父母。一年後,張被允許傳回台灣,與她的親生父母見面,他們仍然被囚禁。
張玉琳已經和父母分開25年了,當他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張菊欣,他隻有一歲。
張聚欣和弟弟張菊陽的名字被張學良本人取了,兩個年幼孫子的名字合起來就是"信仰"。
張玉林的家人在台北住了一個月,張學良似乎忘記了他所有的煩惱,因為他每天都抱着年幼的孫子。
從那以後,張某每年都帶着妻子和孩子到台北探望父母,還經常寫信。
照片|張玉琳帶着妻子和孩子第一次到台灣探望父母
1990年,張學良終于獲得了相對自由,與趙一軒一起離開台灣去美國探親訪友。
當時張學良最想去的,其實就是中國大陸。
但國民黨當局堅決反對他前往大陸,甚至去香港探親訪友也要被國民黨當局阻撓。
雖然張學良晚年在夏威夷能享受到天堂的喜悅,但他一直在想着自己的家鄉,留下了極大的遺憾。
1993年底,趙一軒賣掉了他們在台北的所有房産,和張學良商量着能不能讓張玉林接替他們的位置,回到大陸。
張玉林接到母親的電話,沉思片刻後,答應了。
他和父母已經分居15年了,但對父母卻很孝順,經常帶着妻子和孩子從洛杉矶到夏威夷看二胎。特别是在父母的生日或春節那天,張玉林會來。
張玉林從NASA退役後,見到父母的次數越來越多,張學良喜歡自己的小孫子張聚新,他經常和孫子一起玩,鍛煉身體,留下了很多孫子孫女的視訊。
張學良也經常和兒子聊起家鄉的事情,張玉林也非常了解父母晚年離家出走的遺憾。畢竟東北是張學良的根,他想怎麼回東北看看,然後和親朋好友聊天,面對面說說家話,吃一頓家常菜。
除了想親自代替父親回去看看家鄉,張玉林回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張玉林在中國大陸生活不到10年,很多記憶模糊不清,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母語。他總是覺得自己與他的國家有聯系,隻有他年邁的父母。
直到他退休後,他才遇到了從北京通路舊金山的中國航天部技術代表團的一位專家,他的家鄉被喚醒了。
照片|1989年,張學良、張雪森、張玉林合影
專家知道張的特殊身份,他是美國航天領域的權威計算機專家,張華玲聊天很投機,見面很晚。
經過幾次談話,專家誠摯地邀請張勇回大陸看一看,參觀他出生的地方。
他們的對話都是英文的,卻讓張玉林的心裡閃耀着,那個"家"的聲音,常常在他的腦海裡。
1992年,張正計劃帶着妻子和孩子回到祖國。
但當時,張還處在台灣,受到國民黨的嚴密監視,正試圖在美國定居。
如果張當時直接去北京,就會影響張學良離開台灣的計劃。張學良和趙一軒老了,在台灣度過了那麼多美好的時光,他們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耽擱。
現在,張學良和趙一軒已經落戶美國,趙一良主動提出回國事宜,這也是張一林期待已久的機會。
1994年春天,張勇接到邀請,于5月赴北京參加一個關于空間技術的重要會議。
張玉琳很高興地給父母打電話,張學良和趙一軒聽到這個消息時也很興奮。他們要求張在北京活動後通路她在東北的家鄉而不是她的父母,并崇拜她的祖父。
小小離家,張玉林在返程飛機上不安。他對中國知之甚少,以至于擔心他下飛機後沒人會接他。
他在飛機上與"中國通行證"交談,希望在他們下飛機後對這對夫婦有更多的照顧。
一上飛機後,外交部主任一直在等候,他也特意辦理了手續,給一般人不能進入衛星廳見面,從衛星廳出來,他們安排住在一家四星級的友誼旅館,為了讓這對夫婦好好休息,當天沒有安排任何活動。
張玉林和陳淑珍以非常低調的方式回家,不想驚動媒體。中央有關部門尊重張玉林和夫人的思想,一切活動都是悄悄進行的,沒有公開宣傳。
最讓張曉波驚訝的是在中國發射的衛星和火箭的物體和模型。中國的航天工業在短短幾十年内就能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水準,他非常興奮和高興。
活動結束後,他們參觀了天安門廣場和長城,并會見了楊虎城的兒子楊占民,他是東北軍統帥萬福林的兒子王國權,張學思的兒子張忠坤。
祖國正在千方百計,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到達東北後,張玉林迫不及待地看到了沈陽大南門附近的"大帥府",現在已被政府更名為"張學良将軍紀念館"。
這座建築在三人中已有60多年的曆史,至今仍儲存完好,張先生和張太太都大吃一驚。
配圖|張學良與家人
在趙思小姐的樓前,張玉琳神情特别激動,在美國看過很多視訊,但看到大樓的時候,卻忍不住淚流滿面。
張玉琳不禁感觸,陳淑珍太太不時提醒老公不要多說話。明明來到家鄉,卻一直很謹慎。
張還專程參觀了"九一八事變"紀念塔、東北大學舊址等曆史遺迹。
六十六年前,張學良親自擔任東北大學校長,為了學校,他捐出了張學良的大部分遺産。晚年,張學良關注東北大學,親自書寫校名,支援東北大學複課,并擔任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在學校門口,張和妻子在張學良寫的校牌前拍照,參觀了建立的張學良圖書館。張玉林認真聽着叙述者的講解,看着東北大學的細雨,那一幕是半個世紀以來大悲的一幕。
張學良的老部門,親戚朋友聽說張學良的兒子回來了,都來看他了。張學良的老下屬、省政協副主席劉明軒送給張玉林兩瓶家鄉的好酒,希望能帶他去美國給老上司張學良一嘗。
按照父母的訓示,張玉林和妻子也去了林元帥(張作霖的墓),他們沒有帶相機,隻用相機随身攜帶拍照,連續拍了幾張彩色卷。
配圖|張學良與孫子一起玩耍
沈陽市副市長特意在"少帥府酒屋"晚宴上,這座酒屋是張學良将軍的故居紀念館,這次是為張玉林夫婦做的十道菜,都是趙思小姐和張學良小姐愛吃的菜。
面對熱情洋溢的家鄉人,張玉林和妻子放下了心的謹慎,回應了鄉親們的問候,一再承諾,一定會是他們回饋張學良父親的願望。
5月12日,中共中央常務副部長萬少芬邀請張玉林和夫人到北京共進晚餐,反複告訴他們:張學良将軍若想回家,想見誰,想去哪裡,祖國一定會尊重他老人的意見, 不能安排任何活動,也可以派專機來接機,希望張學良能解除顧慮。
這次在大陸,張玉林和妻子一共住了13天,還遇到了阿姨和叔叔的後代,這次旅行他們很開心,很開心。回到美國後,張玉林将在東北的所有細節都給父親聽,張學良長時間無法平靜心情,他寫下了題詞"鶴有夢回家,雲沒有心",從美國到沈陽, 被派往東北軍的舊部分。
一年後,張和丈夫再次來到東北。
1995年6月15日,張學良老員工的密友餘寶航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在沈陽隆重舉行隆重儀式。
翟寶航是中國共産黨東北的重要上司人,張學良失去自由後,翟寶航不惜一切代價出手營救。在公開和私人場合,張學良都非常重視這次紀念活動。
張學良想親自來沈陽參加,奈和還是很難的。他在夏威夷為"雨寶航照片集"和"玉寶航紀念收藏"寫了題詞和序言,以便他的兒子和兒媳在紀念儀式上占據他的位置。
配圖|張學良90歲生日
這次張玉林回來了,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重慶紅岩村紀念館派代表前來迎接。
重慶紅岩村紀念館贈送張學良兩根龍鳳杖,南京梅園新村送給他一盒雨花石,箱子上寫着"千古英雄張學良"字樣,這是周恩來總理對張學良的評價。
6月初,缗寶航的後裔于明光來到美國,祝張學良生日快樂,并代表家鄉千百萬人邀請張學良回家。不過,張學良身體不好,再也負擔不起長途跋涉的了,他安慰于明光:"會有機會的,會有機會的。"
張學良本人很清楚,"機會"可能再也不會出現了。
1996年,在張學良的鼓勵下,張學良的兒子張菊欣考入北京大學。
2000年,國民黨下台後,趙一軒去世。
張學良的人生在一年内走到了盡頭,經曆了這樣的情感起伏。
在趙怡音的日子裡,張藝琳和妻子一直在她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為張學良誕辰100周年而來,沒想到幸福來臨,看到的就是生死。
配圖|張學良全家合影
趙一軒對兒子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照顧好你的父親。"
2001年10月,張學良安詳離世,享年101歲。
很多人問他的健康狀況,他總是平淡無奇地說:"好吃又好吃。事實上,他不止一次地告訴人們,他早在1936年就"死了"。他的總結非常黯淡和無助。
張學良的晚年,看似安逸安穩,但在他心中,他最輝煌的歲月永遠停留在抗日呐喊中,拼命的那一刻,定格在了1936年。
無論來世如何頌揚他的愛國信仰,他都哀歎自己幾十年來沒能為國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更讓他無法回國,日夜焦慮。
1990年,張學良的老上司陸光軒收到張學良的親筆信,直到1993年去世,他一直在等着見張學良。
周恩來去世之際,他向老上司講述了他在台灣的工作:"别忘了台灣的老朋友!1992年,鄧英超在想到張學良之前就去世了。和周恩來一樣,她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1995年,張學良的前秘書郭偉成因病去世,他受傷了,幾乎掙紮着活下去,正在等待張學良回來......
于是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張學良還是自己做不到。
張玉林和張菊欣都明白了,都在心裡。張學良看不清,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彌補張學良晚年在心中的殘疾。
配圖|張學良抱着孫子張聚新
2004年,張菊欣被聘為東北大學兼職教授。他和他家鄉之間的聯系,還有一個,他的家鄉印記,還有一個。
2005年8月,在中國人民戰争勝利60周年之際,張和夫人應邀回祖國進行莊嚴的紀念活動。
這一次,張和妻子專程來到西安。
六十年前,張學良為抗日救贖,曾多次被蔣介石士兵斥為"西安事件"後一再遭到拒絕。如今,張玉琳住在簡陋的張學良公館,閉上眼睛,似乎能夠感受到父親的愛國情懷。
張玉林的身體,有着太重的家庭責任,也有幾天黑夜無法講述家族的傳奇。
他将這種複雜而深刻的情感傳遞給了他的兒子張菊欣,張菊欣和父親一樣,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東北和西安,堅持讓孩子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百年的滄桑,異域漂流,無法放棄與這片土地的感情。愛國者的子女,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不能失去他們的祖國,他們的國家永遠不會忘記他們。